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疏解攻涩,一法寓四法

清疏解攻涩,一法寓四法

时间:2022-04-3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章师常将清法与疏表、解毒、攻积、固涩四法合参,而辨证分投。用葛根芩连汤、四逆散二方加味,以泄热达表,降浊清肠,是治腹痛下痢之又一法门。此法荡涤肠道积滞,清除湿热,是治疗急性痢疾的常用之法。患者无后重感,故不用一般痢证之行气药,只用一味延胡索活血散瘀以治腹痛。评述:孙男虽日夜泻纯血30余次,章师一药而愈,足见医技之高超,亦证实白头翁汤乃治此类血痢最佳之方。疑其有肠癌可能,劝其去县医院检查。

李中梓曰:“夫痢起夏秋,湿蒸热郁,本乎天也……,气壮而伤于天者,郁热居多。”前贤又曰:“无湿不成痢。”然湿滞蕴久,又极易化热,故清法为治痢之常法,对邪正皆实而病程短暂者尤有实用价值。章师常将清法与疏表、解毒、攻积、固涩四法合参,而辨证分投。

(一)清里疏表法

湿热痢患者如又感受风热时邪,表现脐下阵痛,痛则欲泄,泄下赤胨,壮热头痛,舌边红中腻或光等症状时,章师常予此法,投以葛根芩连汤或四逆散加减,并配适量调气活血之品,使里通而表自解。

案1 焦男

舌边红中腻,却不成三角,病巢在肠之症;腹痛则欲泄,其色赤,壮热连作3日。生地榆12g,粉葛根、杭白芍、生枳实、白槿花、北秦皮各9g,淡黄芩、柴胡各6g,粉甘草3g,川黄连1g,荷叶1角。

原按:壮热、腹泻、大便色赤,乃肠道湿热蕴结证。用葛根芩连汤、四逆散二方加味,以泄热达表,降浊清肠,是治腹痛下痢之又一法门。遇痢疾初起,但腹痛后重颇甚,他又常宗“六腑以通为补”之旨,加入大黄荡积推滞。

评述:由壮热连作3日,却没有中毒性痢疾的其他症状,可知焦男之热必由表邪与肠道湿热共同导致。因章师门诊量极大,脉案中常将所感表邪症状忽略不记(如出现中毒性痢疾症状,他是非实录不可的),加之虽“舌边红中腻,却不成三角”,不仅说明阴液未受大伤(章师湿温第7赵男案中云:“热九日不退,舌边尖红绛,是三角形,此惟湿温证阴伤者有之”),此亦旁证了焦男未现中毒性症状,故章氏敢于放手用清里疏表之法,学者当注意之。如已有中毒性症状,柴胡、葛根虽性味辛凉,亦不宜浪投,因毕竟为发散走表之品,投之必汗泄伤阴,加剧中毒症状。

案2 余男

痢症初起,先当荡涤。有表证者,当并及之。杏仁15g,荠菜花、薤白头各12g,粉葛根、青防风、杭白芍、桔梗、槟榔各9g,生熟大黄各6g,香连丸4.5g(分2次吞)。

二诊:通之,痢之次数减少。腹仍痛,痛则欲泄,泄不爽。白槿花、白鸡冠花各12g,熟大黄、炒枳实、北秦皮、当归、川楝子各9g,戊己丸3g(分2次吞)。

三诊:腹痛减轻,便亦见爽,仍守原意出入。炒谷麦芽各12g,熟大黄、北秦皮、白槿花、白芍各9g,香连丸3g(分2次吞)。

原按:痢症用泻法,即“通因通用”之法。方中大黄、槟榔、枳实等味,均为此而设。此法荡涤肠道积滞,清除湿热,是治疗急性痢疾的常用之法。再辅以治痢常用的香连丸、秦皮等味,多可缩短疗程,获得疗效。所以本病例三诊即见平定。白芍一味,功擅和营敛阴、缓急止痛,是治痢的要药。痢疾而腹痛者,先生常用之。

评述:虽朱良春先生按中指出本案之用药,谓“通因通用”之法,但一诊章师即用了防风、葛根、桔梗3味走表之药。因400多味常用中药中,惟柴胡、升麻、葛根、桔梗4味药是既升(即可配参、芪等治中气下陷)且散的(即有直接驱散外感风热表邪的作用),故窃以为对余男初诊的用药并非“通因通用”之法,而是表里双解治则中的清里疏表之法。木槿花为锦葵科植物木槿之花,甘苦而凉,可清热,利湿,凉血,主治肠风、泻血、痢疾、白带。木槿一身是宝,其子、叶、皮、根皆入药,而以皮、花入药尤多。恩师朱良春曾拟仙桔汤,治多种慢性泄泻,内中即有该药。因入药以花朵大而色白者为优,故处方常开白木槿花。鸡冠花为苋科植物鸡冠花的花序,甘凉,可凉血止血,治各类血证,而又以治肠道出血病与崩漏带下效尤佳。鸡冠花虽有深红、浅红、白等多种颜色,但以朵大而扁、色泽白艳为佳,故读者应用时勿为古人所言“红花止赤痢、白花止白痢”所拘。荠菜花为十字花科植物荠菜的花序,甘温,治痢疾,崩漏。而荠菜的带根全草甘平,可和脾,利水,止血,明目。治水肿,痢疾,淋证,乳糜尿,多种血证,目赤疼痛。宋诗曰:“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说明此药乃阳春三月的好蔬菜;可生、炒、烧汤、作饺馅或作粥,国医大师李济仁常以荠菜合芹菜共食作乳糜尿的长期食疗调养方。

(二)清热解毒法

若赤痢泻血而不爽,日夜达数十次,腹剧痛不可按,后重里急,多伴壮热渴饮、舌红少津、脉来数劲等一派阳热炎炎之证候时,章师恒以白头翁汤、香连丸、芍药甘草汤为主方治之。

案3 孙男

腹痛则欲泻,无后重感,所泻尽是血液,日夜达30余次,曾2次住院急诊无效。北秦皮30g,白头翁、黄柏、马齿苋、白槿花、鱼腥草、延胡索各18g,十灰丸12g(分2次吞),川黄连3g。注:此案一药而愈。

原按:所泻尽是血液,日夜达30余次,为邪毒扰于血分,乃湿热痢而偏重于热。“热痢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此由本方加味而成。白头翁清热凉血,善治热毒血痢;秦皮清热燥湿收敛,亦善治热痢下血;连、柏、马齿苋、白槿花功能清热解毒燥湿,均是治痢的常用药;鱼腥草一药,功擅散热毒痈肿,对痢疾引起的肠黏膜溃疡有效。民间常用其一味治痢。患者无后重感,故不用一般痢证之行气药,只用一味延胡索活血散瘀以治腹痛。十灰丸为止血炭剂,对肠黏膜出血有直接收敛作用。药症相投,药量特重,故可一药而愈。

评述:孙男虽日夜泻纯血30余次,章师一药而愈,足见医技之高超,亦证实白头翁汤乃治此类血痢最佳之方。马继松亦曾遇一农民患血痢,初投白头翁汤加味3剂,痢次减少1/3,本欲以原方续进,但患者要求速愈,马亦嫌原方效慢,故又伍入洁古芍药汤(酒炒大黄用了10g),讵料痢次复增,且腹痛颇甚,纳谷大减。虑其为平日营养欠佳之年近花甲之人,故改投真人养脏汤合四君子汤,谁知翌日凌晨来院告药仅服1剂,大便涩滞难行,努挣后所下均鲜紫血块,腹痛如绞,呕恶频频。疑其有肠癌可能,劝其去县医院检查。2个月后他携孙儿来院输液,见其面色红润,声高体壮,询知他并未去检查,而是去一老中医处求治,取方10剂,服完体复如初。马惊喜竟有如此神医,索得药方,观之为“酒黄连5g,盐水炒黄柏7g,白头翁15g,北秦皮10g。”始悟仲景方原不欺人,罔效者,乃医者不会应用也。

马齿苋为马齿苋科植物马齿苋的全草,因其清热解毒凉血,善治多种急性热性(尤其是出血性)疾病,且又可作菜蔬食用而又被赞誉为安乐菜。其叶绿、梗赤、花黄、根白、子黑,又被称作“五行草”。朱良春认为,此药虽治病范围极广,颇似广谱抗生素,但用量宜大,干品30~60g,鲜者可用至200g。实热便秘者,常以此做菜,便即通畅。鲜品与鲜蒲公英等量相伍,治急性乳腺炎效佳。马继松学生汪晓辛从病友处得一验方:患带状疱疹者,可用该鲜品捣汁涂,再将药渣略加雄黄粉外敷。若无鲜品,则用干品研粉,略加雄黄末,麻油或鸡蛋清调和涂敷,辄可取效。若病较重,或患者不信敷药之效时,则辅以全瓜蒌60g,红花10g,生甘草6g,日煎服1剂,西咪替丁0.2g,日4次(含睡前1次),均各连用5日,遂可痊愈。马继松试用数人,果能疱缩痛减。

章老还能不囿于古人“红痢属热,白痢属寒,白属气,赤属血”之说。虽遇赤痢,仍根据张石顽所论“血色鲜浓紫厚者,信乎属热;若瘀晦稀淡,或为玛瑙色者,为阳虚不能制阴而下,非温理其气则血不清……。”章师谨慎辨证,非确系热毒盛壮者,从不轻投大剂苦寒。此和近贤蒲辅周所言“人以胃气为本,治痢亦当先审胃气,热毒痢应用苦寒攻伐者,中病即止;若苦寒太过则伤中气,往往导致正虚邪陷,所谓热证未已,寒证复起”不谋而合,充分体现了顾护脾胃气阴之义,值得学习。

案4 任女

数遇圊而便不爽,未痢之先腹中痛,苔垢腻,可知内有所积。薤白头、白芍、枳实、槟榔、莱菔子、焦六曲、焦麦芽各9g,熟大黄、桔梗各4.5g。另:山楂炭9g,研细末每服3g,1日3次。

二诊:痢之次数已减,腹痛后重亦瘥。其便仍赤而黏,不可再攻。马齿苋、白槿花、山楂炭各12g,秦皮、地榆炭、石榴皮、陈红茶各9g,黄柏、香连丸各4.5g。

原按:腹痛里急后重,乃湿热蕴结于肠,气血被阻,传导失职。初诊用大黄、槟榔、枳实等攻下以祛邪,白芍和血止痛,薤白辛通滑利,对泻痢下重者著效;并用楂、曲、麦芽、莱菔子以消导积滞。桔梗为祛痰排脓之药,金元时医家称其为诸药舟楫,其说无据,然医界迄今用之。先生之用,殆为排脓。山楂为炭研吞有吸着作用,意同现代医学使用药炭之意。二诊痢减,病势已大挫,先生告诫“不可再攻”,故用药侧重清利湿热、解毒、治痢。

评述:任女初诊仅用熟大黄4.5g,而二诊因痢次减,后重瘥,故舍大黄而易连、柏、秦、榆、马齿苋等清热解毒药,故章师所用治法仍当属清热解毒法。

薤白为百合科小根蒜或薤的鳞茎,辛、苦、温,其与瓜蒌配成药对加味治胸痹,学中医者人所尽知,然其杀菌治痢之功却易为人忽略。其治二病之功虽皆出于《伤寒杂病论》,但前者多次出现于正文,后者却仅出现于厥阴病318条四逆散方的加味法中:“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升,复煮取三升,去渣,以散三方寸匕,内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此处的煎煮法未免复杂,现都采用与他药同煎之法,其效亦同。本品辛温而滑,走窜力极强,大剂或久服令人目昏,当注意之。山楂酸甘温,虽应用时有生、炒之异,但用山楂炭研末服恐亦不易为病人接受,后文卢男案用赤砂糖拌服之法,学者可试之。

(三)清肠攻积法

对湿热痢患者,腹痛虽甚,泄后略松,痢下纯赤或夹带白色黏液,脘腹胀满,嗳呃泛恶,脉滑数,舌红苔黄白浊厚者,章师常视患者体质之强弱或病势之缓急,采用不同的清肠攻积法,分别以小承气汤或十枣汤为主方出入治之。

案5 王男

8年前曾病滞下。从此排便形扁而不爽,疑是瘢痕性肠狭窄。今少腹胀硬,按之剧痛。薤白头、生鸡内金、莱菔子、山楂肉各12g,海南片、五灵脂(包)、川楝子、小青皮、谷麦芽各9g。

二诊:考其满腹胀硬,按之痛,痛无定所,转矢气则舒。疑其气体蓄积,但气体蓄积之原因亦甚繁。其便色黑而黏,量甚少。山楂肉15g,薤白头、莱菔子各12g,熟大黄、制香附、川楝子、蓬莪术、小青皮、苦参片、谷麦芽各9g。

三诊:其痛并不满腹皆然,则病不在腹膜;痛处若重按,亦无所苦,是病灶在肠之实质。其范围肠溃疡、慢性肠炎居多。桃仁泥24g,全当归15g,杭白芍、熟大黄、薤白头、川楝子、两头尖、皂角子(打)、香橼皮、山楂肉各9g。

四诊:吸气则作咳,是大可玩味。大致腹之胀满,上迫胸膛。郁李仁(打)15g,晚蚕沙(包)、糖炒山楂各12g,杭白芍、葶苈子、麦芽各9g,海南片6g,黑白丑、大戟各4.5g,大枣5枚。

五诊:其主症,一则心下痞闷,一则少腹胀满如石,按之有痛处。叠用通便、破气,痞闷略失,胀满大减,而痛亦稍止。吾人据此经验,病者如便不爽利,以致腹壁紧张,按之硬者,十之六七是慢性阿米巴痢,而破气药多寓有杀虫之意。山楂肉18g,海南片12g,皂角子、台乌药、川楝子各9g,黑白丑、续随子、小青皮各6g,十枣丸3g(分2次吞)。

六诊:叠用猛攻,少腹胀硬者十去其七,其痛亦除。验便有阿米巴痢疾原虫,然则下者亦驱虫之一法。自觉消化力迟钝,再拟消补兼施之法。生白术、怀山药、云茯苓、潞党参、鸡内金、谷麦芽各9g,炮附子、炮姜炭各4.5g,十枣丸3g(分2次吞)。

原按:先生根据患者的痢疾病史,以及便不爽利、腹胀按之剧痛、腹壁紧张等症状和体征,认为十之六七是慢性阿米巴痢。随后验大便,果然找到阿米巴原虫,可见先生辨证辨病,细致入微。案中提出的“破气药多寓有杀虫之意”“下者亦驱虫之一法”的见解,经过临床实践,确实可信。

评述:此案自二、三诊起则用了大黄,四诊更用了葶苈子、二丑、大戟,五诊又加用十枣丸,足证章师是以清肠攻积为大法的。然上述药物(尤其是二丑、大戟、十枣丸中的甘遂、芫花)均为峻猛甚至有毒之品,用时应密切观察,以防攻积致泻太过,引起脱水等变。海南片即槟榔,苦、辛、温,为杀虫破积、下气利水之药,其所含的槟榔碱驱猪绦虫、蛔虫效佳,但对钩虫无效。因此药在南方很多地区作水果嚼服(湖南居民常以此物与金橘饼、生姜、红枣泡茶以敬远客),故量可用至15~30g,否则杀虫效欠佳。两头尖据云为雄老鼠屎,可杀虫活血。动物之粪便入药多有消积活血功效,如蚕沙(蚕粪)、五灵脂(橙足鼯鼠之粪)、望月沙(野兔粪)、白丁香(麻雀之粪)、夜明沙(蝙蝠粪)等,殆取其“以浊攻浊”之意,但此类药现已少用。而《简明中医辞典》言两头尖为毛莨科植物红背银莲花的根茎,辛热有毒,功可祛风湿,消痈肿,该两头尖用于此案也似乎欠贴切。山楂用糖炒入药恐系章氏独创,是否取甘可缓急止痛,或是取酸甘化阴,防峻药攻下伤津耗液,抑或利用甘味诱虫活动,而助杀虫之药取效更速,读者不妨自思。

(四)清化固涩法

热痢或阿米巴痢后期,便次已减,腑行较爽,后重渐轻,虽泄赤黏,但时可见粪,无热或身热缠绵而不高者,章师常能巧予清化固涩之法。借用治肝胃不和、脘痛吞酸的戊己丸为主方,取其“乙己化土,酸甘敛阴”之意。

案6 钱男

滞下纯赤,一昼夜十数行,终日腹中作痛,临圊不爽利。郁李仁15g,白槿花、百草霜(包)、山楂炭各12g,熟大黄、桔梗、北秦皮、败酱草、陈红茶各9g,海南片、戊己丸(分2次吞)各6g。

二诊:服药后,即吐,其人反觉烦躁不安,痢仍不爽,且有热。杏仁泥30g,白槿花24g,杭白芍、百草霜(包)各12g,熟大黄、小青皮、陈红茶、青防风各9g,香连丸6g(分2次吞)。

原按:此为热痢气滞证。初诊用润下导滞,清肠治痢。因药后即吐,二诊转用木香、青皮疏调气机,用大剂量杏仁破壅降逆,配合熟大黄导下去邪;并用香连丸清肠治痢,痛泻要方(去白术,青皮易陈皮)缓痛止泻。气机调理,壅积解除,邪去肠清,则痢自止。

评述:败酱草,《吴普本草》言“其臭如败豆酱”,章师将其与大黄、黄连、秦皮等苦寒碍胃之品同用,且又有桔梗之升提,故药后难免吐矣。复诊以木香、青皮、防风易败酱草、秦皮、桔梗,且用杏仁30g代郁李仁,宗“调气则后重自除”立法,终获佳效。如若用郁李仁治中下焦病而难觅,可予杏仁合车前子共代之。百草霜为杂草经燃烧后附于灶炉或烟囱的黑灰,苦辛温,入肝、胃,可止血消积,章师常用于赤痢偏寒者。陈茶叶治痢古贤已有,如清医程钟龄自拟治痢散(葛根、酒炒苦参、陈皮、陈松萝茶各1斤,酒炒赤芍、炒麦芽、炒山楂各12两,共末,每用4钱水煎,连药末服下),言“专治痢疾,初起之时,不论赤白皆效。”因绿茶偏凉,红茶偏温,故红茶、百草霜配大剂苦寒药,乃“反佐”取用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