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抗肿瘤药物的代谢动力学

抗肿瘤药物的代谢动力学

时间:2022-04-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有血管外给药和血管内给药,前者包括口服、肌内注射,后者包括静脉注射和动脉给药。为获得预期的血浆药物浓度,需快速静脉注射,这种途径没有药物的延迟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问题,对于肺部肿瘤来说,采用静脉给药,药物首先经右心进入肺脏,肺组织受药量最大。经肝脏解毒而生成的药物代谢物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其次是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同时药物又加重肝肾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应慎重考虑用药的剂量。

代谢动力学主要是研究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问题。

(一)给药途径与吸收

抗肿瘤药物的给药途径有血管外给药和血管内给药,前者包括口服、肌内注射,后者包括静脉注射和动脉给药。血管外给药是最常见的给药方式,但其生物利用度较低,同时药物进入血液循环的时间有不同程度地延迟。口服给药时,部分药物可在胃肠道或吸收入肝后被转化为无活性的代谢物。为获得预期的血浆药物浓度,需快速静脉注射,这种途径没有药物的延迟吸收和生物利用度问题,对于肺部肿瘤来说,采用静脉给药,药物首先经右心进入肺脏,肺组织受药量最大。理论上通过动脉给药可选择性把药物直接导入瘤组织内,其所得血液药物浓度应高于同剂量的静脉给药的浓度从而产生抗肿瘤效应,减少不良反应,然而动脉内注射的危险性也相对增大。近年来,严格选择部分肝癌和胃癌等实质器官肿瘤病人,进行局部动脉插管灌注化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从国外资料看,肝动脉插管化疗的缓解率较系统化疗高。

(二)抗肿瘤药物的分布

抗肿瘤药物经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后,迅速再分布到人体各组织中,除局部给药外,到达肿瘤区域的药物剂量很低。目前正处于广泛重视研究阶段的导向治疗,就是提高肿瘤局部药物浓度的有效方法。化疗药物通过与瘤细胞有亲合性的药物载体结合成复合物,通过载体将药物高度特异而且十分准确地导向靶目标瘤细胞,增强了化学药物对瘤细胞的杀灭作用,这类载体有脂质体、单克隆抗体、某些高分子物质等。虽然导向治疗在理论上和实验中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但在临床上常由于抗体的专一性不强或体内存在交叉抗原的影响而出现非特异导向,目前尚需进一步研究完善。

(三)抗肿瘤药物的代谢与排泄

肝脏是药物的主要代谢器官,在体内循环的药物流经肝脏时,被肝细胞的各种功能酶催化,大多数药物转变为无活性的代谢物,但是也有少部分药物在肝内转变为活性更强的物质,一些非化疗药物如巴比妥类还可以诱导肝微粒体酶的产生而增强其功能,加速环磷酸胺变成磷酸胺氮芥,其抗癌效果更强。经肝脏解毒而生成的药物代谢物主要排泄器官是肾脏,其次是通过胆汁从粪便排出。由于肝肾功能与药物的代谢密切相关,一些药物对肝脏和肾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作用,如氨甲蝶呤可引起中毒性肝炎、胆汁淤积和肝纤维化,顺氯氨铂可引起局灶性肾小管坏死。因此,在应用化疗药物之前和化疗过程中详细询问病史和及时检查肝肾功能是保证安全用药的前提。当肝肾有疾病时,肝脏对药物解毒功能下降,其代谢物排泄也发生障碍,一旦药物蓄积,可发生毒性反应。同时药物又加重肝肾损害,在这种情况下应慎重考虑用药的剂量。目前,尚缺乏一种有效的方法衡量肝肾对药物的代谢转化和清除能力,这方面有很多工作值得深入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