首页 理论教育 物质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维度的提出

物质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维度的提出

时间:2022-03-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莱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质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维度。在此背景下莱恩提出了新人文主义观,用此标准判断当今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发达国家并没有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12]新人文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将人类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的中心,要做到这一点,现有社会就要完成一系列转变,即从物质主义向新人文主义的转变。在诸多价值的考察中,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物质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维度的提出_西方政治心理学史

莱恩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物质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维度。何谓物质主义?广义上是指关注商品、服务,是以市场为主导,以顾客为导向,而不是人、美、精神;狭义上是指根据“物质主义量表”测得的一种态度和信念,即占有东西的重要性,相信商品是主要的幸福来源,羡慕拥有那些商品的人。物质主义者一般都持有这样一种核心信念,即认为财富是生命中最重要的。[10]所谓物质主义量表,由里钦斯(M.Richins)和道森(S.Dawson)提出,涉及三方面:其一,以占有为核心,指“物质主义者将拥有和获取作为他们生活的核心”;其二,占有和拥有是通向幸福的核心途径,“把获取和拥有看作是他们的满足和幸福的根本”;其三,根据物质判断成功,“物质主义者倾向于判断自己和他者成功的标准是积累拥有的数量和质量”[11]

在此背景下莱恩提出了新人文主义观,用此标准判断当今社会所存在的问题,认为发达国家并没有把人置于发展的中心。发达国家现有的状态已经走到终点,未来的社会应该是新人文主义(New Huamnism)的社会。[12]新人文主义简单来说就是将人类及人际关系置于社会的中心,要做到这一点,现有社会就要完成一系列转变,即从物质主义向新人文主义的转变。莱恩归纳了前人对此的一些研究,具体如下:从以产品和服务为先转变到以友情为先;从贪婪转变到对生活艺术的享受;从与自然的斗争转变到人与人间的游戏;从商品激励转变到关系激励;从排他性(种族、性趋向、性别)转变到包容性,由爱亲人转变到泛爱万物;从身体资本转变到人力资本,或转变到人类能力;从物质财富、生存转变到生活的质量;从经济发展转变到人类发展。莱恩在此基础上又加上了两方面:从交易为先转变到交谊为先,从重视商品和金钱转变到重视人类的幸福(well-being)和发展。[13]

在其他地方他又谈到个人主义方式的转变问题:从群体功能性个人主义(functional individualism)转变到评价性个人主义(evalutional individualism)的转变。后者在完成任务时将人置于价值性系统的核心。市场的功能性个人主义有利于释放个人的能量以完成重要的任务,但并没有把个人放入评价系统。[14]

这里所谓的“新”是与旧有的人文主义相对的,对人类和人类关系的关注并不是现在就有的,自康德以来就强调人类的道德和尊严的重要性,包括马克思的思想中也有丰富的人学思想,但过去的人文主义主要针对宗教统治时期或者资本主义发展时期。而这里的“新”主要针对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是在物质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社会应该寻求的转变。

新人文主义观以人类为核心,所包含的内容很多,其中人类的幸福(well-being)又是核心中的核心。学者们更喜欢使用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这个概念而不是幸福,前者较后者而言更容易测量和研究。[15]莱恩认为,测量主观幸福感有两个标准——快乐(happiness)和作为生命整体的满足(satisfaction with life-as-a-whole)。其中,快乐是一种持续的、综合的情感状态,而不仅仅是一种暂时的情绪。生活满足更多的是一种判断,是对某人生命的认知评估。两者都不可以通过局部利益的相加来获得,市场经济中的福利相加理论在莱恩看来是错误的。[16]然而莱恩进一步指出,不能将主观幸福感等同于幸福,在他看来单纯的主观幸福感的标准是不充分的,因为它并没有包括真正给予生命价值的要素——个人素质的发展。[17]

这里所说的“幸福”与通常英语所理解的“happiness”相比包含着更为丰富的内容,譬如还包括生命整体的满足。他曾经专门论证“happiness”,一方面,他认为,幸福的人(happy man)与不幸福的人相比,婚姻更幸福,具有更高的自尊和自我意识,更乐观,容易获得更好的工作和更多的朋友。但是这样的人也有弱点:他们的自尊和对命运把握的感觉导致夸大成功的可能性,低估失败的可能性,甚至身边许多人都失败了仍然相信自己可能是幸运的;相信他们生活在一个正义的世界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并将此观点应用于他人,即使是那些遭受严酷对待和不公正对待的人。[18]在莱恩的眼中,真正幸福的人除了身心愉悦之外,还应该对世界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众所周知,幸福(happiness)是功利主义学派的核心思想。莱恩幸福论的提出显然受到了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与功利主义的思想还是有区别的。莱恩对功利主义提出了批判。功利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莱恩认为,这给少数人剥削多数人开了口子,忽略了个人的自主性和人格的完整性,威胁个人自由。而且通过社会比较的方式来确定幸福,如果参照对象按照相同的速度改善的话,将永远体会不到幸福。而且即使社会生活得到改善,如果没有社会比较,不管他发展到什么程度,也永远不会幸福。[19]

莱恩的新人文主义观除了受人文主义思想家如康德等和功利主义学派的影响之外,还明显受到其他学派的影响。

其一,马克思主义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对资本主义社会问题的一些归纳都赋予了莱恩以批判的眼光,使他认定历史并没有终结。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对新人文主义观的提出有着极大的启示,莱恩非常欣赏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的话:“生存斗争停止了。于是,人才在一定意义上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这是人类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他认为,这段话已经指出了社会的未来发展方向,应该以人类的发展为社会的最终归途。[20]

其二,施华慈(Schwartz)的价值观研究。施华慈是当代价值研究中最有影响的学者之一,他的贡献在于对许多价值进行了操作化的解释,并将设计的价值量表运用于对社会的考察。在诸多价值的考察中,人文主义的价值观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施华慈对人文价值的探讨丰富了莱恩的研究内容。

表9-1 施华慈价值量表中对人文主义价值的描述

引自:R.E.Lane,After the End of History:The Curious Fate of American Materialism,The Univeristy of Michigan Press,2006,p.87.

其三,英格尔哈特(R.Inglehart)的后物质主义理论。英格尔哈特认为,自20世纪后半期开始,西方国家逐渐进入后物质主义时代,人们不再关注物质和经济安全,而是群体的感觉和生活质量。[21]英氏有关物质主义与后物质主义的对比,与莱恩所讲的物质主义与新人文主义的比较有些类似。莱恩称英氏的后物质主义理论披着人文主义的伪装,[22]即英氏思想的本质是新人文主义思想。

其四,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马斯洛将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看作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认为在此基础上人们才能追求自尊、爱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这点对莱恩也有非常深刻的影响。他把新人文主义界定为富裕之后的选择,认为物质富裕是新人文主义的基础,即社会必须富裕到足以承受非物质的价值,人们从对物质的追求中无法获得最大的满足。财富是高度文明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因此他认为,人文主义并不适用于贫穷国家,因为贫穷国家并没有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物质主义与人们的幸福是呈正相关的:物质财富增加,人们的快乐程度也会增加。[2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