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慢性胃炎以平为期,法当中正

慢性胃炎以平为期,法当中正

时间:2022-04-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部经常发生胀痛为主症,常兼有纳差、腹胀、嗳气、吞酸、呕恶,甚至呕血、黑便等症状。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其治应谨守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而调之,恢复中焦的生理功能,以平为期。业师治疗慢性胃炎,重视脾胃的阴阳属性及病变特点,主张一清一运。业师认为,慢性胃炎属虚实夹杂之证。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胃窦炎”,服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服药3剂,大便通调,诸症明显减轻。

慢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病,以上腹部经常发生胀痛为主症,常兼有纳差、腹胀、嗳气、吞酸、呕恶,甚至呕血、黑便等症状。病情反复,常迁延难愈。业师在治疗本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制的戊Ⅰ号、戊Ⅱ号等系列胃药,疗效甚佳。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1.治病求本,谨守胃的生理病理

业师认为,慢性胃炎的发生,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了胃的生理功能失常,产生一系列的病理变化。其本为虚,其标为实。其治应谨守脾胃的生理功能、病理特点而调之,恢复中焦的生理功能,以平为期。

(1)胃以通降为和,治胃病首重调理气机

胃为水谷之海,主纳运,以通降为和。胃之通降,主要依赖于肝气的疏泄、脾气的健运、肾阳的蒸腾及肺气的宣降。若过食辛辣、浓茶,苦寒伤中,或情志不舒,肝郁气滞等,均可致胃失通降,纳运不健,而出现胃脘疼痛。业师认为,胃气通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主张调理气机为主要治法,常云:“治胃须调气,气机调则胃气和,胃气和则疼痛止。治胃痛不宜纯止痛。”他遵“治脾胃之法,莫精乎升降”(唐笠山《吴医汇讲·卷七·辨脾胃升降》)之说,认为四逆散具有疏肝理脾、和胃调气、升清降浊、缓急止痛之功,肝、脾、胃三脏皆调,是治疗胃病之佳方;效“凡治脾胃,当以调肺气……为先”(唐笠山《吴医汇讲·卷八·摄生杂话》)之训,认为陈修园《时方歌括》中的百合乌药汤是调理肺胃之气最理想的方剂,并云,方中百合入肺以调肺气,“肺主诸气”“诸气者皆属于肺”,肺气一通则诸气皆畅。因此在临床上,业师常二方合用以调理脾胃气机,使胃气调和,升降有序,则疼痛自止。

(2)中焦宜健,疗胃病毋忘调养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中焦之气健,则纳运正常,自无胃病之患。业师治疗胃炎,非常重视中焦宜健这一生理特点,在调理气机的同时,注重胃病宜养。业师云,“养”的方法有三:一是用药物以“养”,主要在于健脾益气、养阴益胃两方面。脾气宜升,喜燥恶湿,治以健脾益气,常用“四君”之辈,胃喜润恶燥,治在养阴益胃,常选用石斛、天冬、麦冬、火麻仁之属。二是情志调养,嘱其保持心情舒畅,避免劳逸过度。三是饮食调养,业师认为,饮食调养是治疗胃炎重要的一环,主张忌食辛辣厚味、生冷,禁酒、烟、浓茶、糖(糖,产酸,产气也)。证之临床,不可偏废。

(3)脾阴胃阳,治宜一清一运

脾属阴易生湿,胃属阳易生热。业师治疗慢性胃炎,重视脾胃的阴阳属性及病变特点,主张一清一运。一清,即清胃热。业师认为,胃属阳易生热,治疗胃病皆应佐以清热药,同时又告诫不能过用苦寒。他常选鱼腥草或蒲公英30g,或用小量黄连以清之。常云,鱼腥草、蒲公英味苦而不过寒,清胃而不伤中,既能清热健胃,又能化湿,是治疗胃病之佳品。一运,即运脾化湿。师曰,中焦受病,脾必失运,湿自内生,常出现脘胀、便溏、苔厚腻等症,故治应运脾化湿。他常选用草豆蔻、厚朴、茯苓、白术或苍术等味,诸药芳香醒脾化湿,使脾运健而湿邪去,诸症可解。

(4)胃主纳运,治需消导

胃主受纳,腐熟水谷。饮食物的初步消化在胃,一旦胃部有病,必影响胃的受纳和腐熟功能,使胃失纳运而出现胃脘胀满不舒、不思饮食,或嗳腐吞酸等症。故业师云:“治胃需消导。”并在辨证施治的基础上,常佐以神曲、麦芽、莱菔子等品以帮助消化,促进纳运功能的恢复。证之临床,佐以消食健胃,可促进饮食物的消化,有利于迅速改善症状。但师云,此类药物不宜单服、久服。

(5)胃病多夹瘀,治胃需活血

胃为多气多血之脏,一旦脾胃有病,不仅影响气血的生成,而且影响气血的运行,初则气机不畅,继则血行瘀滞。因此,业师提出了“胃病多夹瘀”的病理特点,倡导“治胃需活血”的治疗大法。在治疗胃病时常加入活血化瘀之品,如丹参、郁金、红花等味。他认为,丹参性味平和,养血活血,化瘀而不伤正,虚实皆可遣用;郁金理气活血,功兼二用,用之最为适宜;红花活血化瘀,血瘀显者,用之最佳。

2.治中焦如衡,法当中正

业师认为,慢性胃炎属虚实夹杂之证。所谓“虚”,即中焦的气虚、阴虚耳;所谓“实”,即夹“气滞、湿阻、热郁、血瘀”四方面。因此,业师根据临床表现,把慢性胃炎分为脾胃气虚气滞、兼夹湿滞血瘀和脾胃阴虚气滞、兼夹瘀热两大证型。在治疗上始终谨守脾胃生理、病理,综合考虑,力求中正。他推崇吴瑭“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说,常云:“治疗胃病必须时时顾护胃气,治以平和中正为宜。”因此,他主张疗寒不宜过温,慎用姜、桂、附之属;清胃不过用苦寒,推崇鱼腥草、蒲公英等品;理气慎用香燥,少用木香、香附、甘松、草果等味;活血禁用峻猛,丹参常为上品;养阴须防滋腻,不用生地、熟地;疼痛不宜纯止痛,如非暴痛剧痛,则远延胡、丁香、胡椒、荜茇、澄茄。以“益气(温阳)不过温,养阴不滋腻,行气不破气,清胃不伤中,活血不峻猛”为治疗原则。根据这原则,业师创制了戊Ⅰ号、戊Ⅱ号等胃药,证之临床,屡用皆效。

戊Ⅰ号由柴胡、白芍、枳实、党参、白术、茯苓、草豆蔻、丹参、黄连、蒲公英、神曲、甘草等味组成(已制成冲剂),有调理气机、健脾和胃、运脾化湿、活血化瘀之功。主治脾胃气虚气滞,兼夹湿滞血瘀。症见上腹胀痛,嗳气,纳差,神疲乏力,面色不华,便溏,舌质暗淡,舌苔白或厚腻,脉弦缓或沉细无力等。

如治徐某,男,37岁,干部。1991年11月2日初诊。胃脘反复胀痛5年,加重3月。经胃镜检查,诊为“慢性胃窦炎”,服中西药治疗,效果欠佳。诊见: 胃脘胀痛,食后更甚,嗳气,纳差,神疲乏力,形体消瘦,头晕,面色白,大便溏泄,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缓。予戊Ⅰ号方,水煎服,2日1剂。服药5剂,诸症明显减轻。续服戊Ⅰ号冲剂2月,诸症消除。至今未见复发。

戊Ⅱ号由柴胡、白芍、枳实、党参、石斛、天冬、百合、乌药、丹参、白术、蒲公英、山楂、甘草等药组成(已制成冲剂),有调理气机、养阴益胃、运脾清热、活血化瘀之功。主治脾胃阴虚气滞,兼夹瘀热。症见胃脘胀满疼痛,嗳气,纳差,神疲乏力,口舌干燥,或大便干燥,舌质红或暗红,舌苔少或无苔,或苔薄白少津,脉弦细或细数等。

如治黄某,女,33岁,教师。1991年10月23日初诊。胃脘反复胀痛3年,加重2月。经胃镜检查,诊为“萎缩性胃炎”,曾服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现胃脘胀满,食后更甚,上腹隐痛,嗳气,纳差,神疲乏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口干,大便秘结,舌质淡红有裂纹,无苔少津,脉沉弦细。予戊Ⅱ号方加火麻仁,水煎服,2日1剂。服药3剂,大便通调,诸症明显减轻。原方去火麻仁,续服12剂,诸症消除。继服戊Ⅱ号冲剂3月,以巩固疗效。随访无恙。

对于兼证的治疗,如胃酸过多者(常表现为吐酸),业师常加入左金丸,或牡蛎、火麻仁等以治之; 胃酸缺乏者(常表现为胃脘胀满,不吐酸),常加五味子、山楂等以养阴增酸;吐血、黑便者,常加大剂量的白及、大蓟等以止血。然业师认为,此均为治标之法,取效一时,非长久之计也。治本之法,重在辨证论治,探本求源,恢复脾胃的生理功能,方是上乘之策。

(景洪贵 整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