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守得诚信且读书

守得诚信且读书

时间:2022-01-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书,如交友,似与人对话,双方能否沟通,各得其所,全仰仗于读书人应有的诚信。这种丢失诚信的读书行为,不该是读书的大忌么?回京之后,朋友们都觉得他的谈吐比以前更高远,后来发现他是读了《论衡》的缘故,当时有人在蔡邕处搜得《论衡》,拿了几卷走。蔡邕害怕别人看了《论衡》,水平变得和自己一样高了。这般狭隘的心胸,到底是不能构筑诚信之塔的,也是不能读书的。然而,这妙谛,皆源于读书人那份难能可贵的诚信。

守得诚信读书

读书效果如何,从读书人诚信程度里即可知一二。

车胤“囊萤夜读”的故事,当年传开后,有位仁兄亦模仿之而博得了刻苦攻读的美名。然而,又有谁知,暑天其放着大好清晨时光不读书,而是满世界地去捉萤火虫以便晚上来用功,这不是舍本求末之举吗?这般读书是不是太缺乏诚信了呢?

王国维先生论词品人,从“独上高楼”到“衣带渐宽”,再到“蓦然回首”,说尽读书思考、上下求索的个中滋味。然而,若是失却了读书人的一份诚信,这甜酸苦辣味又何以涌现?

读书,如交友,似与人对话,双方能否沟通,各得其所,全仰仗于读书人应有的诚信。而读书人的收获程度,则更依恃于他的诚信程度。读书人于书,如能有他乡遇故知、才子逢佳人、英雄得宝剑、侠士获秘笈之感,那么他一定会在相见恨晚的缠绵里,付出足够的诚信,因为他要在灵犀相通、悲喜与共的同时,把他人的人生体验变成自己的人生体验。曼古埃尔指出:“只有当有阅读能力的目光接触到刻写板上的这些标记时,正文才有了主动的生命。”是啊,当读书人调动自己的全部感情,倾注自己的全部诚信时,久远的正文自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丧失其活力,并有可能在不同的境遇里被赋予新的生命。这般共鸣境界,是不是读书的最高境界呢?

如果一个人在支出上没有把“买书”变成必需品,在时间支配上没有把“读书”安排在较高的优先次序上,我们几乎可以肯定:这个人缺乏对读书的诚信。然而,有时亦未必尽然。有人照样家辟书房,书册满堂,只是这些书未曾被主人宠幸而已;有人照样在“勤奋”读书,只是读的尽是些格调不高的东西而已。这种丢失诚信的读书行为,不该是读书的大忌么?

读书的诚信,自然还体现在读书人之间的相互交流中,尤其当读到一本好书时,诚信的读书人总是及时交换着读,以营造一种“读书共乐”的氛围。然而,这并非人人都能做到。王充的《论衡》在流传之前,蔡文姬的父亲蔡邕于江东曾经得到一部,叹为高文,常常带在身边玩赏。回京之后,朋友们都觉得他的谈吐比以前更高远,后来发现他是读了《论衡》的缘故,当时有人在蔡邕处搜得《论衡》,拿了几卷走。蔡邕知道后,就叮嘱那个人说:“唯我与尔共之,勿广也。”蔡邕害怕别人看了《论衡》,水平变得和自己一样高了。这般狭隘的心胸,到底是不能构筑诚信之塔的,也是不能读书的。

读书有诚信,当推王冶秋先生。他读《阿Q正传》的体会是,至少要读十四遍以上: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一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第十一遍,扩大到全国;第十二遍,甚至到洋人的国土;第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第十四遍,也许是报警器。虽说这种读书法是对书中精品而言,但其中包孕的诚信之态不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么?

读书,犹若接受圣洁的洗礼,融入寸楮片纸间,会有一种心灵为之净化的感觉,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感觉,心静如水,心净如月。然而,这妙谛,皆源于读书人那份难能可贵的诚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