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张照兰医案

张照兰医案

时间:2022-04-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患者,男,29岁,公司职员。2周前吃火锅后,出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灼热疼痛,嘈杂,有酸水上冒至咽。本案为湿热内蕴,胃失和降。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肝气犯胃,痰热结胸等均可引起本病发生。案3乃虚实夹杂,病虽复杂,然宗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实兼顾,亦并非无计可施。案4为湿热内蕴,胃失和降,治宜和胃降逆,清热止痛。

患者,男,29岁,公司职员。主诉:泛酸,烧心2周。平素应酬多,喜食辛辣,嗜烟酒。2周前吃火锅后,出现胸骨后及胃脘部灼热疼痛,嘈杂,有酸水上冒至咽。口干苦,大便干结,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胃镜检查报告:糜烂性食管炎。反流性胃炎。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胃失和降。治疗以清热和胃,降逆止痛,制酸。

处方以半夏泻心汤加减:法半夏10g,黄芩12g,黄连9g,枳实10g,生姜6g,乌贼骨20g,浙贝母12g,生大黄6g(另包后下),代赭石15g。

服药7剂后,胃脘及胸骨后疼痛、嘈杂症状明显缓解,大便畅通,上方去大黄以防苦寒太过,伤及胃气。再服5剂,诸症基本消失,但虑其胃食管黏膜的修复需要巩固,给乌贝散(乌贼骨20g,浙贝母12g)续服2周。复查胃镜:食管黏膜恢复正常,胃黏膜显著改善,胃内未见胆汁

解析:《伤寒论·太阳病》:“……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本案为湿热内蕴,胃失和降。治宜和胃降逆,清热止痛。方中黄芩、黄连、大黄苦寒,清泄胃热;枳实消胀除满,与大黄合用,行气导滞,泄热通便;生姜味辛,与黄芩、黄连合用辛开苦降;赭石和胃降逆;海螵蛸、浙贝母制酸止痛。诸药合用共奏清热和胃,降逆止呕,制酸止痛之功效。

【总评】

胃食管反流病属中医学“呕吐”、“反胃”、“噎膈”等范畴。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肝气犯胃,痰热结胸等均可引起本病发生。本病临床表现有虚有实,虚者多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受纳无权,值季节变换、情志刺激后发病;实者多禀赋充足,然饮食自倍,易伤脾胃,或胃热体实,气滞痰阻,痰热互结于胸膺部,又有病程日久阻络者,则必兼瘀血征象。治当明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景岳全书·呕吐》),或补脾益胃,或疏肝理脾,或清热涤痰,或理气活血,使脾旺肝平,气行血畅,则诸症自除。

案1、案2均属肝胃不和,痰郁气滞,故治当疏肝和胃,理气化痰;但案2更有热结在胸,是以治疗兼以清化痰热。案3乃虚实夹杂,病虽复杂,然宗虚者实之,实者虚之,虚实兼顾,亦并非无计可施。案4为湿热内蕴,胃失和降,治宜和胃降逆,清热止痛。

上述经方中旋覆代赭汤以降逆化痰,益气和胃为主;小陷胸汤则长于清热化痰,宽胸散结;大半夏汤和胃降逆,益气润燥,所治以虚证呕吐、反胃为宜;栀子豉汤本为胸中热扰之虚劳虚烦而设,重在清化胸中无形热邪;大黄甘草汤用于“食已即吐者”,重点在于清胃肠实热;半夏泻心汤和中降逆消痞,此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诸方均有降逆和胃的作用,或以益气健脾,或配以化痰祛湿,或配以苦寒清热,或寒温并用。各有所长,临证当仔细分辨,随症施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