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谈谈基础人文学科的应用性及其转型(代序)

谈谈基础人文学科的应用性及其转型(代序)

时间:2022-03-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受《庄子》上述论述的启示,结合应用与非应用及应用转型的思考,我认为:“有用”或“无用”是相对的,应用与非应用也是相对的。“应用”本身还和善、价值(论)相关。现在,不是也有人学了考古学的知识,却去盗墓;学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却去应用于传销,骗取钱财,扰乱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人文学科及专业都是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应用于社会的。
谈谈基础人文学科的应用性及其转型(代序)_转型与发展:独立学院文学与新闻类学科教学转型研讨会论文集

段炳昌

一、对“应用”的思考和理解

讨论应用,《庄子》中的几段话对我们是有启发的。《庄子·外物》中说:“夫地非不广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则厕足而垫之,至黄泉,人尚有用乎?”《庄子·徐无鬼》也说:“故足之于地也践,虽践,恃其所不蹍而后善博也。”我们站在大地上,有用的只有两只脚下踩着的那一小块地方,周围的似乎都是无用的,但如果把周围的挖掉,一直挖到很深的地下,两脚还站得稳吗?两只脚踩在地上只需很小的一块地方,但正是不踩在脚下的地方,我们才能走得广远。《庄子·山木》中说到的故事更为我们熟知:“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下山到朋友家,朋友要杀鹅款待庄子,仆童问:“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主人曰:“杀不能鸣者。”第二天,学生就问庄子,昨天山中的大树是因为无用而保全了生命,主人家的鹅却因为不会鸣叫(无用)而丢了性命,老师在无用和有用之间要怎么选择呢?庄子说,我将“处于材与不材之间”,即处于有用与无用之间。也就是讨论有用与无用,要看事物的性质以及具体的环境和条件。

受《庄子》上述论述的启示,结合应用与非应用及应用转型的思考,我认为:

(1)“有用”或“无用”是相对的,应用与非应用也是相对的。

(2)“应用”本身也是相对的,受不同环境、时空、条件的限制。

(3)“应用”本身还和善、价值(论)相关。即对人类社会有正面价值,也可能会有负面影响。《庄子》中还指出过,有的儒生学了丧葬礼仪知识,就去掘人家的坟墓,甚至用锤子敲开死人的面颊,盗取死人口含的珠玉。(《庄子·外物》)现在,不是也有人学了考古学的知识,却去盗墓;学了经济学、市场营销,却去应用于传销,骗取钱财,扰乱社会。所以,“应用”本身必须有道德、法律的制约,如果一味地强调仅仅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应用”,就有可能会有走邪路的危险,可能会危害他人、危害社会,比如,有些高学历、具备专门知识的人,却运用专门知识去毒害同宿舍的同学,近年来,这类事情不断出现,令人触目惊心。

(4)“应用”是有限度的,而且是分层次的。由于“应用”往往指向某种单一的技术和知识,可以应付相应的具体工作,但是社会的需求却是多样的,并且是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的变化运行更是复杂多变的,单一的技术并不能适应这种现状。“应用”分层次是指知识的应用,有的是现时的、眼前的,有的是可以应付一两年的,有的则是长期甚至可以是终生的。如果仅仅盯住现时的、眼前的,放弃了对长期的、远景的追求,就会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这样,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不会走得太远。

因此,我们对“应用”的理解不能是褊狭的,“应用”不应该只是指某种技能、技能,或单一狭窄的知识,或者更可怕的是仅仅指如何赚钱,如果高等教育,不论是什么层次的高等教育,把对人才的培养定位在这样一种“应用”的理解上,那样将是危险的,最终将肯定是失败的。我们培养的人才,不应该是“单向度的人”(马尔库塞语)、机器人、金钱人。那么,“应用”指什么呢?或者说什么才是“应用”呢?我的理解是,对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对人的整体素质、道德、人格力量的提升有所促进作用,那就是有用,就是应用。所以,什么是应用,能不能做到应用,从各类大学、不同的学科和专业,都可以以下面这个尺度来衡量,那就是以国家提出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大学功能来要求和衡量。这样,我们就有了对“应用”比较正确的理解,一个学科、专业是否算是应用,不是从名称上看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还是人文学科,是理科还是文科,而是看是否能做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做到了,做好了,就是有用,可以说就是“应用”,否则都不算数。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人文学科及专业都是能够很好地服务于社会、应用于社会的。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也是大学、学科、专业的办学目标,如果做不到,当然要转型;做得不好或不够好,要达成这个目标,也要转型。但由于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面性和学科性质、专业设置的不同,不同学校、学科、专业在达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的功能时,在办学的侧重点、路径、方式、方法、具体措施等方面是有差别的,甚至是有很大差别的,因此“转型”也不能一刀切,要从学科、专业的实际出发。我赞成学校提出“分类引导、分流培养、分层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认为“分类”“分流”和“分层”也可以作为向应用型转型的一个指导性原则,有差别、分层次、不同措施来推动各个学科和专业的转型发展。

二、处理好学生、家长的诉求与学校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

以上是从理论上以及中国大学办学功能方面来理解所谓“应用”问题,但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来看并非如此,或至少不完全如此,他们考量得更功利一些,更实在一些,那就是看就业,看就业的岗位收入如何,对家庭是否有回报。这当然没有什么错,是无可厚非的,毕竟家长送子女到大学读书,四年所有花费,包括学费等,一般需要10万元左右,学费增加后花费更多,艺术类学生花费则要超过20万元,这负担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是非常沉重的,家长和学生有理由要求毕业后顺利就业,有个好的收入,对四年的付出有个好的回报。同时,学生和家长的诉求也是人见人殊、千差万别的,无法统一,无法一一满足。学生、家长主要从实现自我利益的角度来要求学校,以毕业就业的效果来衡量学校、学科和专业,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社会舆论和倾向,对学校办学形成了压力

因此,对学科和专业的看法,确实存在这样一种状况,学校、老师认为有用的,学生、家长和社会未必认同。这样,就客观上造成了学校教育、长期培养目标与学生、家长利益诉求之间的不完全一致,或者说造成了二者之间的矛盾。当然,这里并不是说,学生和家长对高校的所有学科和专业都持否定态度,而只是说他们的利益诉求与学校教育和长期培养目标之间不能完全一致。

这种不一致,或者说矛盾,我认为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的。学校肯定要考虑学生、家长的诉求和社会的反响,但又不能完全迁就,放弃学校长远目标的追求。如果完全受学生和家长诉求的牵引,学校办学不仅会迷失方向,而且将只会见子打子,穷于应付,陷入混乱。学校要做的就是,尽量照顾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诉求,尽量缩小学校与学生、家长双方之间的认识差距,把学校的长期办学目标与学生、家长的诉求接近、重合做到最大化,最大限度地考虑学生的毕业和就业。马杰院长提出,滇池学院考取研究生、公务员和事业单位的同学约占30%,我们还要关心另外那70%的同学的出路。这种关怀应该体现在办学目标的确立、人才培养模式的设计以及教学工作的每个环节、每个措施的设定和实行上。就目前来看,我认为,在坚持大学教育宗旨、学校办学目标的前提下,采用“分类引导、分流培养、分层教学”可能是一个比较好的途径。

三、基础人文学科的应用性转型

那么,如何落实以上思路,或者说在学校应用型转型中基础人文学科怎么办呢?这里,根据学校提出的“坚持职业为导向,分类培养”的理念,结合前述我对“应用”的思考和理解、对处理好长期办学目标与学生家长诉求关系的看法,以人文学院的相关学科、专业特点及设置为例,从三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第一,是基础人文学科、专业应该坚定不移追求的目标及开设的课程。①理想人格的养成,人文素质、道德素养的提高,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这是人文学科教育教学最重要的人才培养目标,也是大学所有学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当然也是学校人才培养的最重要的目标,应该坚定不移地予以坚持。②审美判断能力的培养、精神世界的丰富扩充,对于一个合格的大学生来说,这也是不可缺少的素养。这方面的培养工作主要由人文学科的各专业承担。③文化传承。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负有向所有学生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责任;二是培养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人才,前者面向全校,后者主要针对人文学院学生,人文学院毫无疑义要承担起这个责任和工作来。④专业必备的课程。我们设立某个专业,培养的人才是要走向全国各地的,既然叫某个专业,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那么对这个专业的要求也应该以全国通用的尺度来衡量的,无论是北京还是云南,无论是北大还是滇池学院,要开设这个专业,就必须设置这个专业的一些核心课程,否则这个专业就名不副实。以上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和课程,未必对应聘某个具体职位有直接用处,家长未必认为有用,但对学生立足社会、不断提升、长期发展却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是对拓宽就业渠道有所帮助的。从学生就业渠道、职业选择情况来看,人文学院的学生主要就业选择为考研究生、教师、公务员、文化文字工作者、记者、编辑、秘书等,在设计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时,也应该考虑要对这些职业选择有直接帮助。这些职业有个共同的要求,那就是能说会写,这实际上也是人们对人文学院中文、新闻传播两个学科特点的一般认识和要求,因此,我们应该在如何提高学生说和写的实际能力方面改造课程体系,增加一些针对性强的课程,无论在课堂教学,还是实习实训方面都要加大力度。这方面,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经验是值得借鉴的。根据相关报道,2013年江苏省新入职的中学、小学、幼儿园教师中,近10%人员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的毕业生,在名校众多、高校林立的江苏省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泰州学院的做法是,强调学以致用,既注重夯实基础,又着力培养学生技能;把学生就业方向与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设置优化、提升实践能力结合起来考虑,比如其文传学院的各专业,针对很多学生毕业就业选择教师岗位,适度增加了教师教育课程,开设了教学设计、粉笔楷书等课程,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这些做法对我们人文学院各学科的转型发展是有启发的。

第三,针对社会未来可能需求,增设相关专业或改造原有课程体系结构,增强实用性和社会竞争力。比如,目前博客、手机短信、微信、交互网络电视、数字报刊、数字电视、移动电视、播客等新传媒发展非常迅猛,需要大量相关人才,但我们的新闻传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仍然主要针对传统的报刊、广播、电视、户外媒体,反应迟钝,不合时宜。当前,一方面迫切需要对原有新闻传播专业课程体系、教学内容进行改造,以适应新媒体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开设相关的新媒体专业,培养相关的策划、采编、经纪、营销、管理、法律咨询等专门人才。云大滇池学院应该利用学科综合优势,以新闻传播专业为主,整合校内管理、经济、法律、艺术等学科,抓住先机,开设相关的新媒体专业,为推动中国新媒体的发展培养更多的专门人才。又如,国家实行二胎政策以后,新生儿童将比过去有较大幅度的增多,从现在开始的三年以后,幼儿教师、小学教师和中学教师的需求量将逐年增长,语文教学类教师将在其中占绝大多数比例。汉语言文学专业应该抓住先机,改造课程体系的结构,适当增加师范类的课程和教学内容,加强师范教学的实习实训环节,培养学生胜任幼教和中小学语文教学的工作。

我以为,抓好以上三个方面,基础人文学科就能够顺利实现转型发展,最大化地把坚持学校长远发展目标和学科特色与学生和家长的利益诉求、社会需要结合起来,为社会培养真正的有用之才。

2016年7月12日于安宁温泉宾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