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坎兰的历史

马坎兰的历史

时间:2022-03-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瓜达尔是一个古老的城镇,在马坎兰历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浏览一下马坎兰的历史,就能基本了解该区域的大体背景,尤其是瓜达尔的背景。根据历史记载,在波斯国王凯伊卡乌斯统治时期,马坎兰成为伊朗的土地,据说,当时波斯王子需要从马坎兰乘船到达其他的领地。他离开时,任命阿什喀什为马坎兰的管理者。
马坎兰的历史_瓜达尔:地区战略转型中的平衡点

瓜达尔是一个古老的城镇,在马坎兰历史上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浏览一下马坎兰的历史,就能基本了解该区域的大体背景,尤其是瓜达尔的背景。由于马坎兰横跨于中东与印度的主要交通线上,所以,它在俾路支省的古代历史上占据着独一无二的地位,同样,马坎兰在整个巴基斯坦的古代史中也充满了很多传奇故事。历史学家将马坎兰的历史追溯到先知达乌德伟(大卫),当时,人们为了逃脱经常发生的饥荒,将自己埋葬在小石堆里。在马坎兰仍然能看到这些小石堆遗址(当地称之为dambi)。[1]波斯著名诗人费尔都西(Firdousi)在他的《列王记》一书中提到了马坎兰,其是以伊朗人和土耳其国王的战争之地被提到的。根据历史记载,在波斯国王凯伊卡乌斯统治时期,马坎兰成为伊朗的土地,据说,当时波斯王子需要从马坎兰乘船到达其他的领地。马坎兰在一段时间里成为土耳其国王拉西亚卜统治下的一个省,不久后,凯伊卡乌斯的继任者凯伊霍斯鲁与土耳其进行了5场战争,重新获得了马坎兰的统治权。据说,凯伊霍斯鲁在马坎兰居住了一年,他从世界各地请来著名的种植专家,大力发展马坎兰的农业、种植果园,为他的马匹修建牧场以及建造猎场。他离开时,任命阿什喀什为马坎兰的管理者。后来,他在图尔伯德又以他的皇家赞助人的名义任命了两位“卡雷兹”,就是著名的卡乌斯和霍斯鲁。

《列王记》中的另外一个英雄,他的名字是根据当地传统取的,名叫巴赫曼,是阿斯范德亚的儿子,在图尔伯德发现了巴赫曼的石堆土丘和巴赫曼的“卡雷兹”。根据当地故事记载,巴赫曼死于图尔伯德附近的阿普萨尔丛林,在鲁斯图姆孙子拜仁面前,他被一条巨龙所吞噬。之前,拜仁曾被巴赫曼所捕获,拜仁当时不得不发誓,一旦遇到巴赫曼,拜仁不得与他拔刀相见,且拜仁决不允许帮助巴赫曼家族的敌人,但是巴赫曼被巨龙吞噬后,拜仁将巨龙杀了。随后,拜仁宣称:“我杀死了巴赫曼,替我爷爷报了仇,我杀死了巨龙,也替巴赫曼报了仇。”拜仁的言词成为了俾路支人民歌曲中的沉重歌词,这个故事也解释了俾路支人民为什么对伊朗人的名字和传奇比较熟悉。[2]

《列王记》记载,马坎兰曾经宣誓效忠于凯伊卡乌斯、凯伊霍斯鲁、莱赫拉斯普、古斯塔斯、巴赫曼、修玛、达拉卜。公元前325年,波斯人对俾路支的长久统治随着亚历山大的入侵而结束。[3]阿利安关于亚历山大军队和他的船队沿着海边前行的旅途记载,大概是关于俾路支地区最早的文字记载。当时,这里的整片区域就是著名的伽德罗西亚。[4]阿利安曾经将此地的海岸线描写为一个充满食鱼人(Ichthyophagoi)的国度,“马坎兰”这个名字似乎就是取自于单词“马希·克兰”,意为“食鱼人”。根据阿利安所记载的亚历山大远征史,亚历山大带领他的军队穿越马坎兰,并且尽可能地沿着海边前进,海军上将尼阿库斯的船队要沿着海岸平行前进,在他的记载中,提到了卡尔迈特、瓜达尔、皮斯胡汗、恰巴哈等地名[5]

托马斯·霍尔迪奇先生已经沿着亚历山大的足迹路线,从海边一直前往辛格尔河北岸,他向北走去,穿过马坎兰海岸山的塔利山脉后侧,到达位于卡尔迈特和伯斯尼之间的海滨,沿着海滨,继续前行,瓜达尔出现在眼前。[6]

阿利安解释道,亚历山大在征服奥雷泰(Oreitei)和加德罗索伊(Gadrosoi)后,并没有虐待他们,而是任命阿波罗法奈斯为当地总督,然后命令他驻扎此地,直到船队穿过此海域在城市建立殖民地、在奥雷泰(Oreitai)建立各种规定和法令,以便当地人做好准备能够尊敬并遵从他们的总督。[7]亚历山大大帝自己则率领大部队穿过大部分荒漠前往加德罗索伊(Gadrosoi)。大部队艰难地在荒漠中穿行,途中很难获得生存的必需品,同时也很难得到军队所需要的水分,因此,不得不在夜晚赶路,远离海洋。尽管如此,亚历山大仍希望能够沿着海边前进,这样既能查看一下周围是否有海港,以便在途中为他的船队发现有利条件而作准备,所以在途中,亚历山大或是让他的人员挖掘水井,或是寻求市场和停泊地点。与此同时,加德罗西亚(Gadrosia)的大部分地区却是荒漠。与此同时,亚历山大派遣曼德拉多罗斯的儿子托阿斯和一些骑兵前往海岸,查看海边是否有停泊点,大海不远处是否有淡水水源,以及是否有船队所需要的必需品。托阿斯返回后,向亚历山大报告,他在海岸沙滩上发现了一些低矮压抑的小屋,小屋里住着一些渔民,这些小木屋由贝壳建造而成,房顶则是由鱼的骨架搭建起来的。他继而补充到,渔民手中仅有少量的淡水,这些淡水是通过他们辛苦挖掘鹅卵石层获得的,且得到的淡水十分苦涩。

当亚历山大来到加德罗西亚这个国家时,他发现该地盛产玉米,他将玉米占为己有,利用牲畜运载这些玉米,并在这些玉米上做上了自己的记号,命令军队将这些玉米运到海上船队。但是当亚历山大来到最靠近大海的一个转运站时,发现士兵并没有遵守他的命令,甚至自己使用这些玉米,还将玉米分给这里很多饥寒交迫的人们。实际上,面对如此遭遇,他们更为担心的是即将到来的危险——饥饿,而并非是他们国王所痛恨的那些遥远的、还未预知的危险。然而,当亚历山大意识到是什么促使他的部队这样做时,他原谅了这些冒犯者。亚历山大自己前往各地搜集军需品,派遣克莱透斯(Kretheus)和克雷新(Kallation)押送部队所需的物品前往海上船队。他同时命令当地人研磨他们在内陆所能收集到的所有玉米,然后将其运到部队,一起运输的还有大枣和羊。亚历山大还派遣他的一个同伴特勒福斯(Telephos)带着一小部分玉米前往另一地点。[8]

大部分亚历山大手下的历史学家承认,亚历山大在这条路线上所经历的艰辛比他在亚洲其他地方所经历的困苦更多一些。然而,根据尼阿库斯所言,亚历山大是有意选择这条路线的,因为之前,没有人带领部队穿越过此地,除了赛米勒米斯带领过20个人途经此地逃离印度,而塞勒斯只带领仅存的7个人逃离此地。为了征服印度,塞勒斯带领大量军队来到此地,但是在穿越荒漠途中,经历了很多艰难,丧失了大部分有生力量。另一个导致塞勒斯失利的原因在于他的部队离海边太近,为了证明自己比赛米勒米斯出色,塞勒斯用自己的船队作为后勤部队。然而,高温和缺水让其损失惨重。当他们见面时,他说这些高耸的山脉布满了松软细密的深沙,双脚踏上去的时候,就像是踏在泥泞的路途中,更准确地说像是踏在一片杳无人迹的积雪中。更糟糕的是,马匹和骡子在上山下山时更是步履维艰,因为道路不仅崎岖不平并且脚下十分松软。对于军队而言,最为担心的则是在这段漫长的行军途中,经常会遇到断水、缺水的情况。

因为物资供应非常短缺,士兵们聚在一起杀死了大部分马匹和骡子。他们将这些牲畜的肉吃掉,对外却宣称这些牲畜死于高温和缺水。没有人会认真地去调查这些事情的真正原因,一是因为军队中危机四伏,二是因为军队中的其他人也做着同样的事情。亚历山大也不是没有意识到当前发生的情况,但是他知道,对付当前危机的最好办法就是若无其事、视而不见。因此,让生病的士兵抑或是让因疲劳而掉队的士兵继续工作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导致这种状况的原因不仅仅是缺乏相关的运载物资的牲畜,更是因为士兵们自己将运载物品的马车加以破坏,因为在厚厚的深沙中,士兵们根本没有办法拖动马车。甚至在远征初期,这种破坏马车的现象就发生过,因为为了方便马车赶路,士兵们不得不放弃近路,选择更容易马车前行的大路,而因为疾病和疲劳,大量士兵丧生。

又一场灾难降临在军队中,许多士兵、马匹和运载货物的牲畜因此损失严重。与印度十分相像的加德罗西亚,因受地中海季风的影响而多雨,但是雨水没有降在平原上,而是降在山区,在季风的影响之下,云层在山区上层聚集,降下大雨。夜晚,为了能够获取水源,军队在一条小的冬季河流旁露营扎寨,午夜之后,大雨倾盆而下,河流水位上升,洪水倾泻下来,这是军队之前所没有预料到的,许多在此露营的妇女和小孩因此丧生。所有军队的行李和仅存的马匹、骡子被大水冲走,士兵们仅靠手中的武器几乎无法拯救自己的生命。许多士兵死于过度饮水,因为之前饥渴的士兵们刚一看到充足的水源,便不顾一切地跑去饮水,很多士兵因为呛水而死亡。发生这件事情之后,亚历山大决定将军队的营地建立在距离水源地20视距的地方,以避免自己的士兵和牲畜被洪水卷走,同样防止那些没有自控能力的士兵一踏入水源地后即污染水源。

关于亚历山大的这段远征经历有着详细的记载,这段记载强调了该地区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在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因素仍然制约着该区域的发展。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没有入侵者和征服者希望在这个国家长久待下去。因此,当这个地方被统治者占领建立王国后,没有统治者可以在这里实现长久的统治,这个地方也因此一直没有取得发展。根据大部分历史的记载,马坎兰沿海地带一直处于当地军阀和酋长的统治之下,他们对当地的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文森特·史密斯的记载,亚历山大大帝去世之后,他手下的两个将军安蒂哥鲁斯(Antigonos)和赛留哥·尼克托(Seleukos Nikator)成为亚洲霸权的主要竞争者。公元前312年,尼克托控制了巴比伦,在6年时间内,他又征服了中亚和西亚。他统治下的东部省份已经扩展到了印度边境,马坎兰也成为其领土。他本想经过马坎兰,将自己的足迹扩展到印度,但是公元前305年,他却被钱德拉古普塔击败,被迫将马坎兰以及其他几个省份割让出来。[9]

在接下来的大约8个世纪里,马坎兰一直处于沉寂状态。公元5世纪,信德酋长谢尔曼将马坎兰的领土作为他女儿出嫁的嫁妆。在接下来的2个世纪里,马坎兰一直处于萨珊王朝的统治之下,直到信德的婆罗门王朝兴起,马坎兰才易主。根据《胜利史》记载,公元635年至636年,拉伊·沙什行军通过马坎兰,前往基尔曼,征服了当地酋长,确定了基尔曼和马坎兰的分界线。

先知穆罕默德(和平与祝福的阿拉之神)去世后,阿拉伯人对马坎兰和印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然而,他们觉得自己还没有足够的力量去征服信德,直到他们将波斯征服。在哈里发·奥马尔统治的最后几年时间里(公元634—643年),阿拉伯穆斯林袭击印度,虽然马坎兰统治者(萨阿德酋长)发动了殊死抵抗,但是马坎兰还是落入了阿拉伯人之手。胜利的消息是由阿拉伯将军阿卜杜拉·本·阿卜杜拉发给哈里发的,内容如下[10]

尊敬的司令官,马坎兰实际上就是一个群山遍布的国家,即使是平原地区,也是群山遍布。这里水源稀少,正经历着该地区史上最困难的一个时期,这里的居民是世上最好战的,如果你在这里没有足够数量的军队,这个地方就是一个禁区,我们对此无能为力,即使我们拥有足够数量多的军队,军队也将会因为饥饿而灭亡。

据说刚一收到信息,哈里发就下达命令放弃征服信德。然而,马坎兰当时是阿拉伯方面对付印度的前沿阵地,实施阿拉伯统治,尽管在统治者阿卜杜勒马利克(公元684—705年)时期,信德曾遭遇过一些危机。在这段时期,马坎兰的审判权归属于尤素夫(Hajjaj Bin Yousuf),他当时被任命为伊拉克地方长官。据说,公元711年,穆罕默德·宾·卡西姆被命令从雷(Partaab Raye)处营救穆斯林犯人,同时检查马坎兰和信德沿海的海盗事件。穆罕默德·宾·卡西姆征服信德后,将马坎兰和信德实行了行政合并。7世纪以后,阿拉伯人定居点分布于马坎兰多年,毫无疑问,阿拉伯人的习俗已经在该地人群中打上了烙印。虽然,很少有关于后面一段时期的文字记载,但是根据伊本·海卡尔(Ibn-ul-Haikal)的记载,阿拉伯对该地的统治至少持续到公元10世纪。那段时期的阿拉伯地理学家伊本·库达博(Ibn-e-Khurdadba)、伊斯塔·赫里(Al-Istakhri)和伊德里西(Al-Idrisi)多次提到此地,并将其描绘成“大部分地区是沙漠”。[11]

在接下来7个世纪的时间里,马坎兰遭到许多外国侵略者的入侵,经常易主。统治过马坎兰的外来王朝有代伊拉米斯王朝(Deilamis)、塞尔柱王朝(Seljuks)、伽色尼王国(Ghaznivids)、古尔王朝(Ghorids)和蒙古国(Mongols)。[12]然而,没有任何侵略者能够长时间统治马坎兰,马坎兰当地统治者继续享有内部的权力,他们中的大多数人现在都皈依了伊斯兰教。

在《马可·波罗行迹》中,有一段关于马坎兰的文字描述[13]

马坎兰是一个拥有自己国王和自己奇特语言的王国。他们当中的一些人是皈依者,但是大部分人是萨拉逊人。他们以商贸为生,他们自称是贸易者,通过海运来运输货物,然后再将货物发到各地。他们食用大米、玉米、鲜肉和牛奶,这些食品储量丰富。除此之外,没有更多关于他们的记载。

该区域经常被历史学家们提起,科齐(Kech)的马坎兰与波斯的马坎兰是有区别的。据记载,科齐的马坎兰经常被著名的旅行家们提起,比如伊本·巴图塔(Ibne-Batuta)、土耳其海军上将西堤·阿里(Sidi Ali),传统诗歌《萨斯》(Sassi Punnu)中也有提及。

土耳其海军上将西堤·阿里·瑞斯曾提及他在瓜达尔的经历[14]

在队长的护卫下,我们进入了瓜达尔。瓜达尔的居民是俾路支斯坦人,他们的首领是迪纳尔(Dinar)酋长的儿子。瓜达尔的地方长官登上我们的船只并向我们保证,他们将会绝对效忠我们伟大的国王。

16世纪初,葡萄牙人到达马坎兰并占领了马坎兰沿海一带的几处地方。一位知名的葡萄牙作者索查(Manual De Sauza)在他的《葡萄牙人的东方日子》一书中写到了葡萄牙人对印度发动的袭击。[15]当地的卡尔迈特人作战勇猛,但是葡萄牙人还是获得了最后的胜利,1581年,葡萄牙人烧毁了瓜达尔和伯斯尼城。[16]

15世纪,由于穆扎法尔·沙阿酋长的残暴统治,俾路支人民进行了伟大的东进移民运动。18世纪中期(大约是1758年),该区域的卡拉特·米尔纳斯尔·汗从季其可手中接管了该区域,并将它划入卡拉特的领土,但是他再次重申,当地的首领欧麦尔(Uner)仍然是当地人的管理者。后来,季其可和米尔·纳斯尔发现,如果没有其他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无法正常地管理该区域。因此,他们达成协议,季其可负责该区域的行政管理,作为回报,该区域的一半收入归卡拉特所有。[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