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临终关怀问题的基本对策

我国临终关怀问题的基本对策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晚,既缺乏政策的支持,又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又由于几千年来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人们的生死观,尤其是死亡观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临终关怀适应了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需要,是一项伟大的事业。人口老龄化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的需求与依赖性增强,使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的任务加重。而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

三、我国临终关怀问题的基本对策

我国临终关怀事业起步晚,既缺乏政策的支持,又缺乏社会的广泛参与;又由于几千年来传统死亡文化的桎梏,人们的生死观,尤其是死亡观还存在着很大的误区。建立较为完善的临终关怀护理制度,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应加强如下方面建设:

1.确立临终关怀的理念

关怀临终者是遵循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人类不可能改变自然法则。从生到死、新陈代谢是生物界的自然规律,人的个体生命从出生到死亡同样是个体人生的必然归宿,任何个体生命都不可能永生,这是自然法则。

关怀临终者是我们的责任。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生命质量论,坚持生命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尊重临终者的意愿,尊重其人格尊严,包括对临终者宗教以及其信仰和善终方式的尊重,使人能够尊严、安逸地辞世,是对人的最大的尊重,也是人类社会的责任。

关怀临终者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发展临终关怀事业是现实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社会对于人们的生活、工作、医疗、保健以及生死等问题关怀程度,反映了社会文明进步的程度。临终关怀适应了社会文明发展进步的需要,是一项伟大的事业。

关怀临终者是现实社会的重要任务。人口老龄化作为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特征,已引起全世界的广泛关注。我国在1999年已达到老龄化社会的标准。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以3.2%的速度增长。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使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的需求与依赖性增强,使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的任务加重。

2.将临终关怀护理建设成一种适宜社区的卫生技术

首先,开展社区临终关怀护理服务,不需要高技术,也不需要特殊设备和巨额资金,需要的是教育和组织。

以黑龙江省为例,黑龙江省目前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为446万人,占总人口的11.67%,比2006年增加了14万老年人口,并还将以每年3%的比例增长。人口老龄化发展迅速,老年人口规模庞大,高龄老年人增长快,农村老龄化超前于城镇,是典型的“未富先老”地区。庞大的老年群体给养老、医疗、社会服务、社会管理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养老金缴纳者急剧减少和领取者大幅增加,加剧社会医疗保障费用支出规模的压力。老年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负担相应地加重,为了让死去的人走得安详,让健康的人活得安心,社会工作人员应该走出来安抚临终之人,以减轻健康人的负担。

其次,亟需建立适合黑龙江省文化、民族、宗教和经济状况的本土化的临终关怀服务计划和确定有关服务标准。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宗教信仰的人数在全国人口的比例已占10%,约在1亿以上。而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全省共有53个民族,其中,汉族占全省总人口的94.3%;各少数民族人口200万人,占5.7%。53个少数民族分布在全省各地,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市县有51个,民族乡(镇)69个,民族村680个。人口较多的民族有满族、回族、蒙古族、朝鲜族和达斡尔族;人口较少的民族有锡伯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族和克尔克孜族等。因此,在临终关怀领域里,认真考察宗教关怀对临终病人在伦理上的作用和实施途径,尊重个民族自己的选择,也是临终关怀理论不可忽视,不可回避的课题。

3.现有的社区医疗技术条件和人员的合理运用

“慎独”是在无人监督的独处情况下,仍能坚持道德信念,自律是护士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遵守原则和规范,不做任何违反道德原则的事。

以临终关怀为契机可以拉近社区医务人员与当地村(居)民之间的距离,融洽相互之间的关系,把医疗纠纷的风险降到最低点。

临终关怀护护理不能只是服务少数病人的高尚医疗,也不能停留在展示人性化医疗优点的示范模式中。只有找出能在本土普及与制度化的运作模式,才是黑龙江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三联书店,1987。

[2]庄周:《庄子》,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3]郑晓江:《死亡:无穷阐释的可能》,《中国医学伦理学》,1999,(2)。

(作者单位:哈尔滨理工大学马列主义教研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