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对中风的认识

对中风的认识

时间:2022-05-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盖仑认为水合北方、应于脑,中风属寒病,病位在脑,多发于冬季和黏液质人,40岁后的男性居多。有痰倾向者寒湿天气容易发病,忧郁质者在干燥寒凉的秋季最易中风,适当中度的体育锻炼,有益于温煦身体,防治中风。这些与中医学的认识一致。11世纪后叶,伊斯兰外科医生Albucasis提出了烧灼头部治疗中风的方法,在穆斯林医学中普遍被应用。

希波克拉底将突然发作的瘫痪分为轻重两型。轻型没有或伴有轻度的呼吸、脉搏改变;重度则出现肢体感觉、运动的严重损害,呼吸、脉搏、神志均有改变,多致命或难愈、不治。

盖仑(129-199年)认为中风是一种突发的全身性瘫痪疾病,伴有身体主要功能损害。盖仑认为水合北方、应于脑,中风属寒病,病位在脑,多发于冬季和黏液质人,40岁后的男性居多。他把有害和病理的体液称为痰 (caccochymia),因体质下降,随年龄的老化,体内的天然热(natural heat,类似中医的阳气)或称内宿温减弱或降低,导致身体虚寒,痰凝血滞,积于局部,发为中风。痰型中风(apoplexy by local cacochymia)是厚稠黏腻的痰积聚脑腔之中,阻塞了由中央支配外周的通道,相应肢体的感觉与运动功能减弱或消失,表现为倦怠身困、身重乏力、淡漠无欲甚至呆滞。血实型是由于局部不断充血,造成小血管异常。中风出现昏睡、呼吸费力并时有间断,预后不良;伴有呼吸的极度异常则表明脑严重损害;昏睡不醒、喉中痰涎、鼾声如雷是危候。中等程度的中风脉象无明显变化或疾速有力或搏动强烈,严重者脉象可变小或变迟或细弱无力。在防治与调理上,盖仑强调饮食调养、药物治疗与外科措施(如放血),包括了对症处理、辨别病因(etilogy)针对治疗、综合调理。痰型当驱散有害体液,防其重新积聚,采用局部抽空、间接稀释、病灶加热等治疗。痰型还采用催嚏法,机制在于鼻腔与颅内腔相通,即用辛香的草药刺激鼻腔,通过喷嚏排除浊液。同时,用芥末制成膏药贴放在头部作为辅助。取嚏常用瑞香科植物百里香及飞蓬属植物(用醋浸),取其辛香温散之性,驱散脑中寒湿之气。血实型出现脑血肿,宜立即静脉放血,但放血时既要注意外界环境,气候不宜太凉或太热,又要考虑内脏功能的强弱,如胃肠功能紊乱者不宜放血。有中风病倾向者,饮食睡眠、精神状态、体脑活动与性生活方面的饮食作息习惯非常重要,过量饮用葡萄酒可导致身体虚寒。有痰倾向者寒湿天气容易发病,忧郁质者在干燥寒凉的秋季最易中风,适当中度的体育锻炼,有益于温煦身体,防治中风。这些与中医学的认识一致。盖仑之说被作为权威性理论影响到19世纪初叶。

公元7世纪,随着阿拉伯帝国兴起,阿拉伯医学在古希腊、古罗马医学的基础上,汲取了古埃及、印度和中医学成就,成为当时西方医学的主流,发展到后来被泛称为穆斯林医学。阿拉伯医学王子阿维森纳(Avicenna,980-1037)的《The canon of me dicine》被西方奉为医学指南,沿用至16世纪。他认为脑损害带来肢体感觉和运动障碍,出现半身不遂,并伴有呼吸与脏腑功能的减弱,如胸中堵闷、喉中痰涎、出现鼾音等,还可有夜睡磨牙、头晕目眩、失重身飘、浑身痉挛、尿有沉渣等。轻微者疲倦困乏、呆滞淡漠;重者偏瘫、昏睡不醒,脑损害可进行性加重,直接导致死亡。中风是实证,是由于气冲于脑,痰聚于头,诱发血液从静脉或动脉外溢,栓塞于脑所致,是脑内部的堵塞、压缩或肿胀;根本原因是身体天然热的亏虚,一般不伴有发热,如果伴有发热,可能会减轻中风的脑损害。主张使用放血疗法,尿色变黑是采用大量放血疗法的指征,放血之后辅助以灌肠,引导滞血痰浊下行。如出现呼吸微弱、神志丧失,可立即点燃熏香,刺激鼻腔,开窍醒神。体液失调或紊乱以泻法为主;一过性发作多由于血液供给异常引起,用放血疗法。

11世纪后叶,伊斯兰外科医生Albucasis提出了烧灼头部治疗中风的方法,在穆斯林医学中普遍被应用。1918年,中风作为独立病种最后一次出现在外科工作目录,1936年的普通外科工作目录将中风病列于脑出血病的条目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