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丁氏家族及其医学渊源

丁氏家族及其医学渊源

时间:2022-05-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民族世代繁衍,渊远流长。元代二十一世丹阳季善公,因兵燹避迹润东吴沙,遂成望族。丁氏家族从医者甚多的状况是逐步形成的。先祖行医常扶困济贫,体恤孤寡,遇贫苦者分金不取,逐步形成丁氏医疗行业的家族化、地方化,形成有疗效、服务好、有技术、有医德、讲诚信的医圈,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人数及从业范围越来越大。丁氏及其传人在肛肠专业已为国内外同道所熟悉,在某些领域内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1 丁氏家族及其医学渊源

中华民族世代繁衍,渊远流长。宗族延伸,家谱文化是民族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花,从点面反映了民族的历史状况。

丁氏受姓,始于太公之子吕伋,丁公伋之后以字为氏,其后或隐或现,然书缺有闻,无可考。自盛唐,仙之公登开元进士,仕余杭尉,且以诗显于唐,今人犹传诵之。其为云阳(今丹阳)人,遂为丁氏润东吴沙始祖。宗谱世代修辑,延传至今已至“昌”字辈第四十三世。

自仙之公之后,唐宋登仕籍者不乏其人。文仪公仕镇江军节度使使都知兵马事封吴国公;布公公仕寿州刺史,权河东行军司马;公吉公登宝元进士封济阳郡开国侯;伯玉公诰封通奉大夫锡诰勅;上卿公登重和进士,右朝义大夫;敬卿公登博学宏词,科翰林院学士;翼远公官检都宪。尚有诸多先祖任镇海军节度使,衙前散骑兼都巡检史,丹徒、望江、嘉兴、江宁主簿、县尉,浙江提刑提举,采石书院山长等官职,科甲蝉联不及悉举。

宋代319年间有二十余人从仕,而读书有成者众多,其间有十一位先祖荣登进士榜,在十九世中有三位先祖中进士榜,丁睿、丁式中父子先后同登进士榜。至此,丁氏族人散居在岳阳(湖南)、镇江、丹阳、丹徒、常州、姑苏阊门。

元代二十一世丹阳季善公,因兵燹避迹润东吴沙,遂成望族。至前明洪武初年,二十五世宗宪公生五子。二、四房琼、绍以江南为永安;大、三、五房佩、继、绶三公之裔犹以江北为极乐,于明代天启年间辞先畴而怀乐土,去宗室而择里居,由润东循江而下数百里山川,以邗东(扬州东乡)为可依,其大房裔齐、璨二公居泰兴吉家圩,三房裔一清公居元九圩,五房裔进、明二公居三墩子,逐渐形成扬州东乡的丁氏望族也。

在《丁氏族谱》之《丁氏家规》的“训子孙”中明示:子弟髫年时即择明师课读。“务本业”中明示:业必专而后有成,故士不专读则学问无功;农不专耕则田野不治;商贾不专则贸易无所获;百工不专则技艺无可名。……凡我族人,治生之道贵以务本为先。

img18

img19

《丁氏族谱》之《丁氏家规》

丁氏家族从医者甚多的状况是逐步形成的。元、明、清时为宦者少,耕读者居多,至清初半耕半读、半耕半医者众多。先辈常教子孙:“学而优则仕”,“不为良相即为良医”,“学业有专攻”,“家有良田千顷,不如薄技在身”。在政治经济农业不稳定的朝代中,半耕半医使读书人有抱负可展,有一定社会地位,生活较为安定、小康。农业社会以置田建屋、生育儿女为生活重要内容,半耕半医除自己温饱,衣食无忧,行医所得可置田建屋,社会生活风险较低。先祖们常训示:“世医祖业要长存,子子孙孙传承无穷尽”。在此氛围中,耕读、子继父业行医得以发扬壮大。丁氏先贤行医,除教子读书行医外,也言传身教,在行医过程中教训后世子孙:“大医须精诚”,即做一个有名的好医生、好医工,需业技俱精,诚信待人。先祖行医常扶困济贫,体恤孤寡,遇贫苦者分金不取,逐步形成丁氏医疗行业的家族化、地方化,形成有疗效、服务好、有技术、有医德、讲诚信的医圈,社会知名度越来越高,人数及从业范围越来越大。以20世纪初至今,近四十位丁氏族人从医,集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汉口、芜湖、南京、扬州、镇江、金坛、常州、武进泰州、泰兴、清江、无锡、苏州、上海等地均可见族人医疗踪迹。

新中国成立后倡导中西医结合,医学的进步、科研的深入、专科的发展给丁氏痔科带来了腾飞,继承古代行之有效的理论方法及经验,加之新理论、新方法、新科技的融入,丁氏及其传人取得了数十项国家、卫生部、军队、省市的科研成果奖,临床医疗事业日新月异。丁氏及其传人在肛肠专业已为国内外同道所熟悉,在某些领域内处于国内先进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