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脑血管病(卒中)

急性脑血管病(卒中)

时间:2022-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最近2个月以来,后头痛又作。曾去某医院精神科检查未明确诊断。继而头痛,自觉如戴重盔之沉闷,屡经检查均为神经衰弱。思伤脾,脾胃相表里,胃为阳腑,最畏寒凉,遇冷则发病,胃寒可知。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调经活血、行气止痛甚效。病已两日,求医服药未见大效。面神经炎是颞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炎症引起周围神经面瘫。可能为病毒感染、面神经肿胀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轴突髓鞘变性而致麻痹。

第七章 神经、精神系统疾病

第一节 头  痛

一、肝阳头痛

邢某 男 19岁 病历号 52、12、85

昔日性情粗暴,极易发怒,在高小读书时用脑过度,入中学后,功课愈繁,急躁易怒更甚,与同学多不能合,时感头晕,后头痛,1年前曾在某医院治疗月余已见好。最近2个月以来,后头痛又作。曾去某医院精神科检查未明确诊断。现症为晚间睡前后头痛最甚,急躁忧虑,情绪不佳,容易发怒,头发脱落,不能读书,稍一用脑即头痛不适,睡眠多梦,饮食二便尚好。

舌苔黄,脉象弦疾。

【辨证立法】

《内经》论肝云:“其志为怒,怒伤肝。”又云:“肝气虚则恐,实则怒”平素急躁善怒,肝气实之象,实则阳亢,遂有头痛。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肝血不足故有脱发之症。拟用苦寒泻肝,潜阳制亢,及养血法。

【处方】

二诊:服药3剂,效果未显,只是头痛部位有下移至颈部之势,宗前法加羌活3克,独活1.5克,蔓荆子5克,茺蔚子6克,去苦丁茶。

三诊:前方先服4剂,已然见效,头颈疼痛有所减轻,曾电询可否再服。嘱其效不更方,再服4剂。前后共服8剂,深感数月以来,未有如是之舒畅,后头痛已大减,但未全止,小便黄,大便干,腰觉酸楚。

脉稍弦已不疾,尺脉沉而无力。

【处方】

四诊:前方仍服8剂,头痛已愈,但有时头晕,睡眠仍多梦,已能看书,自觉精神畅快,偶然尚发急躁,于三诊方中,加天麻5克,再服8剂。

五诊:服药后诸症减轻,目前只觉全身乏力,拟服丸药收功。

【处方】

四诊原方,将剂量加2倍,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解读】

本案为肝阳头痛,恙由用脑过度,肾精虚损,水不涵木,肝阳上扰。《类证治裁》:“风内扰巅者筋惕,震动髓海。”一旦肝实之象消除,肾虚之兆即显,腰酸楚即是明证。初诊用龙胆草、苦丁茶、黄菊花、白薇清肝热止痛;生龙蛎、石决明平肝降逆,镇惊止痛;白蒺藜、白僵蚕息风解痉止痛;生、熟地黄、鹿角胶补肾填髓以治其本;桑叶、黑芝麻参合,谓之桑麻丸,是为脱发而设。

白蒺藜——白薇(见第48页)。

白蒺藜——白僵蚕(见第44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石决明——草决明(决明子)(见第47页)。

生地黄(干地黄)——熟地黄(见第48页)。

桑叶——黑芝麻

桑叶轻清升散,疏风清热,平肝明目;黑芝麻质润多脂,色黑降下,善入肝肾,滋肾养肝,润燥乌发,滑肠通便。桑叶以升为主,黑芝麻以降为要。二药参合,一升一降,清上滋下,补益肝肾,滋阴润燥,养血凉血、乌须黑发之力增强。

桑叶、黑芝麻伍用,名曰桑麻丸,又名扶桑丸。治肝经虚热,头眩眼花,久咳不愈,津枯便秘,风湿麻痹,肌肤甲错。清•张璐云:“桑叶同黑芝麻蜜丸久服,须发不白,不老延年。”

施师以黑芝麻为君,佐以桑叶,治疗头发、胡须早白,脱发诸症,常收显效。亦可与何首乌、生地黄伍用,其效更著。

白蒺藜(刺蒺藜)——沙苑子(沙蒺藜)(见第47页)。

川杜仲——川续断(见第48页)。

晚蚕沙——炒皂角子(见第16页)。

二、胃寒头痛

祝某 男 42岁 病历号 52、12、328

解放前经商,生活无保障,思虑焦急,日久则生胃病,最怕寒凉。继而头痛,自觉如戴重盔之沉闷,屡经检查均为神经衰弱。服镇静剂,初则有效,后即失去作用。解放后生活无虑,夙疾未除,又添加左鼻孔阻塞不适。

舌质淡,苔薄白,脉象沉缓。

【辨证立法】

思伤脾,脾胃相表里,胃为阳腑,最畏寒凉,遇冷则发病,胃寒可知。寒气冲逆则头痛沉重,鼻塞亦为不通之象。拟温散辛通开郁法主治。

【处方】

二诊:服药4剂,头痛变为隔日发作1次,鼻塞时通时阻,服药感觉舒服,睡眠好,食量增,前方加白杏仁6克以通肺气,米党参10克以振脾阳。

三诊:连服5剂,诸症均减,已无沉闷之感,头又抽痛,前方加全蝎5克。

四诊:前方连服4剂,头痛未作,鼻塞已通。前方加白附子6克。仿牵正散意以治抽痛,巩固疗效,嘱每周服2剂。

【解读】

胃寒头痛多由脾胃阳虚,过食生冷、感受寒凉所致。施师治之,取吴茱萸汤为法,吴茱萸用黄连水炒用,意即沟通寒热,起中介作用是也;生姜辛温、发表、散寒、温中、止呕,施师认为生姜发散之功甚强,故易生姜渣来治胃寒诸症。

生、熟地黄——细辛(见第48页)。

白僵蚕——白蒺藜(见第44页)。

注:生姜渣即将生姜洗净后捣烂、压榨绞出其汁不用,仅将渣入煎剂用之,其目的是为减少发散之功,增强温中之力矣。

三、血虚头痛

傅某 女 22岁 病历号 52、2、568

病已年余,始于用脑过度,头痛而胀,尤以头后为甚,气短,急躁易怒,大便数日一解,全身乏力,月经不调,量少色淡。

面色 白,舌苔薄白,脉象沉软。

【辨证立法】

月经不调,量少色淡,是属血亏,真血虚耗,心失主辅。故有心跳气短,血不养肝,则急躁易怒,头痛而胀,大便数日一解,非属热结,乃属肠枯不润,气虚不达之象。治以养血助心疏肝活络之法。

【处方】

二诊:服药3剂,头胀痛减轻,精神稍好,用脑多时即烦急易怒,心跳气短,大便已解但不畅,前方去黄芪,加白薇6克。

三诊:去年连诊2次,服药有效,但因出差,年余始返北京。现仍头痛发胀,性情急,厌烦嚣,喜独处,恶音声,大便不畅,食欲不振。

【处方】

四诊:前方服5剂,除食欲增加之外,效不甚显,余症如旧,又增睡眠不佳,每夜只能睡4~5小时。

【处方】

五诊:服药6剂,睡眠好转,心神安宁,不甚烦急,大便通畅,食欲增加,惟头痛未减。

【处方】

六诊:前方服药8剂,头痛见好,又因出差1个多月,未能继续治疗,头痛又复如前,大便也不通畅,四肢酸麻。

【处方】

七诊:连服10剂,症状都已减轻,除过劳时头痛心跳之外,一切接近正常。

【处方】

六诊处方之剂量加2倍,再加柏子仁、酸枣仁各30克,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服。

【解读】

本案职是血虚头痛,恙由用脑过度,暗耗阴血,血不上荣,脑失所养,遂有头痛、健忘。累及心肝,故有心跳、烦躁之表现。养血助心,疏肝活络,理应效果显著.就诊两次服药不满10剂,即停药出差1年之久,由于治疗不能持续,又复旅途劳累,病势只有加重,岂有自愈之理。回京就诊,又服19剂再度出差,如此波折仍能取得良好效果,皆因辨证明确,守方有法。贫血而大便干燥者,多属肠失滋润,蠕动无力,并非热象实证,血充气达,便即润畅,无须通泻之剂。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生、熟地黄——砂仁、细辛(见第48页)。

当归——黄芪(见第101页)。

何首乌——白蒺藜(见第44页)。

杭白芍——醋柴胡(见第11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朱寸冬——朱茯神(见第26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月季花——玳玳花

玳玳花(见第21页)。

月季花又名四季花、月月红、月月开,为蔷薇科常绿或半常绿灌木月季的花蕾或初开发的花。味甘,性温。入肝、脾经。本品气味清香,甘温通利,长于活血调经。消肿止痛;玳玳花香气浓郁,甘平行散,理气宽胸,开胃止呕。月季花重在活血,玳玳花偏于行气。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双调,调经活血、行气止痛甚效。

月季花、玳玳花伍用,为施老所习用。盖二花入药,气味芬芳,舒调气机,疏肝和胃,解郁调经之力益彰。花类入药,宜选鲜品,入煎剂时亦宜后下,不可久煎,否则影响疗效。

秫米——磁朱丸(见第164页)。

全瓜蒌——薤白(见第74页)。

陈橘红——陈橘络(见第66页)。

生地黄(干地黄)——细辛(见第49页)

茯苓——茯神(见第29页)。

青皮炭——陈皮炭(橘皮炭)(见第82页)。

注:青、陈皮炒炭入药一则去其辛散峻烈之性,减轻对胃肠道的刺激;二则用其炭末解毒防腐;三则保护胃肠黏膜,促进炎症的早期吸收愈合。

第二节 面神经炎(面瘫)

王某 男 20岁 病历号 52、3、466

春节外出,寒风劲冽,返家后即感周身酸楚,当夜即恶寒发热,次晨盥洗时,水经口角自流,始见口眼均向左侧歪斜。病已两日,求医服药未见大效。现症除口眼仍斜外,时作寒热,畏风,大便两日未行,小便短赤,食欲欠佳。

舌苔薄白,六脉浮紧。

【辨证立法】

《金匮要略》云:“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此中风之证,前曾服小续命汤治之,风寒稍解,而肌肉拘紧之症,尚未消除。拟祛风活络为治。

【处方】

二诊:服药2剂,寒热均除,口眼斜,稍觉松缓,前方去桑叶、蒲黄,加川芎5克,当归10克。

三诊:药服4剂,口眼斜已见好转,左腮微肿。

【处方】

【解读】

面神经炎是颞骨面神经管内的面神经炎症引起周围神经面瘫。可能为病毒感染、面神经肿胀受压引起血液循环障碍,轴突髓鞘变性而致麻痹。症见晨起发现耳后(翳风穴周)疼痛,面颊发僵、动作不灵,额部皱纹消失、眉低下、眼裂扩大、口角下垂。患者没有皱额、蹙眉、闭眼、鼓颊、撅嘴功能。鼓颊吹哨时一侧口角漏气。进食时,食物滞留在颊齿之间,唾液自口角外流。中医称之为“口”、“卒口僻”、“口眼斜”。恙由正气内虚,风邪外袭,邪气阻滞,经筋失养,面部肌肉纵缓不收使然。

本案职是感受外邪所致,施师喜用地龙、僵蚕、全蝎等动物药物施治,每得良效。笔者体会首用祛风解毒之法,待耳后疼痛消失之后,继投养阴通络等法,常收意外之效。

羌活——独活

羌活气雄而散,味薄上升,行上焦而理上,长于祛风寒,能直上巅顶,横行肢臂,治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等症;独活以一茎直上,不为风摇而得名。其行下焦而理下,长于祛风湿,能通行气血,疏导腰膝下行腿足,治伏风头痛、腰腿膝足湿痹等症。二药伍用,一上一下,直通足太阳膀胱经,共奏疏风散寒、除湿通痹、活络止痛之功。

羌活、独活伍用,出自《外台秘要》。唐•王焘以独活、羌活、松节各等份,用酒煮过,每日空腹饮一杯,治历节风痛。金元著名医家李东垣说:“羌独活治风寒湿痹,酸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本草求真》说:“羌之气清,行气而发散营卫之邪。独活气浊,行血而温养营卫之气。羌有发表之功(表之表)。独有助表之力(表之里)。羌行上焦而上理(土属气,故云羌活入气)。则游风头痛风湿骨节疼痛可治。独行下焦而下理(下属血,故云独活入血)。则伏风头痛两足湿痹可治。”笔者体会,二药参合,直通督脉,疏调太阳之经气,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项背拘急、疼痛等症,均有良效。

白僵蚕——白蒺藜(见第44页)。

全蝎——钩藤(见第43页)。

钩藤——天麻

钩藤(见第43页)。

天麻又名明天麻。甘平脂润,厚重坚实,独入肝经,长于平肝潜阳,息风止痉,为治风之圣药,治晕之要药,不论内风、外风均可应用,尤宜虚风内动,风痰上扰所致的眩晕、四肢麻木、抽搐等症,尚有通络止痛之功;钩藤甘而微寒,偏于清肝热,息肝风,用于肝热动风之惊痫抽搐及肝阳上亢之眩晕、头痛。二药伍用,平肝息风之力倍增。用于治疗肝风内动之眩晕、头痛、肢麻瘈疭,以及肝热惊风抽搐、癫痫等。

第三节 神经官能症(神志失常)

田某 男 37岁 病历号 52、1、274

两个月前,因受重大刺激,竟致神志迷矇,健忘殊甚,目呆语迟,口唇颤抖,四肢动作失灵,经北京某医院检查,诊断为神经官能症。

苔白舌颤,脉弦有力。

【辨证立法】

精神受重大刺激,致使肝气郁结,络脉阻滞,故有上述各种症状。治以通瘀活络,疏肝镇静之法。

【处方】

二诊:服药5剂,诸症均有所减轻,效果尚不显著,再宗前法,去石英、贝齿、草决明、石决明,酒杭菊,加豨莶草、生龙骨、生牡蛎各10克,白薇6克。

三诊:服前方10剂,口唇已不颤抖,语言恢复自然,自云尚有头晕,神志偶现迷矇,情绪急躁,此为肝旺热郁,仍本前法兼清肝胆之热。

【处方】

四诊:服药5剂,效果甚好,神志已然清楚,感觉头痛时晕,仍现烦躁。

【处方】

【解读】

神经官能症又叫神经症,是与心理因素有关的功能性心理障碍性病症。本案患者初诊时,精神失常,病情均由同伴代叙,施师采用活瘀通络之法,以旋覆花汤为主方,并仿许学士惊气丸意用全蝎、僵蚕等药,解除神经痉挛。三诊时,病人已能自述症状。医治将月,诸病消除。矿、植、动物药并用,亦为治神经衰弱之—法。

旋覆花——新绛(见第8页)。

远志——石菖蒲(见第26页)。

石决明——草决明(见第47页)。

僵蚕——地龙(见第43页)。

钩藤——菊花

钩藤甘寒清肝热、平肝风、舒筋脉、降血压、止眩晕;菊花质轻气凉,疏风清热,清肝泻火,平降肝阳。二药参合,清疏为用,平降肝阳,清热祛风之力倍增。

全蝎——钩藤(见第43页)。

桑枝——桑寄生(见第182页)。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钩藤——天麻(见第254页)。

旋覆花——胆南星

胆南星又名胆星,是将制天南星研末,浸入牛、羊、猪胆汁内,以淹没为度,日晒夜露,干则继加胆汁,至变为褐色时为度,再装入牛胆囊中,悬挂阴干备用。

南星苦温辛烈,开泄走窜燥湿作用很强。胆星则与它不同,经胆汁制后,其性由苦辛温变为苦凉,其燥烈之性大减,既能减除燥热伤阴之弊,又能增强豁痰定惊之功,善治痰热蒙蔽清窍,以致脑卒中痰壅、高热惊厥、惊痫、癫狂等症。

胆南星清化痰热,祛风镇惊解痉;旋覆花消痰行水,降气止呕,宣肺平喘。胆南星突出一个清字,旋覆花侧得一个宣字。二药伍用,一清一宣,宣清和化,风可息,痰可去,嗽可宁。用于治疗顽痰咳嗽、胸膈胀闷、痰湿壅滞、气逆痰喘等症和痰窜经络、肢体麻木等症。

忍冬藤(金银藤)——忍冬花(金银花)(见第24页)。

注:生铁落又称铁落,为煅铁时打落的铁屑,去其煤土杂质,洗净,晒干。或煅后醋淬用。含四氧化三铁。味辛、性平。明•李时珍云:“平肝去怯,治善怒发狂。”《本草经疏》:“铁落,本出于铁,不离金象,体重而降,故〈素问〉有生铁落饮,以疗病狂怒者,云生铁落,下气疾也。又怒狂属肝气暴升,故取金气以制之也。”清•张石顽云:“渍汁煎药,取其性沉,下气最疾,不可过服。”

第四节 失  眠

一、心脑不足

刘某 女 34岁 病历号 53、6、573

10年前精神曾受巨大刺激,此后即经常感觉头晕,心跳,睡眠也逐渐不正常,屡经中西医治疗,时轻时重,迄未解决。去年参加三反运动工作极为紧张,日以继夜,很少休息,竟然大病,卧床7个月,头晕、心跳日益加重,甚至彻夜不寐,西医检查为极度神经衰弱。

1952年5月入某医院作睡眠疗法,亦未见效,每日非服安眠药不可。以后又现面部浮肿,食欲不振。复经中西医治疗,头晕,心跳有所好转,失眠之症仍未见效。极倦思睡,稍一闭目即惊跳而醒,多疑多虑,心神不安,痛苦万分。希望首先解决睡眠问题。

颜面浮肿,神色萎靡,舌苔薄黄,脉现虚大微数。

【辨证立法】

病起于精神感受巨大刺激,而又工作繁重,劳逸失调,脑力困顿,久则心气亏损。心主血,血不足,脑失濡养,心脑不足,终难入寐,当以养心安神法治之。

【处方】

二诊:服药6剂,不服安眠药也能入睡,但睡甚少,乱梦繁多,且极易醒,动作时感觉心跳气短,浮肿已稍见好,自觉口干,大便干燥。此为虚火之象,前法已生效力,再加清热之品以平心火。

【处方】

前方去旋覆花、赭石、鹿角胶。加鲜生地10克,清半夏6克,柏子仁10克,鲜石斛10克,生栀仁10克。

三诊:前方共服8剂,颜面浮肿渐消,睡眠每寝能达4小时,惟仍乱梦纷纭,醒来慵倦,心跳头晕,烦躁不安。

【处方】

前方去紫石英、紫贝齿,加酒川连3克,淡竹茹10克,夜合花10克。

四诊:服药10剂,每晚能睡5~6小时,梦多惊悸,心跳头晕。

【处方】

五诊:服前方甚效,浮肿已消,睡眠渐趋正常,乱梦已除。头晕见轻,心跳惊悸均减。因工作关系,4个月未来就诊,前方已进数10剂,久服汤药不便,希改丸方。

【处方】

按四诊处方,去鸡子黄,将剂量加2倍,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白开水送服。

【解读】

此为重笃神经衰弱兼以顽固失眠医案,十载宿疾,5个月解除,治法以养心安脑贯彻终始。三诊后症状渐趋稳定,遂于四诊时以秫米半夏汤加味,连服数10剂,疗效巩固,再用丸药收功。

施师认为,失眠与脑之关系,尤为密切。劳逸失调,用脑过度,心气亏损,心血不足,则脑失濡养。因以失眠用养心安神法收效。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朱寸冬——朱茯神(见第26页)。

酸枣仁——夜交藤

酸枣仁(见第162页)。

酸枣仁甘平,补肝宁心,镇静催眠,敛汗生津;夜交藤又叫首乌藤,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何首乌的藤。其味甘性平,养心安神,引阳入阴,通络止痛,祛风止痒。二药伍用,补肝宁心,养心安神,治失眠之力增强。

酸枣仁、夜交藤伍用,治神经衰弱,证属心肝两虚,阳不入阴之失眠者颇有良效。惊悸不安者,与生龙牡伍用;心烦不眠者,与栀子、豆豉合用;肝肾两虚者,与女贞子、墨旱莲参合;心肾不交者,与炒远志、石菖蒲,或川黄连、肉桂配伍。

白蒺藜——白薇(见第48页)。

磁朱丸——秫米(见第164页)。

鲜生地——鲜石斛(见第26页)。

秫米——半夏(见第63页)。

黄连——阿胶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泻火,尤擅清心火,以治心火亢盛所致的烦躁不眠;阿胶滋阴养血,育阴润燥,补血止血。黄连以泻为主;阿胶以补为要。二药伍用,内护真阴,外捍亢阳,共收内坚真阴而外泻壮火之功。用于治疗阴虚阳亢之心中烦热、失眠等症。

黄连、阿胶伍用,出自《伤寒论》黄连阿胶汤,主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

二、阴虚血亏

王某 女 39岁 病历号 54、2、245

病已两月余,午后头面及周身均感发热,有时夜晚亦觉烧热,不出汗,头晕面痛。心跳气短,夜不安寐,必服安眠药始能入睡。经同仁医院检查血压20/11.3千帕(150/85毫米汞柱)。诊为神经衰弱。

舌质红,薄白苔,脉细数。

【辨证立法】

舌质红,脉细数,午后发热,均属阴虚之象,津少血亏,神不守舍,故现失眠,法宜滋阴养血安神。

【处方】

二诊:前方连服15剂,效果显著,发热亦轻,不服安眠药也可入睡,精神好转,头晕、心跳均减轻,但觉心中有时冒凉气,消化力不强。

虚热已解,阳气不足,拟用桂枝龙骨牡蛎汤合四君子汤主治。

【处方】

三诊:前方共服10剂,睡眠饮食均已正常,多动尚觉心跳气短。诸恙均已恢复正常,拟改服丸剂以资巩固。

【处方】

按二诊处方将剂量加2倍,配作蜜丸,每丸重10克,早晚各1丸,白水送服。

【解读】

此案为阴虚不眠者,首先以滋阴清热治之,虚热解,但阳气又现不足,以四君子汤合桂枝龙骨牡蛎汤治之,既补其阳又敛其阴,共服药25剂,失眠症愈,改服丸剂以收全功。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生鳖甲——生龟甲(见第186页)。

石决明——草决明(见第47页)。

白蒺藜——沙苑子(见第47页)。

朱寸冬——朱茯神(见第26页)。

杭白芍——桂枝(见第2页)。

云茯苓——焦白术(见第79页)。

三、肝郁虚热

沙某 男 47岁 病历号 55、12、182

17年前,由于工作紧张,不休不眠,连续数日,以致头晕而胀,体力不支。但未曾正规调治,经常睡眠不好,不能多劳。工作繁多时更难入睡。解放后一度全休疗养,症状逐渐减轻,恢复工作后诸症又复加重。最近8个月来,由于工作繁重,用脑过多,失眠严重,每夜最多能睡3小时左右,噩梦纷纭,时时惊醒,精神也觉不振,心情郁闷,焦急不安,食欲亦日渐减退,二便如常。

舌淡苔黄,六脉虚数

【辨证立法】

病久体虚,由虚生热,引动心火妄炎,扰乱神志,气结则肝郁不舒,精神不振,拟用养心潜阳,清热疏肝法。以酸枣仁汤合秫米半夏汤主治。

【处方】

二诊:前方服20剂,睡眠时间较长,虽有梦,但非噩梦,惊怕之感大减,头晕痛和耳鸣减轻,情绪稍好,但觉郁闷不快,食不甘味,再宗前法治之。

【处方】

三诊:服药20剂,已能安睡如常,梦已极少,精神甚好,头脑清爽,但不能多用脑,时感头晕痛,思想不易集中,消化力仍欠佳。

【处方】

四诊:前方又服20剂,一切均好,精神健旺,已不郁闷,近来晚间看文件感觉视力差,不能过劳,拟用丸方巩固疗效。

【处方】

早服柏子养心丸10克;午服人参归脾丸6克;晚服石斛夜光丸6克。连服用1个月,白开水送服。

【解读】

本病为心肝俱病之失眠症,清心热,解肝郁,安神志,和脾胃法治之。共服汤剂2个月,丸药1个月,多年宿疾,3个月解决。噩梦纷纭以琥珀治之,二诊时即见功效。琥珀入心、肝、膀胱三经,《本经》载有安五脏定魂魄之力。治惊悸失眠,施师每于安神方中加入琥珀一味治惊悸噩梦殊效。

炒枣仁——生枣仁(见第162页)。

朱寸冬——朱茯神(见第26页)。

磁朱丸——秫米(见第164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白蒺藜——白薇(见第48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茯苓——茯神(见第29页)。

炒远志——节菖蒲(见第26页)。

炒枳实——漂白术(见第178页)。

四、心肾不交

成某 女 42岁 病历号 51、l、11

病已8年,头晕失眠,四肢麻痹,周身不宁。由于工作繁重,未能适当休息,亦未正规治疗,一直坚持工作,经常夜深始能休息,体力渐衰,烦躁易怒,精神不宁,健忘失眠,多疑多虑。近两个月来,上述症状加重,不得不停止工作,专心疗养。

舌胖苔白,脉数,且现脉律不整,据检心脏无病变,故难作确诊,首先舍脉从证治之。

【辨证立法】

经云:“脑为髓之海”,“肾主骨髓”,脑与肾关系密切,况“劳伤肾”,用脑过度则肾气亦伤,肾伤则心火易炽,又届更年之期,愈难潜敛,烦躁不安,精神不宁,健忘失眠,多疑多虑,诸症由是而起。拟百合知母汤合甘麦大枣汤养其肾阴,敛其心火,安其精神,阴阳和谐,心静神安,入睡匪难。

【处方】

二诊:前方服2剂,烦躁较好,余症如旧。病已数年,只服2剂,自难显效。前方加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再服3剂。

三诊:服药后渐能入睡,但易惊醒,烦躁易怒已能控制,精神不宁,多疑多虑,则仍如日。

前方不变,再服3剂。

四诊:前方又服3剂,诸症均有所减,心神较前安定,已能安睡3小时左右,惟醒后不能再睡。

前方不变,再服7剂。

五诊:服药7剂后,精神已较安定,烦躁也已减少,仍睡不实而易醒,四肢有时发麻木。

前方加桑枝15克,桑寄生15克,豨莶草12克。

六诊:服药2剂,又因急怒,精神似已失常,疑虑甚大,语言重复,唠叨不绝。自觉头胀,两腿乏力,睡眠仍不实,拟甘麦大枣汤,旋覆代赭石汤合生铁落饮治之。

【处方】

七诊:前方连服5剂,精神又趋安定,但心烦殊甚,口苦口干,为胆热之象,仿陈修园意,千金温胆汤去生姜合秫米半夏汤治之。

【处方】

八诊:服前方6剂,烦躁渐好,但有时仍难控制,初服前方时睡眠甚好,以后又不见佳。前方加生龙齿12克,生牡蛎12克。

九诊:服药3剂,忽受感冒,咳嗽痰多。暂用解表清宣肺方。

【处方】 从略。

十诊:服药2剂,感冒仍未痊愈,仍治感冒咳嗽。

【处方】 从略。

十一诊:自感冒后,原病又发,烦躁不宁,睡眠不安,食欲也大减退,胸闷而胀,大便不畅,四肢麻木。

【处方】

十二诊:服药3剂,胸间闷胀较好,有时恶心,食欲不振。烦躁口苦,睡眠易醒,大便已通畅。

【处方】

前方去莱菔子、莱菔缨、绿萼梅。加鲜菖蒲、鲜藿香、竹茹各10克。

十三诊:服药3剂,食欲好转,消化力弱,仍烦躁,睡不实。

【处方】

十四诊:服前方5剂,诸症均减,睡眠较实,纳食亦佳,患者拟回原籍休养,要求改服丸方。

每日早服神经衰弱丸20粒;下午服牛黄清心丸1丸。服1个月。

十五诊;返乡服丸药情况很好,烦躁减,睡亦安,来京途中,劳累受热咽痛,饮食无味,大便干。暂用清热和胃法治之。

【处方】 从略。

十六诊,十七诊:均为暂用方故从略。

十八诊:咽痛已愈,食欲欠佳,自汗殊甚,又现烦躁,睡眠不安。拟玉屏风散加味治之。

【处方】

十九诊:服前方6剂,汗已少,睡眠也较前安定,但连日腹泻,小便少,体倦无力,食欲不佳,阳虚自汗,脾虚便溏,拟补中健脾法。

【处方】

二十诊:服前方4剂,腹泻,自汗均颇见好,睡眠亦甚安稳,食欲增加,精神逐健,时届炎暑,停药2月,近日来燥热之感又复出现,咽痛,口干,睡后干渴致醒,小溲短少。

脉象濡数,左寸独盛。

心火甚炽之象,拟加祛暑清热之品治之。

【处方】

二十一诊:前方服药4剂,咽痛口干均已见好,停药月余,睡眠基本好转,但不巩固,看书稍多或精神紧张时,睡眠即不安稳,睡不好即头晕,全身无力,要求开常服方,巩固疗效,恢复体力。

【处方】

【解读】

本案前后共诊21次,历经半载,终于治愈。服药过程,屡有反复,新病旧疾,变幻繁多,时发脏躁,倏现阴虚,乍见胆热,旋又阳虚,忽而心火亢盛,忽而脾胃不和,随证变法,应对灵活。主方共用12个之多,如百合知母汤、甘麦大枣汤、秫米半夏汤、生铁落饮、旋覆代赭汤、温胆汤、黄连阿胶鸡子黄汤、茯神散、玉屏风散、三黄汤,最后以六君子汤合麦门冬汤收功。辨证六种,主方十余,几乎集治失眠诸法之大成,可谓典型医案。处此错综复杂之证,而施师辨证灵活,布局井然,8年夙疾,始获痊愈。

野百合——米炒知母

百合宁心安神,润肺止咳;知母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百合甘寒清润而不腻,知母甘寒降火而不燥。百合偏于补,知母偏于泻。二药伍用,一润一清,一补一泻,共奏润肺清热、宁心安神之效。

百合、知母伍用,名曰百合知母汤,出自《金匮要略》。治百合病误汗后,津液受伤、虚热加重、心烦口渴者。

青龙齿——紫贝齿

龙齿为化石之辈,质重味涩,重以去怯,涩可收敛,镇心安魂,镇惊安神;紫贝齿为贝壳之属,质体亦然重坠,也是镇静安神之良剂。二药相伍为用,去怯之力益彰,功专镇肝潜阳,安魂定魄,降低血压。

磁朱丸——秫米(见第164页)。

朱寸冬——朱茯神(见第26页)。

生铁落——紫石英

紫石英其性镇而重,其气暖而补,专行心肝血分,能通奇脉、强心力,引气血下行,镇冲气之上逆;铁落体重而降,功专平肝去怯,宁心神,泻妄火,坠涌痰。紫石英为矿石之辈,铁落为金属之类。二药参合,协力为用,镇肝宁心、去怯安神、降低血压的力量增强。

金狗脊——功劳叶

狗脊又名金狗脊、金毛狗脊,补肝肾,强腰膝,祛风湿,坚筋骨;功劳叶味苦、甘,性平。入肺、肾经。为清凉滋补之品。能补肝肾,养真阴,退虚热,敛精血,止咯血,坚筋骨,除酸痛。二药伍用,相得益彰,补肝肾、强筋骨、壮筋骨、疗酸痛的力量增强。用于治疗肝肾不足,以致头晕耳鸣、腰膝酸痛、足软无力等症以及风湿为患,腰背酸痛、膝足无力等症。

清半夏——夏枯草

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夏枯草清肝火,散瘀结。半夏得至阴之气而生,夏枯草得至阳之气而长。二药伍用,和调肝胆,平衡阴阳,交通季节,顺应阴阳而治失眠。

施老临证处方时,习用清半夏。清半夏是将半夏放入缸内,于阴凉处用凉水浸漂,按天气冷热及药的大小等具体情况适当掌握漂的天数及换水次数。一般来说,漂1~2周,每日换水1~2次,隔1~2天翻动1次,在浸漂后期如起白沫时,须加白矾(每100斤加白矾2斤),有时要加2次,加白矾后泡1日,再换水,漂至口尝微有麻辣时捞出,再用白矾水将药煮透至内无白心时捞出晾干备用。

清半夏、夏枯草伍用,用于治疗失眠诸症。配伍之意,乃取交通季节,顺应阴阳也。清•陆以氵括《冷庐医话》引《医学秘旨》谓:“余尝治一人患不睡,心肾兼补之药,遍尝不效。诊其脉,知为阴阳违和,二气不交。以半夏10克,夏枯草10克,浓煎服之,即得安睡,仍投补心等药而愈。盖半夏得阴而生,夏枯草得至阳而长,是阴阳配合之妙也。”

旋覆花——赭石(见第39页)。

炒枳实——竹茹

枳实辛散温通,降气消痰,散结除痞;竹茹甘凉清降,下气消痰,清热止呕。二药伍用,相得益彰,和胃降逆、清热止呕、消积化痰、宽中利膈之力增强。

枳实、竹茹伍用,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温胆汤。方由枳实、竹茹、半夏、橘皮、茯苓、甘草组成。功专清胆和胃、除烦止呕、祛痰安神、醒脑开窍。祝老加远志、石菖蒲、五味子、酸枣仁,谓之十味温胆汤,治失眠诸症,颇有良效。

金石斛——鲜石斛(见第174页)。

桑寄生——桑枝(见第182页)。

厚朴花——玫瑰花(见第30页)。

半夏曲——北秫米(见第63页)。

莱菔子——莱菔缨(见第17页)。

酒黄芩——酒黄连(见第12页)。

乌梅炭——宣木瓜(见第90页)。

车前草——墨旱莲(见第115页)。

鲜生地——鲜石斛(见第26页)。

鲜菖蒲——鲜佩兰

石菖蒲辛温,芳香辟浊,豁痰开窍,醒脑安神,醒脾开胃,和胃安眠,鲜品入药,其力更彰;佩兰气味芳香,既能表散暑邪,又能宣化湿浊而定痛,取其鲜品,药力更强。二药伍用,芳香化浊,清热祛暑,和胃止呕,醒脾增食益彰。

佩兰、节菖蒲伍用,施师亦用鲜品,因其鲜品气味芳香浓郁,有效成分含量亦高,故芳香化湿,醒脾和中,开胃增食,安眠之力益彰。

五、脑肾不足

陈某 男 37岁 病历号 52、12、425

前两年由于工作繁重,日久体力不支,头晕,耳鸣,睡眠不实,乱梦纷纭。继发梦遗、早泄,虽经治疗,迄无少效,病情日重,头晕痛,腰酸楚,更现阳痿之症,记忆减退,思维难于集中,闭目即现乱梦。或彻夜不能入睡。曾住疗养院治疗,亦未见效。

精神萎靡,面色无华,舌质淡,薄有苔。

六脉均弱,双尺尤甚。

【辨证立法】

用脑过度,致成神经衰弱,日久影响性神经亦趋衰弱,脑肾两亏,失眠症现,法当补肾以壮髓,髓足脑也健。

【处方】

二诊:药服9剂,精神见好,能睡4~5小时,乱梦也少,服汤药不便,要求配丸药服用。

【处方】

共研细末,金樱子膏420克,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三诊:前方配制一料半,共服4个半月,头晕、耳鸣均大减轻,尤以睡眠极效,除偶然工作过劳,看书过久影响外,平时已能熟睡8小时,梦也大为减少,体力逐渐恢复,遗精已止,阳痿尚未痊愈,希望再配丸方服用。

【处方】

共为细末,金樱子膏420克,炼蜜为丸如小梧桐子大,每日早、晚各服10克,白开水送服。

【解读】

治失眠宜用镇静药,阳入于阴始得入睡,此为常例。而本案则以助阳药物为主,少加滋阴潜阳之品,调节阴阳以五子衍宗丸合肉苁蓉丸加减。动药虽多,竟能熟寐,足见法贵灵活,药贵恰当,有是证用是方,不可拘于常例。

五味子——五倍子(见第219页)。

生龙骨——生牡蛎(见第46页)。

白蒺藜——沙苑子(见第47页)。

何首乌——白蒺藜(见第44页)。

注:真鹿鞭又叫鹿肾、鹿阴茎、鹿茎筋。甘咸、温。入肝、肾经。补肾,壮阳,益精。治劳损,腰膝酸痛,肾虚耳聋,耳鸣,阳痿,宫冷不孕。

第五节 急性脑血管病(卒中)

一、脑出血(中脏腑)

龙某 女 59岁 出诊

平素患原发性高血压,1个月以前突然脑卒中不语,急至医院抢救。口,语言不清,右半身不遂,经治月余,诸症稍见转好。出院后,拟服中药治疗,现症为语言不利,心烦不眠,右半身不用,下肢有痛感,口干思饮,小便多而黄,大便干燥。血压22.7/13.3千帕(170/100毫米汞柱)。

舌苔白厚、中间带黑,脉寸关均弦,尺脉弱。

【辨证立法】

年近六旬,气血已亏,下虚阳亢,血压过高。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内因为主,外因为由。突然中风,血络壅阻,以致口舌强,语言不利,半身不用。血行不畅,心脑失养,郁则生热,遂有心烦不眠,口干便结,舌苔中黑诸症。脉寸关弦而尺弱,是为上充血,下元虚之象。拟用清热安神,通调血络法。

【处方】

二诊:前方服2剂,大便通畅,是属腑气已通,血络行将通达之兆。他症尚未轻减,再拟引血下行,调节盈亏。

【处方】

三诊:前方连服5剂,睡眠较好,但仍不实,心烦口干,均见轻减,舌苔薄白,已无厚黑之象,拟用黄连阿胶鸡子黄汤化裁,并施针灸治疗,以期速效。

【处方】

另:生鸡子黄2枚(分2次调下)。

四诊:又服5剂,睡眠比前更好,口渴心烦均减轻,头尚晕,小便有时黄,原方再服3剂。

五诊:服药后睡眠已达7小时之多,头晕见好,精神转健,自觉右脚有血往下行之感,手微酸,右臂痛,再予丸方,仍配合针灸治疗。

【处方】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本方可服半年,感冒发热时停服。

【解读】

本案为素患原发性高血压,突然脑卒中后,虽经抢救,生命已保,而半身不遂,口,语言不清,未能恢复。经服温胆汤加减采取化痰通络之法,使其血络通畅,实虚调节,诸症逐次减轻。再进安神,清虚烦之法,得能安睡。精神逐渐恢复,使正气充沛,气血和谐,血压恒常,症状当可指除。丸药用补阳还五汤加减,以补益气血,通调脉络,巩固疗效。患者服丸药半年,经追访知食睡均好,精神旺健,已能扶杖行动,语言清晰,谈笑如常。嘱再配前方以冀痊可。综观各诊,辨证精细,用药恰当,通补各有先后,温清皆有比例,步骤分明,理法井然。

磁朱丸——秫米(见第164页)。

桑寄生——桑枝(见第182页)。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朱茯神——朱寸冬(见第26页)。

阿胶——黄连(见第260页)。

生枣仁——生栀仁(见第164页)。

何首乌——白蒺藜(见第44页)。

桃仁——红花

桃仁破血行瘀,润燥滑肠;红花活血通经,祛瘀止痛。桃仁破瘀力强,红花行血力胜。二药伍用,相互促进,活血通经、祛瘀生新、消肿止痛的力量增强。

桃仁、红花伍用,出自《医宗金鉴》桃红四物汤。又名元戎四物汤。治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前腹痛,或经行不畅而有血块、色紫暗,或血瘀而致的月经过多、淋漓不净。

天冬——麦冬(见第92页)。

二、中 经 络

范某 男 39岁

平素血压高,经常觉头脑发胀、昏晕,看书更觉不适,视物模糊。就诊前3周,突觉语言、咀嚼时口唇活动不便,逐渐加重,右侧口眼斜,饮水顺嘴角漏出,后头皮有时疼痛。经针灸及理疗,稍见好转,效果不甚显著,拟加用中药治疗。

舌苔薄白质略红,脉象弦细而数。

【辨证立法】

平素肝阳亢盛,故有血压增高,头脑晕胀,视物模糊诸症,阳亢风动,风痰窜扰经络,气血阻滞不通,遂致口眼斜,拟用平肝息风,活血通络治之。

【处方】

二诊:前方连服4剂,自觉口角发麻,右眼看书时发胀模糊,后头处仍时疼痛,病属慢性,宜服丸药。

【处方】

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

【解读】

口眼斜,有因外风、内风引起之分,外风宜散,内风宜息,而活血通络则相同。本案口眼斜即由内风引起,施师以钩藤、全蝎、地龙、僵蚕,平肝息风;以蒲黄、川芎、白芍、当归,活血通络,加防风以防外邪乘虚而入,用白蒺藜疏肝解郁,用节菖蒲化浊开窍,用石斛养阴清热。整个方剂配伍,主次分明,照顾周到。服药后患者觉口角发麻,药力已及患处。二诊更从平素肝阳亢盛着眼,加用石、草决明,玳瑁、天麻,密蒙花、谷精草,木贼草等药,加强平肝清热的作用,以从根本解除引起肝风内动之因。患者服丸药100天,口眼斜已完全纠正,而血压也恢复正常,头胀头痛,视物模糊亦随之而愈,已恢复工作。

钩藤——全蝎(见第43页)。

当归——川芎

当归甘温质润,补血调经,活血止痛,祛瘀消肿,润燥滑肠;川芎辛温香窜,行气活血,祛风止痛。当归以养血为主,川芎以行气为要。二药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兼顾,养血调经、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之力增强。

当归、川芎伍用,名曰佛手散,又名芎归散。出自《普济本事方》。治妊娠伤胎,难产,胞衣不下等症。《医宗金鉴》谓:“命名不曰归芎,而曰佛手者,谓妇人胎前、产后诸症,如佛手之神妙也。当归、川芎为血分之主药,性温而味甘、辛,以温能和血,甘能补血,辛能散血也。”明•张景岳云:“一名芎归汤,亦名当归汤。治产后去血过多,烦晕不省,一切胎气不安,亦下死胎。”

白蒺藜——白僵蚕(见第44页)。

石决明——草决明(见第47页)。

谷精草——密蒙花(见第236页)。

明玳瑁——明天麻

玳瑁为海龟科玳瑁的甲片,功专清热解毒,平肝镇惊,其质体坚硬重坠,以降为主;天麻辛温,以升散为要。二药伍用,一升一降,升降兼备,清热解毒,平肝息风,镇静安神。用于治疗高热惊风、癫狂痫证、头风头痛、头眩欲扑、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症。

第六节 癫 

孟某 男 26岁

病史5年,发无定时,发则突然昏仆,不醒人事,面色苍白,口吐白沫,四肢抽搐,小便失禁,数分钟后甦醒,醒后头晕、乏力,平时睡眠欠佳,精神不振。

舌淡,苔白,根部稍腻,脉弦滑。

【辨证立法】

痰湿内停,阻塞中焦,升降失常,痰蒙清窍,发为斯疾。治宜建中宫、化痰涎、调升降、镇脑安神。

【处方】

二诊:前方连服6剂,未见发作,殊感轻快,拟前方加力常服。

原方加酒生地10克,白芍12克,炒玉竹12克,明天麻5克,明玳瑁10克。

【解读】

是阵发性短暂性的大脑功能失调,神经细胞有异常放电,临床表现为阵发性意识改变或丧失,同时有阵发性抽搐、感觉异常或行为障碍。

中医俗称“羊羔风”。其发病机制:风、火、痰、气致使气机 逆乱,阴阳失调,风痰上扰神明使然。

本案施师以二陈汤豁痰,紫石英、紫贝齿、磁朱丸、玳瑁镇静安神,郁金、石菖蒲开窍,川芎、当归、茺蔚子通血脉、调气血。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磁朱丸——秫米(见第164页)。

云茯苓——云茯神(见第29页)。

白蒺藜——白僵蚕(见第44页)。

川郁金——节菖蒲(见第195页)。

明玳瑁——明天麻(见第279页)。

阿胶——龟甲胶——鹿角胶

阿胶补血止血,滋阴润肺;龟甲胶滋阴潜阳,益肾健胃;鹿角胶补肾阳,生精血。龟甲胶、鹿角胶合用,名曰龟鹿二仙胶。其伍用机制,明•李中梓说:“人有三奇,精、气、神,生生之本也。精伤无以生气,气伤无以生神,精不足者,补之以味,鹿得天地之阳气最全,善通督脉,足于精者,故能多淫而寿;龟得天地之阴气最具,善通任脉,足于气者,故能伏息而寿。二物气血之属,味最纯厚,又得造化之元微,异类有情,竹破竹补之法也。”二药参合,一阴一阳,阴阳双补,通调任、督之脉,故能大补肾阴肾阳,疗虚扶羸也。再与阿胶参合,补阳滋阴、补血生精之力益彰,通调督、任二脉,补脑、缓急、抗癫 的力量增强。用于治疗癫 以及虚劳诸不足,症见疲乏无力、失眠多梦、心悸气短、遗精盗汗等。

人乳为阴血所化生。味甘、咸,性平。本品能润五脏,益气血,补脑髓,清烦热,止消渴,泽肌肤,悦颜利肠。用人乳炖化上药者,意即增诸药的功效也。

根据临床观察,在治疗癫 时,有些患者服药之后癫 发作次数增加,为之正常现象,嘱其继续服用,方可取效,切不要半途而废。

第七节 癔症(脏躁)

谢某 女 26岁

半月前因夫妻争吵,遂有行动异常,感觉错位,语无伦次,哭笑无常。手指颤动,汗出甚多,睡眠不安,大便干结,小便时黄。

【辨证立法】

恙由情志不舒,气机紊乱,阴阳失调,乖气逆乱,以致睡眠不稳,哭笑无常,治宜调理气机,镇脑安神。

【处方】

二诊:前方连服6剂,大便干象已除,日行1次,躁动之象已止,惟有时长叹悲泣,守原方进退。

【处方】

三诊又进6剂,状如常人,嘱上方每周服2剂,以善其后。

【解读】

癔症又名歇斯底里,女性较多,常因社会心理因素引起情绪波动而突然发病。近年来国际上将其分为分离性、转换性两种。分离性以精神障碍为主,转换性是以躯体功能障碍为主。中医称之为“脏躁”。多由情志不舒、思虑过度、损伤心脾、五志化火、腑气不畅、浮火妄动、上扰心神使然。

紫石英——紫贝齿(见第164页)。

磁朱丸——秫米(见第164页)。

全瓜蒌——玄明粉(风化硝)

《内经》云:“热淫于内治以咸寒。”玄明粉咸寒,清热通便,润燥软坚;瓜蒌质润黏腻,润燥通便,清肺化痰,宽胸散结,消痈肿。二药伍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以瓜蒌之缓润,制风化硝荡涤通下之势,共奏清热润燥、通便泻下之功,尚无腹痛之弊。用于治疗大便硬结不通等症和习惯性的便秘。

施老习惯全瓜蒌、玄明粉伍用,治疗习惯性便秘,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大便硬结、腑行不畅等症均有良效,且无肠蠕动亢进引起的腹痛等不良反应。据多年来使用之经验,均服1~2剂而解,可谓药到病除矣。

注:玄明粉又叫元明粉、风化硝,就是芒硝经风化失去结晶水而成的无水硫酸钠(Na2SO4)。其制法是:取芒硝溶于水中,加1/ 10的萝卜片共煮,滤其不溶物,溶液放冷,析出结晶,然后,将结晶收集,晾干,用纸包裹,悬挂在通风处,待其风化成白色的粉末即成。因其系芒硝经风化而得,故又名风化硝。本品味辛、咸、苦,性寒。入胃、大肠经。功专润燥软坚、泻下通便,可荡涤三焦、肠、胃之实热。

清半夏——青竹茹(见第15页)。

枳实炭——竹茹(见第271页)。

陈皮(橘皮)——竹茹

橘皮辛温,理气健脾,和胃降逆;竹茹甘寒,清热止呕,下气消痰。二药伍用,一温一寒,温清相济,和胃降逆,除胃中寒热甚妙。

陈皮、竹茹伍用,出自《金匮要略》橘皮竹茹汤。治疗久病体弱,或胃有虚热、气逆不降而致呃逆或干呕等症。清•张石顽曰:“呃逆在辨寒热,寒热不辨,用药立毙。”张氏之说,颇为重要。丁香、柿蒂,陈皮、竹茹同可治疗呃逆,前者适用于偏寒性者;后者宜用于偏热性者,临证不可不辨,否则投药无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