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髓抑制相关知识

骨髓抑制相关知识

时间:2022-05-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骨髓抑制不仅可能延缓化疗进程,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造成患者快速死亡。因此,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给予有效处理是确保化疗顺利进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1.骨髓抑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关。3.骨髓抑制的程度还与患者营养状态、年龄、既往化疗史和骨髓受累程度、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无骨髓转移以及化疗药物用量、治疗周期数等有关。2.有助于及早发现骨髓抑制。

骨髓功能抑制是指骨髓中中性粒细胞、巨核细胞和红细胞数目的显著下降,是由于化疗药物对特定干细胞动力学造成影响而导致周围血液中成熟的、有功能的血细胞数量减少,为最常见的化疗毒性反应之一,90%以上的化疗药物可以出现此反应。骨髓抑制不仅可能延缓化疗进程,影响治疗效果,而且还可能导致严重并发症而危及患者生命,造成患者快速死亡。因此,及时发现骨髓抑制并给予有效处理是确保化疗顺利进行、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环节。

(一)相关因素

1.骨髓抑制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有关。大多数化疗药物只对增殖活跃的细胞产生较强的抑制作用,而某些化疗药物对静止期和增殖期的造血干细胞都具有抑制作用,例如:细胞周期非特异性药物亚硝脲类药物对骨髓的抑制周期较长,而细胞周期特异性药物甲氨蝶呤虽然可以较快引起白细胞减少,但停药后白细胞却能迅速恢复。

2.骨髓抑制的程度也与血细胞成分的生存期有关,如红细胞的生物半衰期为120d,血小板为7~8d,中性粒细胞为7~12h,所以化疗后通常最先出现粒细胞减少,然后出现血小板减少,而且前者一般比后者严重。

3.骨髓抑制的程度还与患者营养状态、年龄、既往化疗史和骨髓受累程度、肿瘤的临床分期、有无骨髓转移以及化疗药物用量、治疗周期数等有关。

(二)高危人群

以下人群更容易发生化疗后骨髓抑制,值得临床重点关注:疾病进展,肿瘤细胞已侵犯到骨髓的患者;免疫功能缺陷的患者;使用对骨髓细胞有明显抑制作用的化疗方案或放化疗联合方案,以及使用抗凝药、抗抑郁药、抗生素等具有杀伤血细胞作用的药物;持续高热;原有肝肾功能不全或使用对肝肾功能有明显毒性作用的药物;蛋白质、维生素B12、叶酸、铁等营养物质匮乏而导致营养不良的患者;伴有心脏病、感染、糖尿病、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再生障碍性贫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患者;患有可导致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如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年幼、年老患者对化疗耐受力差,且骨髓造血干细胞的增殖能力差,易出现化疗后骨髓抑制。

(三)骨髓抑制的分度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抗癌药物急性及亚急性毒性反应的分度标准将化疗致骨髓抑制反应分为四度(表3-3-1)。

表3-3-1 化疗致骨髓抑制的分度

临床中需要进行紧急干预的指征有两个关键点:一是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1×109/L,二是血小板计数低于50×109/L,分别为3度粒细胞减少和3度血小板减少的临界点,是出现感染、出血等并发症的信号。

(四)骨髓抑制的一般规律及意义

一般认为,粒细胞的减少通常开始于化疗停药后1周,至停药10~14d达到最低点,在低水平维持2~3d后缓慢回升,至第21~28天恢复正常,呈U型;血小板在化疗后2周左右下降到最低值,其下降迅速,在谷底停留时间较短即迅速回升,呈V型;红细胞下降出现的时间则更晚。掌握骨髓抑制的一般规律具有以下意义。

1.限定化疗疗程的间隔时间。理论上,化疗应该在最短时间内施于最强剂量,以迅速抑制或杀灭肿瘤细胞。但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恢复需要时间,故很多化疗是3~4周为1个化疗周期。

2.有助于及早发现骨髓抑制。根据化疗后骨髓抑制的规律,能及早发现患者出现骨髓抑制并进行相应处理。化疗后每2d检查一次血常规即可以达到这一目的。

3.为骨髓抑制的预防和处理提供依据。临床上,对3度和4度骨髓抑制必须给予及时干预已经成为共识,但对于2度骨髓抑制,何时必须干预,何时可以短暂观察则较为困惑,利用此规律则有助于临床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