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麻醉评估是术前几天做

麻醉评估是术前几天做

时间:2022-05-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麻醉前准备工作包括两种含义。对中等以上手术,术前应核查患者的血型,做好交叉配合试验,准备一定数量血液制品。腰麻患者以镇静药为主。精神紧张者,可于手术前晚口服催眠药或安定镇静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为了使麻醉和手术能安全顺利进行,麻醉前必须对麻醉和监测设备、麻醉用具及药品进行准备和检查。麻醉诱导前即刻期是指开始实施麻醉前的10~15min

麻醉前准备工作包括两种含义。广义概念是指从患者确定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治疗起直到患者开始实施麻醉的时间内所进行的各项准备工作,其中也包括病房医护人员的治疗和处理。狭义的概念则仅指确定麻醉方案后进行的与麻醉实施有关的准备工作。

(一)精神状态的准备

手术是一种有创伤性治疗方法,麻醉也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患者于术前难免紧张和焦虑,甚至有恐惧感。这种心理状态对生理都有不同程度的扰乱,并在整个围术期产生明显影响。因此,在访视患者时,应以关心和鼓励的方法消除其思想顾虑和焦虑心情。必要时可酌情将麻醉方法,术中可能发生的不适感及应该配合的情况,向患者作恰当的解释。耐心听取和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以取得患者的理解、信任和合作。对于过度紧张而难以自控者,应以药物配合治疗。

(二)纠正或改善病理生理状态

营养不良、贫血、血容量不足,以及某些维生素缺乏,均可使患者耐受麻醉、手术创伤及失血的能力下降,从而增加围术期患者的危险性。术前应积极改善营养不良状态,纠正脱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同时,对所伴存的内科疾病(如心、肺、肾等脏器功能不全)应充分认识其病理生理改变,对其严重程度作出正确评价,必要时请内科专家协助诊治。对伴有心衰、心房纤颤或心脏明显扩大的患者术前以洋地黄维持治疗者,应对治疗效果进行判断,确定能否耐受麻醉和手术。

(三)胃肠道的准备

择期手术前应常规排空胃,以避免围术期间发生胃内容物的反流、呕吐或误吸,及由此而导致的窒息和吸入性肺炎。成人择期手术前应禁食12h,禁饮4h,以保证胃排空。小儿术前应禁食(奶)4~8h,禁水2~3h。急症患者也应充分考虑胃排空问题。创伤患者因进食后受伤或伤后应激反应的影响而导致胃排空延迟,一般均应视为“饱胃”。如果病情允许,应尽可能延迟手术时间;若需立即手术者,即使是区域阻滞或椎管内麻醉,也有发生呕吐和误吸的危险。选用全麻时,可考虑行清醒气管内插管,以通过患者咽喉敏感的保护性反射作用避免或减少呕吐和误吸的发生。但由于刺激强烈或患者躁动、意识不清而不能有效配合时仍存在着呕吐与误吸的风险。在有效的防范和保护措施下,采用快速程序麻醉诱导,在患者平静的情况下利用较短时间迅速完成气管内插管术实际上也是安全可行的。

(四)输血输液准备

对中等以上手术,术前应核查患者的血型,做好交叉配合试验,准备一定数量血液制品。凡有水、电解质或酸碱失衡者,术前均应常规输液,尽可能予以补充和纠正。

(五)治疗药物的检查

病情复杂的患者术前一般均接受一系列的药物治疗,麻醉前应对患者的药物治疗效果有充分了解,为手术期间继续处理相关问题提供参考依据,更重要的是要考虑治疗药物和麻醉药物之间存在的相互作用,甚至可能引发的不良反应。因此,麻醉前应对这些治疗药物确定是否继续使用、调整剂量或停止使用。

对曾长期应用皮质激素而术前已经停服者,手术期间可能发生急性肾上腺皮质激素功能不全危象,术前应恢复使用外源性皮质激素直至术后数日;长期服用β-受体阻滞药治疗心绞痛、心律失常和血压者,最好术前停药24~48h,如因停药症状加重者,可恢复用药直至手术当天;合并高血压者,应经过内科系统治疗以控制血压稳定,收缩压低于180mm Hg、舒张压低于100mm Hg较为安全。在选择抗高血压药物时,应避免使用中枢性降压药或酶抑制药,以免麻醉期间发生顽固性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其他降压药可持续用到手术当天,避免因停药而发生血压剧烈波动;正在进行抗凝治疗的患者,手术前应停止使用,并设法拮抗其残余作用;合并呼吸系统疾病者,术前应检查肺功能、动脉血气分析和肺X线片。停止吸烟至少2周,并进行呼吸功能训练,行雾化吸入和胸部物理治疗以促进排痰。应用有效抗生素3~5d以控制急、慢性肺部感染;合并糖尿病者,择期手术应控制空腹血糖不高于8.3mmol/L,尿糖低于(),尿酮体阴性;急诊伴酮症酸中毒者,应静滴胰岛素消除酮体、纠正酸中毒后手术。如需立即手术者,务必在手术期间密切监测血糖,必要时可在手术过程中补充胰岛素、输液并纠正酸中毒,但麻醉的风险性明显增加。

(六)麻醉前用药

麻醉前用药(premedication)的目的在于:①消除患者紧张、焦虑及恐惧的心情,使患者在麻醉前能够情绪安定,充分合作。同时也可增强全身麻醉药的效果,减少全麻药用量及其不良反应。对一些不良刺激可产生遗忘作用,这也是对患者的一种保护性措施。②提高患者的痛阈,缓和或解除原发疾病或麻醉前有创操作引起的疼痛,以便患者在麻醉操作过程中能够充分合作。③抑制呼吸道腺体的分泌功能,减少唾液分泌,保持口腔内的干燥,以防发生误吸。④消除因手术或麻醉引起的不良反射,特别是迷走神经反射,抑制因激动或疼痛引起的交感神经兴奋,以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麻醉前用药应根据麻醉方法和病情来选择用药的种类、用量、给药途径和时间(表9-4)。一般来说,全麻患者以镇静药和抗胆碱药为主,有剧痛者加用麻醉性镇痛药不仅可缓解疼痛,并可增强全麻药的作用。腰麻患者以镇静药为主。硬膜外麻醉的穿刺比腰麻困难,非常紧张或不能合作者,穿破蛛网膜及损伤脊神经者疼痛明显增加,有必要给予镇痛药。准备选用丙泊酚或硫喷妥钠行全麻者、椎管内麻醉者、术前心动过缓者、行上腹部或盆腔手术者,除有使用阿托品的禁忌证外,均应选用阿托品。冠心病及高血压病患者的镇静药剂量可适当增加,而心脏瓣膜病、心功能差及病情严重者,镇静及镇痛药的剂量应酌减,抗胆碱药以东莨菪碱为宜。一般状况差、年老体弱者,恶病质及甲状腺功能低下者,对催眠镇静药及镇痛药都较敏感,用药量应减少;而年轻体壮或甲亢患者,用药量应酌增。麻醉前用药一般在麻醉前30~60min肌内注射。精神紧张者,可于手术前晚口服催眠药或安定镇静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

表9-4 常用麻醉前用药

(七)麻醉设备、用具及药品的准备

为了使麻醉和手术能安全顺利进行,麻醉前必须对麻醉和监测设备、麻醉用具及药品进行准备和检查。无论实施何种麻醉都必须准备麻醉机、急救设备和药品。麻醉期间除必须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ECG、血压、呼吸、脉搏饱和度(Sp O2)、体温外,还应根据病情需要和设备条件,选择适当的监测项目。如呼气末CO2分压(ETCO2)、直接动脉压、中心静脉压(CVP)、麻醉深度监测和肌松程度监测等。

麻醉诱导前即刻期是指开始实施麻醉前的10~15min,是麻醉全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在麻醉实施前对已准备好的设备、用具和药品等,应再一次检查和核对。主要检查麻醉机密闭程度、气源及其压力、吸引器、麻醉喉镜、气管导管及连接管等,术中所用药品,必须经过核对后方可使用。表9-5列举了麻醉前即刻期应重点考虑的准备工作,对麻醉医师完成全面的准备工作,尤其是急诊和门诊手术患者的准备很有帮助。

表9-5 麻醉前即刻期应考虑的准备工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