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器官功能障碍与器官功能衰竭标准

器官功能障碍与器官功能衰竭标准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辅助检查 利用有关化验或监测,对发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甚为重要,尤其临床症状在早期不明显的病症更为重要。防治感染 是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措施。

第四节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概述】

1.病因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是由于严重的败血症、休克、创伤、心脏骤停等引起的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指肺、肾、肝、心、胃肠、血液、脑等器官或系统在短期内相继或同时发生功能衰竭,病死率极高。其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了,比较公认的是各种侵袭机体的因素,机体的防御机制及危重病抢救治疗中的医源性因子,这三者相互关联,参与了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发生。感染与本病关系极为密切,当发生感染又不能有效地控制时,往往会发生肺、肝、肾等器官衰竭等一系列问题。

2.临床特征

(1)中枢神经系统 休克早期仅表现为兴奋性增高,一般没有明显的脑功能障碍,或者有脑水肿、脑血栓形成和出血表现,休克晚期则由兴奋转为抑制(表情淡漠),甚至发生惊厥和昏迷。

(2)心脏 心脏活动代偿性加强,心脏舒缩功能障碍,继而发生心力衰竭。

(3)肾脏 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表现。

(4)肺脏 呼吸加快加深,通气过度,从而导致低碳酸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休克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肝脏 表现肝功能障碍,急性肝细胞坏死,肝功能衰竭。

(6)胃肠道 表现胃肠黏膜糜烂或形成应激性溃疡,肠壁水肿甚至坏死,胃肠功能衰竭。

(7)血液 表现为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3.诊断要点 小儿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诊断要点如下。

(1)心血管系统 血压(收缩压):婴儿<5.3kPa(40mmHg),儿童<6.7kPa(50mmHg);或需持续静脉输入药物,如多巴胺(每分钟>5g/kg),以维持血压在上述标准以上者;心率体温正常,安静状态,连续测1min,婴儿<60次/min或>200次/min,儿童<50次/min或>180次/min,心搏骤停,血清pH值<7.2(PaCO2不高于正常值)。

(2)呼吸系统 呼吸频率:体温正常,安静状态,连续测1min,婴儿<15次/min或>90次/min,儿童<10次/min或>70次/min,PaCO2>8.7kPa(65mmHg),PaO2>5.3kPa(40mmHg)(不吸氧,除外青紫型心脏病)。需机械通气(不包括手术后24h内的患儿),PaO2/FiO2<26.7kPa(200mmHg)(除外青紫型心脏病)。

(3)神经系统 Glasgow昏迷评分:≤7,瞳孔固定、散大(除外药物影响)。

(4)血液系统 急性贫血危象:血红蛋白<50g/L,白细胞计数:≤2×109/L,血小板计数:≤20×109/L。

(5)肾脏系统 血清尿素氮≥35.7mmol/L,血清肌酐≥167.8mmol/L(既往无因肾功能不良需透析者)。

(6)胃肠系统 应激性溃疡出血需输血者,出现中毒性肠麻痹,有高度腹胀者。

(7)肝脏系统 总胆红素>85.5mmol/L,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或乳酸脱氢酶为正常值的2倍以上(无溶血),肝性脑病≥Ⅱ级。

【防治】

1.治疗

(1)一般治疗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维持有效血容量,保持电解质平衡。

(2)抗感染治疗 感染是多脏器功能障碍的主要发病因素,控制感染可减轻或制止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展。应该选用有效抗生素,可根据原发病如流脑、中毒性菌痢、败血病的致病菌特点选用,除氨基糖苷类外,应2~3种联合应用,且剂量宜足。一般应用多黏菌素、两性霉素B、甲硝唑等。

(3)抗炎性介质治疗

1)糖皮质激素 可在多环节上阻断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和发展,必须大剂量、短疗程应用,并且以有效抗生素应用作为前提。

2)改善微循环、防止微血栓形成 在早期如果血小板>100×109/L,可应用超小剂量肝素1U/(h·kg)。

3)清除自由基 可选用维生素E、维生素C、超氧化物歧化酶、甘露醇等。

(4)早期脏器功能支持

1)早期通气治疗 血气分析可对肺功能进行监测。对于严重感染、创伤或大手术的患儿均应进行呼吸支持2~3d,直到肯定无急性肺功能衰竭的危险时为止,一旦急性肺功能衰竭发生后,应及时使用呼吸机治疗。

2)早期循环支持 治疗严重感染、休克和创伤,均应首先保持充分的循环血量,早期纠正血容量不足和微循环障碍是防治多脏器功能障碍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心脏支持从补充血容量开始,继之应用正性肌力药和血管活性药。多巴胺和多巴酚丁胺是最常用的血管活性药。

3)保护肾功能 利尿剂的应用对防止急性肾功能衰竭有良好作用,在补足血容量后,如尿量仍少,BUN和肌酐上升,即可应用速尿:1mg/kg,间隔半小时静脉注射1次,剂量加倍,直至尿量满意为止,约4~5次,总量不超过10mg/kg。

(5)营养支持 病危无法进食时,可经肠道外营养。原则是逐渐增加输入种类和浓度。开始2d输入氨基酸、葡萄糖和电解质,氨基酸起始剂量为0.5~1g/(kg·d),葡萄糖输注起始速度为3~4mg/(kg·min),其后数日内根据患儿耐受情况,逐渐将葡萄糖输注速度提高至5~7mg/(kg·min),葡萄糖浓度为7%~10%。经过1~2d后,可开始加用10%脂肪乳,开始量为0.5~1g/(kg·d),逐渐加量,最高可达3g/(kg·d),一般7~10d患儿即可获得足够氮量和热量。热量中糖和脂肪的比例为(60%~70%)︰(30%~40%)。

(6)防止医源性疾病 危急重症抢救时采取的一系列治疗本身就可作为医源因素,如对疾病判断错误,不恰当使用器械检查引起脏器穿孔、损伤,长期中心静脉营养,气管切开术后护理不当,交叉感染等均可产生医源性疾病或医源性感染导致多脏器功能障碍,为此,危重患儿诊治时应有预见性,以减少医源因素刺激。

2.预防

(1)在处理各种急症时应有整体观念 尽早做到全面的诊断和根据病情轻重缓急采取措施处理。

1)分析病情 依据严重创伤、感染、大手术等致病因素的分析。

2)临床表现 有的器官功能障碍临床表现比较明显,如心、肺、肾、脑功能障碍。而有的临床表现不明显,如肝、胃肠和凝血系统。

3)辅助检查 利用有关化验或监测,对发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甚为重要,尤其临床症状在早期不明显的病症更为重要。如测尿的相对密度、血肌酐可以显示肾功能,测血小板计数、凝血酶原时间可显示凝血功能等。

(2)改善患儿呼吸、循环功能 对循环和呼吸的改变,尽早发现和处理低血容量、组织低灌流和缺氧。重视氧供氧耗平衡,要注意时间性,从现场急救即重视,而且贯穿在整个治疗过程。

(3)防治感染 是预防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措施。包括原发病即严重感染的治疗,其中有抗生素的合理使用和必要的手术引流,同时也包括某些严重创伤、大手术感染的防治。

(4)改善全身状况 尽可能改善全身情况,如营养状况,水、电解质的平衡,并且做好患儿心理护理等。

(5)积极治疗最先出现的器官衰竭 及早发现和积极治疗首先发生的器官功能衰竭,阻断其病理的连锁反应,防止多系统器官功能受损。除了采取一般治疗措施外,应针对不同的器官衰竭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如出现心力衰竭时,除停止或减慢补液外,尚应强心、利尿,并适当降低前、后负荷;如出现呼吸衰竭时,则应给氧,改善呼吸功能;如发生急性肾功能衰竭时,则可考虑采用利尿,透析等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