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视处方的风格和美学问题

重视处方的风格和美学问题

时间:2022-04-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张绚邦不仅重视方药运用技巧,并将中医处方学视作一门特殊的艺术加以研究,曾著文《中医处方的风格和美学问题》,对处方用药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有益探讨。张绚邦提出中医处方不仅是一张载录方药名称的字据,同时也代表着医师的医学风格、流派和学术思想,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涵,是形成医学流派,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张绚邦不仅重视方药运用技巧,并将中医处方学视作一门特殊的艺术加以研究,曾著文《中医处方的风格和美学问题》,对处方用药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有益探讨。文中分别对处方风格的涵义、形成和体现,中医处方的美学特征和基本规律及运用美学规律,创造新的风格方面做了阐述。他提出处方和一切文学艺术作品一样,也有各自的风格,它记载着我国历代科学文化的昌明和进步,记载着中国医学史的源流和发展,反映古往今来医学流派和著名医学专家的不同个性和学术特征。

(一)中医处方风格的涵义、形成和体现

探讨中医处方中的风格问题,有助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节上了解医者临证认识疾病、处理疾病的思想方法和逻辑规律,增进对千姿百态的有效处方的审美鉴别和综合分析能力,有助于我们深刻认识悠久历史条件下丰富多彩的中医学术流派,对处方用药从形式到内容的完美结合进行了有益探讨。

张绚邦提出中医处方不仅是一张载录方药名称的字据,同时也代表着医师的医学风格、流派和学术思想,并且蕴藏着丰富的美学内涵,是形成医学流派,推进学术发展的重要资料。

1.处方风格的形成 反映医者的个性,而个性是由客观和主观的因素构成。风格还和医者所处的历史环境,师承家传或自学私塾所积累的知识结构,临床实践中逐渐培植出来的胆识技巧、经验修养等都有密切的关系。

古代文学界对文学风格形成的认识,值得医学界参考。如刘勰据《文心雕龙·体性》中提出“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把风格的形成,归纳成才(才能知识)、气(气质胆略)、学(学术修养)、习(实践习染)四个方面,显得更加全面和合理。

临床大家,总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见解,也总会形成自己的处方风格,而观点接近、风格相似的学者,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又会形成共树一帜的医学流派,不同学派的争鸣,进一步促使新的风格。新的学派的诞生,不断地推动着中医学术的向前发展。时下的孟河、新安、龙江、岭南等医学流派,都有这样的形成规律。

2.处方风格体现的内容和形式 处方的内容,是处方的指导思想,反映出医者的学术观点。处方的表现形式,就是药物的组合配伍,反映出方剂的结构技巧。内容通过形式得以体现,形式依赖内容得以成立,两者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应该在切合辨证的前提下,选药精炼,配合有度,序列工整,神韵俱备,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药物的治疗作用。

(二)中医处方的美学特征和基本规律

除风格外,处方的形式美学在中医生涯中亦有重要意义。张绚邦分析了中医处方中的美学规律,认为“处方即其人”。每位中医学家都有其自身的学术风范和药对套方经验,总会在处方中体现出相对稳定的程式、和谐一致的原则和各自进退裁变的规律。

1.处方中的美学特征 张绚邦曰:“如果把处方用药向美的概念抽象升华,那么,它的配伍结构原理,实在是一座技巧精湛的建筑,是一种充满了韵律节奏的奇妙音乐,令人回味,给人美感……有着自己独特的科学工艺之美!”一张处方书写排列所具有的形态美,药物相互配合所赋予的结构美,前者舒展于外,一看便知,后者含蓄于内,也可审察体会,反映处方谐趣的形态美或结构美,正是它的神韵所在,也是处方独有的美学特征。

如书写药名,仅白芍一味,就写出杭白芍、生白芍、炒白芍、酒洗白芍、酒炒白芍等。有时突出品种,以求地道;有时夹注炮制方法,以别主治功能,既美观又实用。方药排列,也根据君臣佐使,井然有序,往往主药冠于方首,引经使药殿后。主病主症以外的兼病兼证用药,出入化裁于处方之中,不但使人一目了然,而且极易看出医者辨证用药时的思维逻辑规律。

中医处方

内在的结构美,如仲景真武汤中用白芍,通摄互施,在温阳化气法中相反相成;丹溪虎潜丸用干姜,大队滋阴药中显出寓动于静、刚柔相济之妙;后世阳和汤,温润补益剂中加一味麻黄,更突出阴凝阳和、彻里达外的奥旨;景岳济川煎治便秘,以当归肉苁蓉、升麻、枳壳、泽泻、牛膝并用,则寓通于补、寓升于降之法已跃然纸上。历代名医都有运用药对的习惯,因为药对几乎能够全面地发挥药物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气血阴阳、刚柔动静、虚实补泻、须使畏杀及相反相成等配伍功能,是内容和形式美一致性的高度体现,用起来也方便快捷。现如今的电子处方虽可保存和调用回看,却失去了其美学价值。

2.处方中的美学规律

(1)相对稳定的程式:中医处方有着很强的传统性、稳定性和程式性。

就形式而言,随时代的变迁及受社会习俗的制约和影响而变化,过去文书印刷用竖排,度量衡沿用旧市制,因此中医传统也是竖行处方,剂量用两、钱、分,近时文书横排印刷,处方药名遂改横写,计量统一改用公制,剂量也取克为单位。竖写时常以三四味药为一排,改横写后,随方笺布局,有的仍袭用三四味一排,三味、四味,每由自己的书写习惯和药味而形成相对稳定的形式。余如炮制加工、研打冲烊、先煎后下,或在药名中写明,如生甘草、黄芩炭、醋柴胡等,或旁注于药品之右上方,都有一定的格式。就结构而言,大致有两大类:其一为简明式。如太阴病,腹满时痛,自利而口不渴,用理中汤;若兼郁热,加黄连成连理汤;或脾气不足用四君子汤,兼痰湿加夏、陈,见胃寒更加香、砂。有是证用是药,简洁明了。其二为隐秀式,结构比较含蓄,能充分发挥药物配伍的作用,又能从中检验医者的学问功力,有时直接运用复方技巧,取前人名方的某一部分为我结构所用,于证情复杂者用之颇恰,叶天士最擅此法。如《未刻本叶氏医案》中“食下拒纳,此属反胃”。方用“旋覆花、半夏、吴萸、代赫石、茯苓、川连”,寥寥数味,却包含着旋覆代赭、左金、小半夏加茯苓、二陈多张方意在内,方方紧扣主题,令人有多一味累赘,少一味不可之感。

膏  方

(2)和谐一致的原则:中医历来有“大小、缓急、奇偶、复”七方之分,无论何类处方,只要一方用两药以上,总有主次之别,所以方剂组成,强调君臣佐使、寒热温凉、补虚泻实,结构上遵守和谐一致的原则。如内有实热,可用苦寒直折,亦须区分脏腑三焦,分经取舍。即使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互参,也应选择得当,不能任意滥用。曾见治湿热痢用白头翁加蒲公英,治感冒发热用桑菊饮加紫雪丹,不但不符合病机药理,也破坏了处方本身的和谐,不但影响疗效,贻笑大方,甚至引邪深入,恋邪伤正。

(3)进退裁变的规律:病无常形,医无常方,处方用药,必当随病证变化而异。大凡病情趋势有三,即进、退、稽滞,方药同样或进,或退,或守,病进药进、病退药退皆尚易,以退为进则难。病情缠绵留恋,守方坚持最难,非把握阵势、老练沉着者,极易朝秦暮楚,病难愈而计已穷。如钱乙六味地黄丸脱胎于仲景肾气丸,三补三泻的结构较之纯属蛮补的处方自然有天壤之别,而且随证裁化,进退自如,就是运用经方、发展经方很成功的例子。

文章赖铺陈伏笔而展开,书画赖天地左右的留白而美在其中。处方本身似乎是静止的,结构之美也似乎是静态之美,但是,如果处方的结构能够充分发挥药物配伍而产生特殊的功效,那么它就对以后随着病势变化而进退加减留有斡旋的余地,处方也因而使人感到静中寓动,有了活泼的生气。

▶▶▶主讲人:张晓天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家承著名中医专家并师承上海市名中医吴正翔、夏翔及蔡淦,中国第一、第二届名老中医师带徒导师、被誉为“疑难病专家”的张绚邦。现任曙光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曙光医院首批高级中医师,澳大利亚注册中医师、针灸师,美国东方医学研究中心特约专家,韩中整合医学项目委员会委员,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文化科普巡讲团专家,中国医师协会国医科普之旅暨“治未病”百姓健康公益大讲堂活动首席专家讲师,上海市中医专家社区师带徒导师,上海市浦东新区名中医工作室导师,上海市静安区中医师带徒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治未病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健康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治未病研究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等职。

临床工作30年,为中国中医药学会临床特色“疑难病专科”项目负责人之一,主要从事中医老年病、心脑血管疾病及延缓衰老的临床研究以及各种慢性疾病、疲劳综合征、亚健康及延缓衰老调理。主持部市(省)级和区级科研课题11项,发表论文75篇,主编学术专著6本、科普书籍15本,参编学术专著11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