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人文主义的概念界定

传统人文主义的概念界定

时间:2022-03-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其实质正是在于未曾分清人文主义的不同含义和不同表现形态。如“人文”一词,主要就是指包括社会人事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正是说明人道来自于文明教化,并非天性所有。但如果将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相比,其文化性质、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又是有所不同的。
传统人文主义的概念界定_东方智慧与现代文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魅力

人文主义一词常常专用于文艺复兴时期的世俗化思潮,是指那个时期同维护封建统治的宗教神学体系相对立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西方文化史上的这一人文主义运动,是从十四世纪下半叶在意大利兴起,十五、十六世纪扩展到欧洲各国,对西方资本主义和近代工业文化的形成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所以称之为人文主义,乃是因其相对于欧洲中世纪的“神文”主义而言,具有将人从宗教神权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的意义。

但从语源学的角度来看,现代西方学者如海德格尔和雅斯贝斯都曾指出,人文主义即人道主义一词的真正语源,实际是来自拉丁文的“Paideia”——开化、教育、教化。希腊、罗马人以此说明“文明人”与“野蛮人”的对立,在他们看来,后者因其文化上的不开化而属于“非人”,或是“缺乏人性人道”的种族,而他们自身则是有教化有人道的民族。所以,海德格尔在其《论人道主义的信》中曾说:“在古罗马共和国时代,人性、人道初次在人的名义上被思考和追求”。这里所说的人性、人文、人道的思想,即是西方文化中作为原初形态的第一种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由此可见,希腊罗马时代的人性论同欧洲近代史上如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性论相比,其含义是有所不同的,前者是将人类在后天实践中所获得的文明和教化,即人所具有的文化性,作为区分人与动物本质不同的人性,而后者则是将人的先天自然生理欲求看做人性。

事实上,在西方文化中,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也有着多种不同的表现形态。海德格尔就认为在西方文化史上,至少曾经出现过三种不同的人道主义:①是希腊罗马式的人道主义;②是古典式的,即文艺复兴以后出现的近代人文主义;③现代式的,指存在主义形式的人文主义。雅斯贝斯也曾说过:“人道主义这个名称有多种意义。首先它是指一种古典式的教育理想(指希腊罗马的人文主义);其次它被理解为从人的本性上将人予以重建(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最后它是指承认作为个性价值的人道精神(指存在主义)。”(《预测与展望文集》)萨特也有类似的看法。由此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或人道主义这个概念本身,具有多义性或多种不同的内涵,应当加以区别,即是西方文化史上的人文主义也有不同时代所赋予的不同的思想含义。过去一说人文主义就是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而且把文艺复兴以后形成的不同形态的人文主义,也都统统抽象化为人文主义的一般模型,由此而引起学术界的长期争论。其实质正是在于未曾分清人文主义的不同含义和不同表现形态。所谓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的价值、理想和生存意义作形而上关注的思想、理论或学说,其内容包括:价值理性、道德情操、理想人格、精神境界。它所要建构的是一个理想的世界、精神的世界、超越的世界。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又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在不同的社会条件或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含义,所以,不能一般的或抽象地讲人文主义或人文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典籍《诗》、《书》、《礼》、《易》、《春秋》等,即已出现有关崇尚文明教化,高扬人的价值,倡导主体道德,追求理想人格的种种论述,而且,像“人文”、“人道”、“人伦”、“人性”这样一些表达中国文化早期人文主义精神的概念范畴,也已普遍被当时的人们所采用。如“人文”一词,主要就是指包括社会人事在内的各种文化现象。《易·贲》云:“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思是说,文明应该有节制有限度,而这个节制和限度的把握是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问题决定于人为,这即谓之“人文”。正是人观天象以察时变,观文明的是否过度,以教化天下,成天下之礼仪制度。《后汉书·公孙瓒传论》也说:“舍诸天运,征乎人文。”是说在各种条件下,人的主观努力是最重要的。这种高扬人的主体精神,肯定人的社会作用的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也比较突出。

再如“人道”一词,在先秦儒家典籍中也多次出现。如《左传·昭公十八年》子产说:“天道远,人道迩。”是说天道玄远,而人道就在眼前。孟子说:“人之有道也。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这正是说明人道来自于文明教化,并非天性所有。还有“人伦”、“人性”两词,也是先秦典籍中常见的。如孟子说:“圣人,人伦之至也。”(《孟子·离娄上》)是说圣人是社会上道德最完善的人,是理想人格的典范。孟子还说:“圣人有忧之,使契为司徒,教以人伦。”(《孟子·滕文公上》)是说社会人伦以及建立于人伦之上的道德原则,乃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标志。对于人性问题,孔子、孟子、荀子也均有论述。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由此他认为人性有种种善的成分,如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如能将人的本性中都有的此“四端”,加以充分扩充,就会发展为仁、义、礼、智的四种“常德”。荀子则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伪,就是人为。意思是说人性先天为恶,经过后天的社会实践才变为善。

如果我们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即已出现的以突出人的价值,重视伦理道德为主要内容的人文主义精神,同希腊罗马的Paideia精神相比,不但时间早得多,而且思想内容也丰富得多,深刻得多,在概念范畴方面,也相对成熟得多。但如果将中国传统的人文主义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相比,其文化性质、时代背景、基本内涵又是有所不同的。前者属于封建主义时代的农业文化范畴,而后者则属于资本主义时代的工业文化范畴。但就其根本精神而言,它们又有相似之处,因为二者都具有反对宗教神权,反对神鬼观念,提倡仁爱精神,肯定人的价值的基本思想内涵。

通过上述论说,我们可以看出,人文主义概念的适用范围,决不应该仅仅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一段时间,也决不应该仅仅止于欧洲西部那一块地域。应该说以伦理、政治为核心,以儒道互补为主线,儒释道融汇发展,具有多元同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希腊、印度、中国这三大古老文明中,倒是更为富有人文主义精神,具有人文主义的优势和传统。因此,我们这里所说的传统人文主义,主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形成的,并贯穿于传统文化之中的,以儒家仁爱思想为核心,注重人伦道德,追求崇高理想,肯定人的价值,重视群体和谐的有关“人”的理论和学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