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知道中暑患者的救护方法

知道中暑患者的救护方法

时间:2022-05-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立即移至阴凉处或空调室中,并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戴冰帽,颈两侧、腋下、腹股沟大动脉附近放冰袋。1)中暑发生循环衰竭者 医疗、护理的重点是纠正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脱水和循环衰竭。注意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防增加心脏负荷发生肺水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4)中暑高热者 主要是纠正体温功能失调所致高热,同时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防治并发症。

任务二 知道中暑患者的救护方法

(一)急救原则

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立即移至阴凉处或空调室中,并给予物理降温,如头部戴冰帽,颈两侧、腋下、腹股沟大动脉附近放冰袋。遵医嘱用药,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二)急救措施

1.先兆中暑与轻度中暑 及时脱离高温环境至阴凉、通风处。静卧,观察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变化。服用防暑降温剂如仁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散等。并补充含盐清凉饮料如淡盐水、冷西瓜水、绿豆汤等。若体温持续在38℃以上者,口服解热药;有呼吸或循环衰竭倾向者,给予0.05g/mL葡萄糖盐水快速静脉滴注。

2.重症中暑患者

(1)降温 降低体温是抢救的关键,可以采用物理降温、药物降温及针灸降温等办法。

1)物理降温 可用30℃左右温水或35%左右的乙醇擦拭全身大血管部位(额头、颈部、腋下、腹股沟、腋窝),擦至局部皮肤发红时为宜;也可将患者浸浴在4℃水中,并按摩四肢皮肤,使皮肤血管扩张和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散热。在物理降温过程中必须随时观察和记录肛温,待肛温降至38.5℃时,应立即停止降温,将患者转移到室温低于25℃的环境中继续密切观察。老年、体弱和有心血管疾病患者常不能耐受4℃浸浴,有些患者昏迷不深,浸入4℃水中可能发生肌肉抖动,反而增加产热和加重心脏负担,可应用其他物理方法降温。

2)药物降温 常用氯丙嗪25~50mg加入500mL0.05g/mL葡萄盐水中静脉滴注,1~2h滴完。用药过程中要观察体温和血压,当体温降至38.5℃以下或有血压下降时应停药。

(2)对症处理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酸中毒,积极防治休克及肺水肿

1)中暑发生循环衰竭者 医疗、护理的重点是纠正失水、失钠、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脱水和循环衰竭。尽快建立静脉通路,补充等渗葡萄糖盐水或生理盐水,纠正休克。注意输液速度不可过快,以防增加心脏负荷发生肺水肿,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中暑出现痉挛者 除补充足量的液体外,注意监测血电解质。纠正低钠、低氯、控制痉挛,抽搐频繁者应静脉注射0.1g/mL葡萄糖酸钙10mL或用适量的镇静剂,如0.1g/mL水合氯醛10~15mL灌肠,或苯巴比妥钠0.1~0.2g肌内注射。并注意安全保护、防止坠床,及时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

3)对热射病者 应严密观察意识、瞳孔等变化,头置冰袋或冰帽,用冷水洗面及颈部,以降低体表温度,昏迷者将患者的头偏向一侧,保持其呼吸道通畅,防止因呕吐物误吸而引起窒息。

4)中暑高热者 主要是纠正体温功能失调所致高热,同时注意生命体征、神志变化及各脏器功能状况、防治并发症。降温治疗中还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尤其是年老、体弱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除观察体温外,还须注意有无心力衰竭、肾衰竭、肺水肿、脑水肿、呼吸衰竭、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并发症的迹象,一旦出现,及时报告医生给予相应处理。

(三)护理措施

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降温过程中每10~15min测体温1次,热衰竭者每15~30min测血压1次。

2.昏迷者按昏迷护理常规护理,譬如头偏向一侧,做好口腔、皮肤清洁,预防感染。

3.高热者可物理降温,冰水或乙醇全身擦浴,同时按摩四肢、躯干皮肤,使之发红充血以促进散热,大血管处可放置冰袋。

4.惊厥者,遵医嘱用地西泮静脉注射或者肌内注射。

5.保持病室温度以20~25℃为宜,要有良好通风,病床下可以放置冰块。

6.年老体弱者静脉补液不可过多过快,降温宜缓慢,不宜冰浴以防心力衰竭。

(黄 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