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科群与重点学科

学科群与重点学科

时间:2022-05-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由于学科发展需要,严格依照《人才引进管理条例》,扶持梯队断层明显的学科,为心血管医学部引进了一名人才。学科建设要全面成群与重点相结合。1995年,神经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教育部开展“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创建工作,我院多个学科参加中山医科大学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立项评审。中山医科大学于1995年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

一、学科群与重点学科

(一)整合资源,构建学科群。1996年10月,鉴于国内外超声医学发展迅速、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的形势,医院领导班子决定将分散于门诊、心内科、外科、妇产科和特诊科的超声检查室合并,成立超声波科,为学科建设奠定基础。新建的超声波科人员19人,拥有诊断设备13台,分为心脏、腹部及浅表器官、妇产和介入四个专业,为当时国内少数的大型超声波科之一。日后的实践证明,这一学术平台的建立,促使了医院超声医学的临床和科研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并在一些领域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的水平。

1998年,医院围绕学校重点学科建设,“用5年左右的时间建设一批国内领先的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使学校进入国内一流医科大学行列”的中心目标,积极尝试调整和重组个别学科,以促进这些学科的发展。在充分论证和评估的基础上,对医院部分学科进行了整合重组:第一,医院将原内、外、儿、心血管学科及其临床检查、实验部门调整重组,成立了心血管医学部。经过一年的努力,该学部内部运作基本理顺,进入了发展轨道。第二,将放射科、核医学科、超声波科组合成为医学影像学部。该学部为松散结构,有别于心血管医学部的运作模式,这是医院探索学科发展新路子的尝试。第三,成立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同时调整充实中心实验室、动物实验室的人员,兼并小作坊实验项目,将专科实验室部分临床检验项目分批并为检验医学部,促使实验室集中精力搞科研,为增强医院科研实力创造条件[12]

构筑合理人才梯队。1998年,医院对人才引进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形成了人才引进、留用程序化的机制。组织专家充分分析论证各学科状况,决定对几个较为薄弱的学科,通过《健康报》等媒体公开向国内外招聘学科带头人,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提供住房、工作条件,大额拨出科研经费。当年有20多人应聘。

1999年,医院充分开发人才潜力,一支高素质、老中青结合的学科队伍初具规模。至1999年医院有正高职称人员90多人,副高职称人员230人,中级职称510多人,人员结构合理,梯队已具雏形。通过建立主任导师制度、完善延聘和返聘制度,老专家在学科建设中的指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已经成为学科建设的生力军,不少人已挑起本学科的大梁;为了引进高层次人才,医院在《健康报》公开招聘学科带头人,严格按照引进人才的条件和程序,顺利招聘到神经外科博士生导师黄正松教授,成为该科学科带头人。2000年,医院进一步落实建设一流学科的措施,将学科建设目标纳入科室主任工作的任期目标,带动了医院整个学科建设工作的发展。由于学科发展需要,严格依照《人才引进管理条例》,扶持梯队断层明显的学科,为心血管医学部引进了一名人才。

(二)创建重点学科。学科建设要全面成群与重点相结合。根据广东省重点学科课程建设的要求,医院组织各有关学科开展重点课程和重点学科的创建工作。

1995年,神经科被评为广东省重点学科。1997年教育部开展“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创建工作,我院多个学科参加中山医科大学的重点建设项目的立项评审。同年11月25—26日,中山医科大学顺利通过了教育部举行的“211工程”重点建设项目立项评审,正式立项的学科有眼科学、内科学(肾脏病学和传染病学)、神经病学、肿瘤学、普通外科学、人体寄生虫学、药理学、分子医学等8个学科。其中肾脏病学、神经病学和普通外科学以我院的肾科、神经科和普通外科为主体学科。

1999年,医院紧紧把握科教兴院这个大方向,注重和加大学科建设力度,学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以学校“211”工程建设为切入点,狠抓了重点学科的建设管理,教职工的学科建设意识普遍增强,重点学科梯队建设进一步巩固,配套的经济投入、科研投入逐步到位。医院在珠海进行为期三天的学科建设工作会议,对学科重组后的心血管医学部、影像医学部进行了阶段性评估,并对学科重组的利弊以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进行了系统的总结;首次以学科竞争打擂台的形式,公开选拔出生殖医学中心、消化内科、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泌尿外科、医学影像学部为医院院级重点学科。2000年初,医学影像学部率先走出第一步,晋升为省级重点学科,为其他几个学科的晋升带了一个好头。医院承诺2000年起,每年对这五个重点学科的专项投入将不会少于200万元,维持三年不变。至此初步确立了医院的三级学科梯队结构,即第一梯队(国家级:肾内科)——第二梯队(省级:神经科、普通外科和医学影像学部)——第三梯队(院级:生殖医学中心、消化内科、骨科-显微外科医学部、泌尿外科)[13]

博士后流动站设立与博士点增加。中山医科大学于1995年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工作站。当年即开始招收博士后,开展临床博士后的研究工作。1998年新增博士点四个,分别是妇产科学、儿科学、影像医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使医院博士学位点从原来8个增至12个。同时,有24人取得硕士导师资格,5人取得博士生导师资格。1999年医院博士点增加到13个,学科覆盖面达57%,拥有博士生导师28人[14]

专业科的改造升级。这可以麻醉科和风湿病专科为例。1994年,麻醉科被卫生部评定为部临床麻醉管理重症监测治疗培训中心,廖振尔副院长、麻醉科主任陈秉学以及教务科副科长霍笑娟专程到卫生部财政司领取牌匾、证书以及16万元人民币的建设资助。2000年7月31日,麻醉手术中心成立,黄文起任主任,加强了麻醉科的建设。关于风湿病专科,1998年,风湿病专业组升格为风湿病专科,床位24张,尹培达担任风湿病专科负责人。从此,本地广大风湿病人开始有了专科医师诊治,治疗条件和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尹培达教授组织科内医生(王丹、刘亚光、娄探奇、陈伟英、陈永雄等)对红斑狼疮肾炎发病机理及临床开展了系列研究,先后发表相关论文50多篇,并于1998年获卫生部科学进步奖三等奖。1999年4月,杨岫岩担任风湿病专科主任。

(三)学科建设的成效。学科建设的成绩,除增加学科点数外,还可以通过经费、论著发表、成果获奖、学术交流等方面体现出来。

科研经费快速增长。1998年科研经费取得重要突破。科研支撑条件改善,科研课题投入达712万元。医院的设备总值已达2.57亿元。全年申报科研基金被批准114项,经费总额521万元。其中,国家自然基金8项,是近年来最多的一次。1998年,医院还对1988年至1995年卫生厅科研基金课题进行了专项回顾检查,检查结果显示,除一项延期外,其他均能按时结题。[15]1999年,申请科研基金面向重大研究课题,包括国内领先或公认,国际上有一定或较大影响、国际前沿或领先的项目。是年,医院获得各级科研基金93项,资助金额440.7万元,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项、教育部基金5项。2000年,省部级以上科研课题和重点临床学科建设配套投入得到了保证。医院科研基金项目共有90项,获得资助金额人民币462.5万元,美元69.5万元。其中,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创下医院历史新高,实现了计划目标。[16]

论文发表创佳绩。1998年,医院制定了论文发表版面费报销规定,加强了论文发表的登记。根据科技部信息研究所2000年12月13日的公告,医院1999年论文数在全国医院的排名为第9位,论文被引用次数排名第8位,全国医院SCI收录论文数排名第11位,均为医院历年来的最好成绩,改变了当时几年徘徊不前的局面。据科技部有关资料统计,1997年度,医院科技人员共发表论文558篇,其中国际性杂志17篇,全国性杂志154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宣读论文237篇,其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19篇,参加全国性学术会议160篇。医院论文发表数在全国排位逐渐上升,1997年医院在全国医院论文发表数量上的排名第十五位。

多项成果获奖。1998年,获得科技成果奖18项,其中卫生部5项,最高奖次为二等奖;获得国家级CME项目16个。1999年,科技成果奖成绩十分突出,高等级奖项多,共获得省厅以上奖项17项。其中,神经科徐评议主持的项目“Wilson’s病分子生物学研究十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中山医系统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零的突破;妇产科庄广伦教授主持的项目“现代辅助生育系列技术的建立”,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朱家恺“雪旺细胞及雪旺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的系列研究”、王吉甫“供体移植抗原与毒素连接物对移植排斥反应的影响”、黄如训“高血压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病理机制及临床系列研究”同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重奖科研成果。1995年初,为鼓励科技人员再接再厉,向科学尖端冲刺,医院修订了科研奖励措施,把奖励标准提高为:凡获国家一等奖者奖50万元,二等奖30万元,三等奖10万元,并依次对获得省以上奖次者给予较高的奖励。同时,对于获得省以上科研课题资助者,也分别给予课题总经费20%~30%的奖励。由于政策得力,激起了全院科技工作者投身科研的热情,科研成果一年比一年多。1995年底,肾内科李惠群教授与叶任高教授主持开展的“腹膜透析改革系列研究”,荣获199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医院依照相关科研奖励制度为其颁发奖金10万元。(见图6-3)这是医院历史上首次以如此高额奖金重奖科研工作者。

为进一步促使医院科技人员争取获得更多的标志性科研项目、科研成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2000年,医院制定和实施了《关于促进学科建设的奖励规定》,形成了有效的激励政策。神经科梁秀龄教授负责的“Wilson's病分子生物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医院历年所获得科技成果奖的最高奖项,医院为其颁发奖金30万元,奖金数额创医院历史新高(见图6-4)。2000年,医院共获科研成果19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6项,广东省厅级奖项10项。

img40

图6-3 1995年肾内科李惠群获该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黄洁夫院长(左)为其颁发奖金10万元

img41

图6-4梁秀龄教授研究课题“Wilson's病分子生物学研究”荣获2000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上图为梁秀龄教授获奖后,时任院长詹文华(左)代表医院为其颁发30万元奖金

学术荣誉与学术交流增多。担任学术荣誉职位增加。1994年3月,黄洁夫、梅骅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中华医学会第21次会员代表大会,会上黄洁夫当选为第21届中华医学会副会长。

1998年1月20日,医院院长、肝胆外科专家黄洁夫教授被香港中文大学外科学系授予首届“曹光彪中国外科客座教授”称号,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外科专家。“曹光彪中国外科客座教授基金”是由香港慈善家曹光彪慷慨捐资,于1998年在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外科学系设立的,目的在于表彰外科成就卓越的专家,发展外科教育,促进大陆、香港地区外科医学交流。5月,由医院胃肠外科牵头筹创,由中华医学会主办、中山医科大学承办的《中华胃肠外科杂志》创刊,刊号为ISSN1671-0274,CN44-1530/R,杂志编辑部设在医院,胃肠外科王吉甫教授任总编辑,王德任社长,汪建平任主编,卜建红任编辑部主任。这是全国同行对医院胃肠外科水平的充分信任和肯定。6月2~4日,应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的邀请,以著名泌尿外科专家吴阶平院士为团长的中国医学代表团访问了美国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大学和麻省总医院。医院肝胆外科专家、中山医科大学校长黄洁夫和吴阶平院士被哈佛大学医学院聘为外科学客座教授。11月,康复科卓大宏教授连续第9次被世界卫生组织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康复专家咨询团成员”,他是当时我国唯一担任此职务的康复专家。

据统计,仅1999年医院担任中华医学会学科分会副主委以上的人员有31人,覆盖学科29个,占83%。在全国学科分会任副主委1人,常委(含专业学组正副组长)以上6人[17]

增进学术交流。1997年6月5日,医院与香港广华医院结为友好医院。2000年9月15~17日,由中山医科大学生殖医学研究中心、台湾长庚纪念医院、香港大学妇产科学系、《生殖医学》杂志等联合组织的“首届祖国大陆、香港、台湾生殖医学研讨会”在珠海顺利召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