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人染色体组有多少条染色体

人染色体组有多少条染色体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物种具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每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人类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分别由两组构成,每组23条,称为一个染色体组,两个染色体组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性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女性的两条性染色体为XX;男性的则一条为X染色体,另一条为Y染色体。X染色体和Y染色体分别列入C组和G组,各组特征见表4-1。

第一节 人类染色体

染色体(chromosome)是遗传物质(基因)的载体,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是恒定的,如染色体发生数目异常或结构畸变,将引发先天畸形、先天性智力低下和发育迟缓,甚至出现流产、死产、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等。

一、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类型

(一)人类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在细胞增殖周期的不同时期,染色体的形态是不断地发生变化的。有丝分裂中期的染色体的形态是最典型的。在细胞分裂中期每条染色体由两条染色单体构成,各含有一个DNA分子,互称为姐妹染色单体(sister chromosome),姐妹染色单体仅在着丝粒处相连。着丝粒区解旋、内缢,染色时着色较浅的部位称为主缢痕(primary constriction)。有些染色体在非着丝粒区也有浅染内缢的部位,称为副缢痕(secondary constriction)。着丝粒在细胞分裂过程中与染色体运动有关,是纺锤丝的附着点。着丝粒横向将染色体分为两个臂,较长的称为长臂,用q表示;较短的称为短臂,用p表示(图4-1)。两臂最末端各有一个特殊部位,称为端粒(telomere)(图4-2),为高度重复的DNA序列,端粒是染色体稳定的必要条件。每一条染色体均需有一个着丝粒和两个端粒,这样才能稳定存在,若端粒缺失,则染色体末端将失去其稳定性,发生染色体之间的非正常连接,形成畸变染色体;若着丝粒缺失,则在细胞分裂时,染色体不能和纺锤丝相连而导致染色体丢失。

img40

图4-1 中期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img41

图4-2 端粒

(二)人类染色体的类型

染色体上着丝粒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将染色体沿纵轴分为八等分,根据着丝粒的位置不同,人类染色体主要分为以下几种(图4-3)。

img42

图4-3 染色体的类型图解

1.近中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位于或靠近染色体中央(1/2~5/8),将染色体分成长短相近的两个臂。

2.亚中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略偏向一端(5/8~7/8),将染色体分成长短明显不同的两个臂。

3.近端着丝粒染色体 着丝粒靠近一端(7/8至末端)。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短臂远端常有以细丝样结构相连的球状染色体节,称为随体(satellite),每一个近端着丝粒染色体的随体大小各不相同。随体与短臂间的细丝样结构称为随体柄(图4-1),实际上它也属于副缢痕,此处是核糖体RNA(rRNA)基因所在的部位,其表达产物与构成核仁及维持核仁的结构和形态有关,又称为核仁组织区(NOR)。在群体中存在着副缢痕的长短、随体大小和数目的多态性,且按孟德尔方式遗传。此外,还有端着丝粒染色体,其着丝粒位于末端。

(三)人类染色体的数目

不同物种具有不同数目的染色体,每一物种的染色体数目是恒定的。人类体细胞中有46条染色体,分别由两组构成,每组23条,称为一个染色体组,两个染色体组分别来自父亲和母亲性细胞的全部染色体。其中22对为男女所共有,称为常染色体(autosome),另一对与性别有关,称为性染色体(sex chromosome)。女性的两条性染色体为XX;男性的则一条为X染色体,另一条为Y染色体。

二、人类染色体的核型

核型(karyotype)是指将一个体细胞中的全套染色体按照大小、形态特征和着丝粒的位置进行分组排列所构成的图像,主要包括非显带核型和显带核型。

(一)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

20世纪70年代以前,科学家Gustav Giemsa采用吉姆萨染料染色,染色体着色比较均匀,称为非显带技术。非显带技术可以显现染色体整体结构的大概轮廓,但不能观察到其细微结构。只能根据大小和着丝粒特征分组,无法准确识别每一个染色体。

1960年在美国丹佛、1963年在英国伦敦、1966年在美国芝加哥,召开过三次国际会议,制定了人类有丝分裂染色体的识别、编号、分组以及核型描述(包括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异常的核型描述)等统一的标准命名系统。根据这一命名系统将人类23对染色体分为A、B、C、D、E、F和G共七个组(图4-4),A组的形态最大,G组的形态最小。X染色体和Y染色体分别列入C组和G组,各组特征见表4-1。

表4-1 人类染色体分组与各组形态特征

img43

img44

图4-4 正常人类染色体非显带核型

(二)人类染色体显带核型

在非显带染色体标本上,不能将染色体的形态特征完全显示出来,因而组内各染色体一般难以区分。如果染色体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如缺失、易位等结构畸变均不能检出。1968年瑞典细胞化学家Caspersson首先用荧光染料喹吖因氮芥处理中期染色体,染色体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宽窄不一、亮度不同的带纹(图4-5,图4-6)。

显带技术主要有Q带分析、G带分析、R带分析、C带分析、T带分析、N带分析和高分辨染色体显带技术。

img45

图4-5 正常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模式图

1.人类染色体显带技术

(1)Q带分析:染色体标本经喹吖因氮芥(QM)等荧光染料处理后显示的带,称为Q带。Q带明显,显带效果稳定,但荧光持续时间短,标本不能长期保存,必须立即观察并用显微摄影。

img46

图4-6 正常人类染色体G带分析显带核型

(2)G带分析:将染色体标本经胰蛋白酶、NaOH、柠檬酸盐或尿素试剂处理后,再经吉姆萨染料染色,显示的深浅交替的横纹便是G带。这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一种带型,操作简单,带纹清晰,标本可长期保存,重复性好。

(3)R带分析:染色体标本经热磷酸盐(80~90℃)处理后,用吉姆萨染料染色显示的带纹称为R带。R带的带纹与G带的相反,即G带的深染部分,在R带为浅染部分。

(4)C带分析:染色体标本经热碱(Ba(OH)2或NaOH)处理后,用吉姆萨染料染色,每一条染色体的着丝粒区呈特异性着色,由于C带显示的主要是邻近着丝粒的结构异染色质区,所以也称为着丝粒显带。C带分析通常用以检测着丝粒区、副缢痕区及Y染色体结构上的变化。

(5)高分辨染色体显带技术:人中期染色体的带纹数较少,一套单倍体染色体带

纹数仅有320条带。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技术的改进,可以从早中期、前中期、晚中期细胞得到更长、带纹更丰富的染色体。一套单倍染色体可显550~850条或更多的带纹,即在原有的带纹上分裂出更多、更细长的带,这种分带染色体称为高分辨显染色体(high resolution banding chromosome,HRBC),如高分辨G带分析就是在G带分析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的。

2.人类细胞遗传学命名的国际体制 1971年在巴黎召开的第四届国际人类细胞遗传学会议以及1972年召开的爱丁堡会议,提出了区分每个显带染色体区、带的标准系统,称为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international system for human cytogenetic nomenclature,ISCN),对常染色体核型、异常核型的表达作了严格规定,提出了一些命名符号和缩写术语。

(1)界标:每条显带染色体都以其显著形态特征为界标,包括染色体两臂的末端区、着丝粒和某些明显的深染带或浅染带,是识别染色体的重要特征。

(2)区:两个相邻界标之间的染色体区段。区的序号是从着丝粒部位向两臂远端依次编号的;距着丝粒最近的两个区分别记为长臂或短臂的“1”区,由近向远依次为“2”区、“3”区等。

(3)带:显带技术处理过的染色体显示的横纹。每条染色体都是由一系列连贯的带组成的,没有非带区。

描述某一特定带时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①染色体序号;②长、短臂符号;③区号;④带号。例如1q32表示第1号染色体、长臂、3区、2带(图4-7)。

img47

图4-7 显带染色体的界标、区、带命名示意图

高分辨显带染色体的命名方法是在带之后加小数点,并在小数点之后加新的数字,称为亚带。

三、性染色质

性染色质(sex chromatin)是性染色体在间期核中的表现形式,人类性染色质有X染色质和Y染色质两种。早在1949年Barr和Bertram发现在雌猫的神经细胞间期核中有一个染色很深的染色质小体,而雄猫中没有。后来在大部分正常女性的表皮、口腔颊膜、羊水等许多组织的间期核中也找到一个特征性的、浓缩的染色质小体,而男性无。由于这种染色质小体与性别及X染色体数目有关,所以称为性染色质,又称巴氏小体(Barr body)或X染色质。

(一)X染色质

男性和女性的体细胞中,都有22对常染色体,而性染色体的组成有所不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而Y染色体又过于短小,那么,一些位于X染色体上的X连锁基因及其产物,在男性和女性体细胞中是否会存在着数量上的差异呢?为此,1961年,英国学者Lyon提出了失活X染色质假说,即Lyon假说,其要点如下。

(1)正常女性的两条X染色体中,只有一条有转录活性,另一条X染色体无转录活性,这条失活的X染色体在间期细胞核中螺旋化呈异固缩状态,形成一个直径约1μm贴近核膜内缘的浓染小体(图4-8)。这样男性和女性体细胞中X染色体上连锁的基因产物在数量上就平衡了,这种现象的遗传机制称为剂量补偿效应。如果一个细胞中有n条X染色体,也只有一条有转录活性,其余的均失活形成n-1个X染色质。因此,一个体细胞中所含有的X染色体数=X染色质数+1。

(2)X染色体失活是随机的,失活的X染色体可以是来自父亲的,也可以是来自母亲的。

(3)人类X染色体失活最早发生在胚胎发育的早期(第16天),此后,分裂所产生的细胞都保持同样的失活特点。即如果一个细胞中失活的X染色体是来自父亲的,那么由它分裂的细胞都是这条父源染色体失活。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对X染色体失活有了一些新的认识,认为并非整条X染色体上的所有基因均失活,在X染色体的短臂远端部分的基因与Y染色体配对的区域内或处于附近的基因是可以逃避失活的,所以X染色体数目异常的个体在表现型上与正常个体有较大差异,如47,XXY和47,XXX个体均出现了明显的临床症状。

img48

图4-8 X染色质(浓染小体)

img49

图4-9 Y染色质

(二)Y染色质

正常男性个体的间期细胞,用荧光染料染色后,在间期核中,可以观察到一个直径为0.3μm的荧光小体,它代表Y染色体的一部分,称为Y染色质(图4-9)。在正常男性口腔黏膜上皮细胞中,Y染色质的阳性率约为70%,在一个正常男性体细胞中,含有一个Y染色质,即:体细胞中所含有的Y染色质数=Y染色体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