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时间:2022-05-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已经知道健康相关行为分为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两大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就是通过行为的干预与矫正,使人们形成并保持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运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及生物反馈的原理和方法,矫正个体偏离正常的不健康行为,称为行为矫正。行为矫正和行为干预并没有严格的区分。

第五节 健康相关行为的干预与矫正

我们已经知道健康相关行为分为健康行为和危险行为两大类,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目的就是通过行为的干预与矫正,使人们形成并保持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一、转变行为的成功因素

要使人们的行为向着有利于健康的方向转变,需要通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两方面的共同努力。转变行为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点。

1.认知 认识是行为转变的前提。促使人们理解健康、幸福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很大程度上将取决于对行为和生活方式的选择。人们对健康的关注越大,就更容易作出健康的选择。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对健康行为、危害健康的行为有明确的认识,即明确意识到哪些行为有益于健康,哪些行为对健康有害是极为重要的。

2.知识 掌握在生活方式领域中的知识,有助于人们的决策。例如知道血脂水平高意味着什么,人们就会决定如何通过膳食来降低血脂。知识有助于了解危险因素以及如何去实现目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了解健康行为对健康有哪些好处,益处有多大;危险行为对健康有哪些害处,危害程度如何,是行为转变不可缺少的。

3.动机 是转变行为的动力,它是在需要基础上产生的。当需要的强度达到一定的水平并具备相应的条件时,需要就会转化为动机。引发动机的因素有外在的力量,包括奖励、证书、纪念品。但内在的动机更为持久。根据心理学家的观点,对于动机有3个因素是很重要的:①自主的而不是强迫的;②相信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去实现行为的转变(自我效能);③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4.技能和管理技术 技能有助于实现某行为的转变。例如,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选择有营养的饮食?如何在繁忙的工作中进行体育锻炼?如何做好自我监测?技能和管理有助于将自我转变的策略融合到生活中去。教育者帮助受教育者掌握行为转变的技能和管理;受教育者明确目标,按照行为转变的方法去做。

5.社会支持 组织与环境的支持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当你要戒烟的时候,你的领导、同事、朋友、家属的吸烟对你的影响极大。因为,行为的转变并非在真空的条件下,必须创造支持性环境,使人们更容易作出健康的选择。教育者要倡导社会支持、鼓励人们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受教育者要有采纳健康行为、转变危险行为的愿望,并决心采取行动。

6.评估与监测 一旦确定了健康的选择,就应当评估现在的生活方式以及哪些行为需要转变。评估内容可以是医学检验(血压、血脂、血糖)、体育锻炼、膳食等危险因素,甚至包括态度问题,这有助于理解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教育者应加强对健康行为转变的评估和监测;受教育者要巩固和发展有益于健康的行为。

7.责任感 责任感是转变行为的核心,我们的目的是促使人们对个人和群体的健康承担责任。自我负责包括积极的参与行为与环境的转变并有预期的目标。有责任感还包括自我制约。行为转变是个人授权,包括有主人翁意识和参与决策过程。改变不健康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的事,必然涉及整个社会甚至子孙后代。

二、个体行为的矫正

运用操作式条件反射及生物反馈的原理和方法,矫正个体偏离正常的不健康行为,称为行为矫正(behavior modification)。行为矫正和行为干预并没有严格的区分。行为矫正首先必须明确问题的所在、起源和程度,分析维持不健康行为的社会和自然环境以及心理因素,据此选用适当的矫正方法并制定矫正计划和监测过程。行为矫正是长期的过程,而不是一次性的,因此需要制定长期矫正计划,并适时地进行评估,监测矫正的全过程,直至完全矫正成功,不可半途而废,功亏一篑。

行为矫正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期望,在一定条件下采取特定的措施,促使矫正对象改变自身的特定行为的行为转变过程。行为矫正更注重人们在行为改变过程中的自觉投入。矫正对象是行为改变的参与者、核心,而不是消极的行为受限者。

行为矫正由3方面要素构成:行为矫正对象、行为矫正环境和行为矫正过程。行为矫正环境包括行为指导者、矫正场所和矫正时机,矫正场所可以不固定,但大多数行为矫正的场所是固定的,便于对行为矫正效果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选择行为矫正的时机也很重要,在易诱发行为改变的特定时机进行行为矫正,容易取得最佳的效果。行为矫正过程就是行为矫正技术的选择和实施过程,其核心是针对矫正对象的具体行为来选择矫正技术。

行为矫正技术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到目前为止,在健康教育领域内运用较为广泛的行为矫正技术有脱敏疗法、厌恶疗法、示范疗法和强化疗法等。

1.脱敏疗法 脱敏疗法又可分为系统脱敏疗法、接触脱敏疗法和自身脱敏疗法等。主要用于消除个体因对某种因素过于敏感而产生的不良行为表现,如恐怖症、焦虑症和紧张症等。焦虑与放松是互相拮抗的生理过程,系统脱敏法就是运用交叉抑制原理,系统地训练病人放松,用放松来矫正焦虑。

该方法以认知原理为基础,在治疗中有目的地、循序渐进地主动提供这一刺激因素,适时修正个体对刺激因素的错误认知,再通过反复的操作、强化,就可以达到消除这种过于敏感行为的目的。脱敏疗法的成功依赖于矫治过程的系统性、有专业人员指导,和合适的矫正环境。

2.厌恶疗法 厌恶疗法又称去条件反射法,其基本做法是每当矫正对象出现目标行为或出现该行为的欲望冲动时,就给予一个能引起负性心理效应的恶性刺激。反复作用后,在矫正对象的内心就会建立起该行为与恶性刺激间的条件反射,引起内心的由衷厌恶,直至消除该目标行为。厌恶疗法常用于矫正各种成瘾行为、强迫症、恐怖症和异常癖好等,如吸毒、酗酒、吸烟。厌恶疗法在使用时应注意持续性,否则无法建立条件反射;二要注意强度的适宜性,使用不当可能引发新的紧张刺激;三要注意治疗原则的保密性,以防矫正对象产生对抗心理,无法实施行为矫正。

3.示范疗法 示范疗法在应用时,将所要形成的健康行为或所要改变的危险行为分解成不同阶段或不同表现,设计相应的模拟场景,让行为矫正对象扮演其中角色或观察角色行为,身临其境模仿角色的示范,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以现实生活中克服不利于健康行为的人为示范典型,鼓励和帮助矫正对象改变自身行为。

4.强化疗法 强化疗法是一种在行为发生后通过正面强化或负面强化来矫正行为的方法。通常的做法是当矫正对象表现出有益于健康的行为时,对矫正对象施以正面强化,以肯定和巩固健康行为。正面强化的形式有口头表扬、奖状、物质、货币奖励等。反之,当矫正对象表现出对健康有危害的行为时,对其施以负面强化,使矫正对象由于逃避负面强化而放弃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本方法是迄今为止在帮助个体矫正危险行为、建立健康行为方面最有前途的行为矫正手段。但在使用该方法时,专业人员应注意选择正确的强化因素,安排适宜的强化活动,并随时听取反馈信息,以确保行为矫正的效果。

三、群体行为的干预

群体行为干预通常是以行政单位(社区、学校、工厂、医院等)为基础,运用行为团体干预法进行群体行为干预。团体(单位)不仅是社会的细胞,也是社会与个体相互作用的桥梁,是个体成员行为形成的微观环境。个体的行为、习惯、道德、价值观多是通过团体来实现的。另外,人的人际关系、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态度的形成与改变等,也都受社会团体的影响。因此,团体可以显著地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行为团体干预法的优点有:①是一种有组织的行为,以团体决策层为核心,得到组织、政策和资源的保证,全体成员或绝大多数成员的积极支持和参与;②行为干预有明确的目标和目的,这种目标和目的是由决策层所确立,并成为团体内全体成员的行为指向;③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教育活动,并得到政策支持,其实施过程处于严密控制之中,有专人负责、进行监测、信息反馈和调节,并对效果进行科学评价;④组织对其较个别或少量的个体给予更多的关注,所以团体促进不健康行为的转变,一旦获得成功,效果将更显著、更持久。

【案例】 浙江省镇海炼化公司化肥厂采用行为团体干预法,经过3年规划的实施,全厂吸烟率从干预前的36.2%下降到24.6%。男性吸烟率从47.2%下降到36.4%。他们的做法是:①创造戒烟氛围,建立反烟屏障,提高控烟意识(知识、技能);②搞好基线调查,明确主攻方向,提供促成条件(明确主要靶人群,根据行为转变阶段,提出控烟策略);③抓管理责任制,加大行政干预力度,加强政策支持(创造支持性环境,强化奖惩制度);④抓重点人群,树榜样力量,强化关键因素(强化因素)。

团体干预在促使某一特定人群形成健康行为,转变危险行为的过程中,运用综合干预手段最为有效。其具体的干预机制包括以下几点。

1.开发领导 领导对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目的、意义的理解与支持是目标人群行为干预的重要环节之一,其作用不仅在于领导自身的行为可以成为人群的榜样,更重要的是领导具有决策倾向性。领导对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的理解和赞同,会使行为干预得到组织、资源、舆论等方面的支持。

2.目标人群行为干预 目标人群行为的转变是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中行为干预的落脚点,因此通过各种方法促使目标人群中的每一个个体采纳健康行为、转变危险行为是健康相关行为干预的根本所在。通常采用的人群干预方法有以下几种。

(1)提高群体的健康意识。利用大众媒体、培训与讲座、分发宣传材料等方法,向目标人群传播有关疾病与健康、如何改变行为等信息,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为行为转变奠定基础。

(2)心理支持与压力。群体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密的关系,每个成员有群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群体环境下,率先改变行为的个体可能成为群体中的骨干,起到示范与带动他人共同行动的作用。另一方面,由于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存在,群体成员会受到群体规范的制约,形成群体压力。这种支持与压力的联合作用,能有效地促使群体中的个体形成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

(3)竞争与评价。在群体间引入竞争与评价机制,利用群体凝聚力,激发群体的强大力量,促使群体成员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巩固。评价可以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激励行为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的群体,督促还存在差距的群体,最终达到增进健康的目的。

3.创造支持性环境 这里所说的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条件,又包括社会环境。

(1)改善环境条件。环境条件的改善是行为干预中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如果没有环境条件的支持,即使人们已经做出了改变行为的决定,也会由于环境条件的制约而无法实施。例如,当人们了解了患病后及时就诊的意义,打算采取行动时,医院离家却特别远,给就诊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人们就可能放弃及时就诊这样一种健康行为。

(2)社会支持与制约。通过社会舆论的倡导,支持促进健康的行为,反对危害健康的行为。通过有关法规的制定,约束既不利于自身健康,又对他人健康造成损害的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