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艾滋病流行病学

艾滋病流行病学

时间:2022-05-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随后发现艾滋病在世界各国蔓延。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人,新感染270万人,全年死亡180万人。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与正常人一样患各种外科疾患需要手术治疗。由于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HIV感染者需手术治疗时遭遇手术难的困境成为社会问题。

第一节 艾滋病流行病学

艾滋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简称,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的以细胞免疫缺陷为主的临床综合征,患者因为免疫缺陷而发生机会性感染和继发恶性肿瘤,预后差,病死率高。1983年,人类首次发现HIV。随后发现艾滋病在世界各国蔓延。WHO报告2010年全世界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共3400万人,新感染270万人,全年死亡180万人。每天有超过7000人新发感染。艾滋病在全世界各地区均有流行,但97%以上在中、低收入国家,尤以非洲为重。专家估计,全球流行重灾区可能会从非洲移向亚洲。艾滋病已成为严重威胁世界人民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估计,截止至2011年底,我国存活HIV携带者及艾滋病患者约78万人,全年新发感染者4.8万人,死亡2.8万人。疫情已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目前我国面临艾滋病发病和死亡的高峰期,且已由吸毒、暗娼等高危人群开始向一般人群扩散。

在人类发现艾滋病的初期,由于没有特效的治疗方法,感染者如未接受治疗25%~35%在5~8年内发展为AIDS,AIDS病死率几乎是100%。故人们对艾滋病产生很强烈的恐惧心理。因艾滋病可通过性传播,人们对艾滋病患者又有很强的歧视心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可以与正常人一样患各种外科疾患需要手术治疗。由于社会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HIV感染者需手术治疗时遭遇手术难的困境成为社会问题

一、病原学

HIV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慢病毒属中的人类慢病毒组,分为1型和2型。目前世界范围内主要流行HIV-1。HIV-1为直径100~120nm球形颗粒,由核心和包膜两部分组成。核心包括两条单股RNA链、核心结构蛋白和病毒复制所必需的酶类,含有反转录酶、整合酶和蛋白酶。HIV-1是一种变异性很强的病毒,不规范的抗病毒治疗是导致病毒耐药的重要原因。HIV-2主要存在于西非,目前在美国、欧洲、南非、印度等地均有发现。HIV-2的超微结构及细胞嗜性与HIV-1相似,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与HIV-1明显不同。

HIV是一种反转录RNA病毒,病毒核心含RNA、反转录酶和核蛋白,病毒外壳上的糖蛋白能通过T细胞上的CD4受体介导进入细胞,在细胞内进行病毒复制,破坏感染的T细胞。HIV可存在于感染者的组织与体液中,目前在人体的精液、血液、尿液、淋巴、乳汁及脊髓等处均发现这种病毒。HIV侵入人体后,先有短暂的血清转化表现,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和淋巴结肿大,随后是潜伏期。HIV感染后约80%的人无临床症状出现,但CD4+T细胞计数进行性减少。

(一)病原特点

HIV在外界环境中的生存能力较弱,对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的抵抗力较低。对热敏感,56℃处理30min、100℃20min可将HIV完全灭活。巴氏消毒及多数化学消毒剂的常用浓度均可灭活HIV。如75%酒精、0.2%次氯酸钠、1%戊二醛、20%的乙醛丙酮乙醚及漂白粉等均可灭活HIV。但紫外线或γ射线不能灭活HIV。

(二)传染源

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是本病的唯一传染源。

(三)传播途径

HIV主要存在于感染者和患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中。

1.性行为 与已感染者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包括同性、异性和双性性接触。

2.静脉注射吸毒 与他人共用被感染者使用过的未经消毒的注射工具,是一种非常重要的HIV传播途径。

3.母婴传播在怀孕、生产和母乳喂养过程中,感染HIV的母亲可能会传播给胎儿及婴儿。

4.血液及血制品(包括人工受精、皮肤移植和器官移植)握手、拥抱、礼节性亲吻、同吃同饮、共用厕所和浴室、共用办公室、公共交通工具、娱乐设施等日常生活接触不会传播HIV。

(四)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高危人群包括:男性同性恋者、静脉吸毒者、与HIV携带者经常有性接触者、经常输血及血制品者和HIV感染母亲所生婴儿。

二、发病机制

(一)病毒感染过程

1.原发感染 HIV需借助于易感细胞表面的受体进入细胞,包括第一受体和第二受体。HIV进入人体后,在24~48h内到达局部淋巴结,5d左右在外周血中可以检测到病毒成分。继而产生病毒血症,导致急性感染。

2.HIV在人体细胞内的感染过程 HIV-1感染人体后,选择性地吸附于靶细胞的CD4受体上,在辅助受体的帮助下进入宿主细胞。经环化及整合、转录及翻译、装配、成熟及出芽,形成成熟的病毒颗粒。

3.HIV感染后的三种临床转归 由于机体的免疫系统不能完全清除病毒,形成慢性感染,在临床上可表现为典型进展者、快速进展者和长期不进展者三种转归。

(二)抗HIV免疫反应

抗HIV免疫反应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反应,以特异性免疫反应为主。包括特异性体液免疫和特异性细胞免疫,人体免疫系统主要通过针对HIV蛋白的各种特异性抗体、特异性CD4+T细胞免疫反应和CTL直接或分泌各种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抑制病毒复制。

(三)免疫病理

1.CD4+T细胞数量减少 感染HIV后体内CD4+T细胞数量不断减少,分为3个阶段:

(1)急性感染期 CD4+T细胞数量短期内一过性迅速减少,大多数感染者未经特殊治疗,CD4+T细胞数可自行恢复至正常水平或接近正常水平。

(2)无症状感染期 CD4+T细胞数量持续缓慢减少,多为800~350个/μl,此期持续数月至数十年,平均持续8年左右。

(3)有症状期CD4+T细胞再次较快速的减少,多在350个/μl以下,部分晚期患者降至200个/μl以下,并快速减少。

2.CD4+T细胞功能障碍 主要表现为辅助性T细胞1(TH1)细胞被辅助性T细胞2(TH2)细胞代替、抗原呈递细胞功能受损、白细胞介素2产生减少和对抗原反应活化能力丧失,使HIV/AIDS患者易发生各种感染。

3.异常免疫激活 HIV感染后,CD4+、CD8+T细胞表达CD69、CD38和HLA-DR等免疫激活标志物水平异常的升高。异常的免疫激活状况不仅可以衡量血浆病毒载量的变化,还可以预测CD4+T细胞减少的速度。

4.免疫重建 指经抗病毒治疗后,上述HIV所引起的免疫异常改变能恢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与艾滋病相关的各种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的发生率下降,艾滋病患者的病死率和发病率减少。但抗HIV治疗并不能使所有艾滋病患者获得免疫重建,也不能重建抗HIV的CD4+T细胞特异性免疫反应,CD8+T细胞特异性抗HIV的能力也下降,这意味着患者需长期维持用药。

三、病理改变

(一)免疫系统病理变化

包括HIV相关性淋巴结病、脾淋巴细胞的高度耗竭,儿童患者的胸腺过早退化和晚期患者骨髓细胞减少等。

(二)临床病例变化

艾滋病是累及全身多器官系统的疾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眼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除免疫系统病变,还包括多系统机会性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和原虫)和恶性肿瘤(包括卡波西肉瘤、恶性淋巴瘤和子宫颈癌),构成了艾滋病复杂的临床病理变化。

四、临床表现

我国将HIV感染分为急性期、无症状期和艾滋病期。

(一)急性期

通常发生在初次感染HIV后2~4周。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盗汗、恶心、呕吐、腹泻、皮疹、关节痛、淋巴结肿大及神经系统症状。多数患者临床症状轻微,持续1~3周后缓解。

此期在血液中可检出HIV-RNA和P24抗原,而HIV抗体则在感染后数周才出现。CD4+T细胞计数一过性减少,CD4/CD8比例可倒置。

(二)无症状期

可从急性期进入此期,或无明显的急性期症状而直接进入此期。

此期持续时间一般为6~8年。但也有快速进展和长期不进展者。此期的长短与感染病毒的数量、型别,感染途径,机体免疫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

(三)艾滋病期

为感染HIV后的最终阶段。患者CD4+T细胞计数明显下降,多<200个/μl,HIV血浆病毒载量明显升高。此期主要临床表现为HIV相关症状、各种机会性感染及肿瘤。

1.HIV相关症状 主要表现为持续1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患者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另外还可出现持续性全身性淋巴结肿大,其特点为:①除腹股沟以外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的淋巴结肿大;②淋巴结直径≥1cm,无压痛,无粘连;③持续时间3个月以上。

2.HIV相关机会性感染及肿瘤的常见症状 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咳嗽、咳痰、咯血、呼吸困难、头痛、呕吐、腹痛腹泻、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食欲下降、口腔白斑及溃疡、各种皮疹、视力下降、失明、痴呆、癫痫、肢体瘫痪、消瘦、贫血、二便失禁、尿潴留、肠梗阻等。

常见的机会性感染如下:

(1)呼吸系统 肺孢菌病、肺结核、复发性细菌、真菌性肺炎。

(2)中枢神经系统 隐球菌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弓形虫脑病、各种病毒性脑膜脑炎。

(3)消化系统 白色假丝酵母菌食管炎及巨细胞病毒性食管炎、肠炎;沙门菌、痢疾杆菌、空肠弯曲菌及隐孢子虫性肠炎。

(4)口腔 鹅口疮、舌毛状白斑、复发性口腔溃疡、牙龈炎等。

(5)皮肤、淋巴结 带状疱疹、传染性软疣、尖锐湿疣、真菌性皮炎、甲癣、淋巴结结核。

(6)眼部 巨细胞病毒性及弓形虫性视网膜炎。

(7)常见肿瘤 宫颈癌、恶性淋巴瘤、卡波西肉瘤等。

五、艾滋病诊断标准

(一)诊断依据

1.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假丝酵母菌感染。

5.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菌病(PCP)。

7.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枝杆菌病。

9.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真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黏膜或内脏的卡波西肉瘤、淋巴瘤。

(二)诊断标准

1.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

2.HIV抗体阳性,而CD4+T细胞数<200个/μl,也可诊断为艾滋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