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头皮屑多且大块还结痂变严重

头皮屑多且大块还结痂变严重

时间:2022-05-0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丘疹、干性或油性鳞屑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本病根据发生于头皮等多脂区的干性或带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基底微红或呈黄红色斑片,对称分布,经过亚急性或慢性等,可确诊。白癣很少见于成年人,黑点癣颇似鳞屑型脂溢性皮炎,但有断发点。黄癣颇似结痂型脂溢性皮炎,但有特征性黄癣和鼠臭味,且有瘢痕形成。②抗生素、维胺酯胶囊及皮质类固醇,适用于严重病例,如脂溢性红皮病。

第五节 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皮脂溢出部位的红斑、丘疹、干性或油性鳞屑性亚急性或慢性皮炎。本病相当于中医的“白屑风”、“面游风”。

一、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因有:①肠胃湿热:多因过食肥肉油腻、辛辣酒燥之品,以致肠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结肌肤而成,表现以油性皮损为主。②风热血燥:因风热之邪外袭,郁久则血燥,血虚则生风,风燥热邪蕴阻肌肤,肌肤失去濡养,以致皮肤粗糙、干燥,表现以干性皮损为主。

西医对本病的发生机制尚未搞清,可能与性激素平衡失调,雌激素增高,致使皮脂腺分泌增多,在此基础上发生皮肤炎症改变。也有认为本病与卵圆形糠秕孢子菌、棒状杆菌等分解皮脂产生较多游离脂肪酸,刺激皮肤产生炎症有关。此外,精神紧张可促使皮脂增加和出汗增多,使病情加重。

二、临床表现

(一)皮损特点

损害为程度轻重不同的黄红色斑片,上覆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头皮损害可分为鳞屑型和结痂型。鳞屑型常呈小片糠秕状脱屑,较干燥,头皮可有轻度红斑,或有散在针头大小红色毛囊丘疹。结痂型多见于肥胖者,头皮厚积片状油腻性黄色或棕色结痂,痂下炎症明显,间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渗出。

(二)好发部位

头皮、颜面、胸前、背、腋部、会阴等部位,也可泛发全身。

(三)病程慢性

时轻时重,易反复发生。严重者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脱屑显著,称为脂溢性红皮病。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根据发生于头皮等多脂区的干性或带油腻性鳞屑或结痂,基底微红或呈黄红色斑片,对称分布,经过亚急性或慢性等,可确诊。本病应与头癣、头皮银屑病、玫瑰糠疹等鉴别。

(一)头癣

白癣很少见于成年人,黑点癣颇似鳞屑型脂溢性皮炎,但有断发点。黄癣颇似结痂型脂溢性皮炎,但有特征性黄癣和鼠臭味,且有瘢痕形成。病发真菌检查有助诊断。

(二)头皮银屑病

基本损害为红色丘疹或斑块,边界清楚,刮之有多层银白色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现象,损害上的头发呈束状。

(三)玫瑰糠疹

主要为发生于躯干、四肢近端椭圆形、淡红色麻疹,表面附有细薄的糠秕状鳞屑,不带油腻,一般不累及头面部。

四、辨证

(一)血热风燥(干性)

证见皮损色红,皮肤干燥,糠秕状鳞屑,自觉瘙痒,抓破出血。舌质红,苔薄黄或薄白,脉弦滑。

(二)肠胃湿热(油性)

证见红斑,头面流油,点状糜烂渗液,油腻性鳞屑,结痂。舌红、苔黄腻,大便干,尿黄,脉滑数。

五、治疗

(一)中医治疗

1.血热风燥证

治宜凉血、清热、祛风。方药:凉血清风散加减:生地、生石膏、白茅根各30g,元参、知母、白芍、牛蒡子、荆芥、防风各9g,银花15g,升麻3g,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2.肠胃湿热证

治宜清热、利湿、通腑。方药:清热除湿饮加减:茯苓20g,茵陈、白术、苍术、山药、黄芩、泽泻、竹叶、灯芯草各12g,生大黄(后下)、甘草6g。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二)西医治疗

1.全身治疗

①口服维生素B族制剂,如维生素B6、核黄素、复合维生素B等。②抗生素、维胺酯胶囊及皮质类固醇,适用于严重病例,如脂溢性红皮病。

2.局部治疗

旨在减少脂溢、溶解皮脂、抗菌、抗真菌及止痒。①2%酮康唑洗液或二硫化硒洗液,洗头每周2次。②外搽10%磺胺醋酸钠溶液、水氯酊;面部尚可外用硫黄粉刺洗剂;重者可在外用制剂中加入抗生素和皮质类固醇激素。

六、预防与调摄

(1)宜食用清淡之品,如多吃水果蔬菜,避免多脂多糖饮食,忌饮酒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2)充足的睡眠,良好的排便习惯,纠正便秘

(3)避免各种化学性、机械性刺激。忌用刺激强的肥皂洗涤,洗头不宜太勤;不宜搔抓和用力篦头。

(祝向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