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抑制住浮躁的心态

抑制住浮躁的心态

时间:2022-01-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浮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控制浮躁就是控制自己。  在司马懿智不如人的时候,能够抑制浮躁,在势不如人的时候深明韬晦,这一切的根底是他的修养和审时度势的功夫。  众将急救,半晌方苏。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深知自己在智谋上不如诸葛亮,因此始终采取闭不出门的办法。诸葛亮远涉险峻出祁山,粮草不济;而司马懿却兵强马壮,粮食供应又及时,在没有得到灭蜀命令之前,对于司马懿来说,坚守就是最好的进攻。

  一个不能把握住自己情绪的人是不成熟的。人只有控制住了浮躁,才能称得上已经开始走上成功之路。

  浮躁是人与生俱来的一种情绪。孩子饿了的时候,会哭;同样,对于成年人来说,当目标一时不能得到满足时,浮躁之气自然也就上来了。控制浮躁就是控制自己。

  在司马懿智不如人的时候,能够抑制浮躁,在势不如人的时候深明韬晦,这一切的根底是他的修养和审时度势的功夫。

  司马懿在很年轻的时候,曹操就听到了他的名声,要请他出来做官,可他却不出来,直到曹操威胁要杀了他的时候,他才迫不得已出来做官。

  两军对阵,司马懿紧守不出。诸葛亮命人取巾帼和妇人的衣服,装在一个大盒之内,派人送给司马懿。

  众将知司马懿受辱,都愤愤不平,入帐告说:“我等都大国名将,怎么能忍受蜀人如此的欺侮!我们愿意即请出战,以决雌雄。”司马懿说:“我不是不敢出战而甘受辱。奈天子明诏,令坚守勿动。今若轻出,有违君命。”

  众将俱愤怒不平。司马懿说:“你们既要出战,待我奏准天子,同力赴敌,何如?”大家不再说话

  司马懿于是写表遣使,奏告魏主曹睿。曹睿知道他的意思,于是令辛毗持自己的命符到渭北传话说:“如再有敢言出战者,即以违旨论。”众将只得奉诏。

  蜀将闻知此事,报与诸葛亮。诸葛亮笑说:“这是司马懿安定三军的手段。”姜维问:“丞相何以知道?”诸葛亮说:“他本无战心,所以请战者,以示武于众,岂不闻‘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哪里有千里而请战的道理?这是司马懿因将士愤怒,因此借曹睿之意,以制约众将而已。”

  正谈论间,忽报东吴使者到,于是请入,知吴兵为配合诸葛亮北伐而进攻合淝无功而还,诸葛亮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

  众将急救,半晌方苏。诸葛亮叹说:“我心昏乱,旧病复发,恐怕不能久活了!”从此,呕血不止,一病不起。

  诸葛亮六出祁山,屯兵于五丈原,战略决策是以攻为守,企图在敌有变时北图中原;司马懿明知其谋,但考虑到当时灭蜀时机尚未成熟,因此以防御为主,扼守秦川前线,以拖滞蜀兵,使其无所作为。

  因此,诸葛亮六次出祁山,最大战果只不过取得三郡,但随后很快又丢了,一直都劳而无功。建兴十三年(公元235年)春,诸葛亮与司马懿相拒于渭南,以前每因粮不继,不能继续北伐,于是分兵屯田,为久驻之计。

  但这时诸葛亮已病入膏肓,司马懿知道他“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料其将死,因此甘受巾帼素衣之辱,怒而不发。

  能做到这一点也不比韩信胯下之辱更差了。这是一种境界,一个自信的人总能从大局出发,为达到最后的目标而努力。司马懿与诸葛亮交手,深知自己在智谋上不如诸葛亮,因此始终采取闭不出门的办法。以己之长,攻人之短。诸葛亮远涉险峻出祁山,粮草不济;而司马懿却兵强马壮,粮食供应又及时,在没有得到灭蜀命令之前,对于司马懿来说,坚守就是最好的进攻。

  智谋不如人的司马懿却能审时度势,拖死诸葛亮,在于他用手段压住了自己和部下们的急躁情绪。战争的结果是要胜利,用最少的投入取得胜利,古代的人和现代的人都知道,这是最高明的胜算。

  《郁离子》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在晋郑之间的地方,有一个性情十分暴躁的人。他射靶子,射不中靶心,就把靶子的中心捣碎;下围棋败了就把棋子咬碎。人们劝告他说:“这不是靶心和棋子的过错,你为什么不认真地想一想,问题到底在哪里呢?”他听不进去,最后因脾气急躁得病而亡。

  修身养性培养自己的浩然正气,容人之量,保持自己的高远志向,就必须要抑制自己的急躁脾气和性格,万里长城不是一日建起来的。人一急躁便必然心浮,心浮就必然无法深入到事物的内部去仔细研究,就无法认清事物的本质,差错自然就会很多。反之,则会让我们静下心来,时刻提醒自己:戒骄!戒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