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厥阴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条

厥阴生死微甚之辨十五条

时间:2022-04-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厥阴经自受风邪之证。脉微反映邪气少,脉浮为病在经,病在经而邪气少,所以病将痊愈。这条也是阴寒下利而阳气已经来复的病证。阴寒之邪引起的下利,出现手足厥冷而无脉的症状,这是阳气即将衰竭的死证。这时应当等待一昼夜,经气循环一周,病人脉搏应当再次出现,手足应当逐渐温和。是故传经之邪至厥阴者,阴气不绝则不死;直中之邪入厥阴者,阳气不复则不生也。伤寒六七天左右,是阳气应当恢复而阴寒邪气应当解除的时候。

伤寒论原文】

厥阴中风,脉微浮为欲愈,不浮为未愈。

【伤寒贯珠集】

此厥阴经自受风邪之证。脉微为邪气少,浮为病在经,经病而邪少,故为欲愈。或始先脉不微浮,继乃转而为浮者,为自阴之阳之候,亦为欲愈,所谓阴病得阳脉者生是也。然必兼有发热微汗等候,仲景不言者,以脉该证也。若不浮,则邪著阴中,漫无出路,其愈正未可期,故曰不浮为未愈。

【白话解】

这是足厥阴经自受风邪的病证。脉微反映邪气少,脉浮为病在经,病在经而邪气少,所以病将痊愈。如果开始的时候不是微浮之脉,继而转变为浮脉,这是从阴出阳的征象,也属病将痊愈,也就是所谓的“阴病见阳脉者生”。然而同时必伴有发热、微微汗出等表现,仲景没有明说,是用脉象代表病证。如果脉不浮,则表明邪气内盛于里,长时间没有出于表的机会,痊愈的时间无法预期,所以说脉不浮为病未痊愈的表现。

【伤寒论原文】

伤寒下利,日十余行,脉反实者,死。

【伤寒贯珠集】

伤寒下利,至日十余行,邪既未尽,而正已大惫矣,其脉当微或弱,而反实者,是邪气有余,所谓病胜脏也,故死。

【白话解】

外感病下利,达到每天十余次的程度,邪气尚未尽除,而正气却已大虚,脉象本该见微或弱,反而呈现实脉,这是邪气有余,也就是所说的病邪之气战胜了脏腑之气,所以其预后不良。

【伤寒论原文】

下利,脉沉弦者,下重也。脉大者,为未止。脉微弱数者,为欲自止,虽发热,不死。

【伤寒贯珠集】

沉为里为下,弦为阴。下利,脉沉弦者,阴邪在里而盛于下,故下重也。脉大者,邪气盛,《经》曰:大则病进,故为未止。脉微弱,为邪气微,数为阳气复。阴寒下利,阳复而邪微,则为欲愈之候。虽复发热,亦是阳气内充所致,不得比于下利发热者死之例也。

【白话解】

脉沉反映病在里在下,脉弦为有阴邪。下利,脉见沉弦,提示阴寒在里而盛于下部,所以病人有下重之感。脉体阔大,反映邪气盛,《黄帝内经》曰:“大则病进。”所以病尚未痊愈。脉微弱,为邪气微弱,脉数提示阳气来复。阴寒下利,阳气来复而邪气衰微,则是疾病即将痊愈的表现。虽然又出现发热,也是阳气充盛于内的缘故,和下利发热的严重病证是不同的。

【伤寒论原文】

下利,有微热而渴,脉弱者,令自愈。

下利脉数,有微热,汗出,令自愈。设复紧,为未解。

【伤寒贯珠集】

此二条亦为阴邪下注者设。微热而渴,与脉数有微热汗出,并阳气内充之象。而脉弱又阴气衰退之征,故令自愈。夫脉弱者,脉紧去而转弱也。设复紧,则阴邪仍盛,其病岂能遽已耶!

【白话解】

这两条也是讨论阴寒下利的。微微发热而口渴,和脉数、微发热汗出,都是阳气逐渐充盛于内的表现。而脉弱又是阴寒邪气衰退的征象,所以病能自愈。脉弱,是指脉象由紧转为弱。如果脉又呈现紧象,则说明阴寒邪气仍然偏盛,疾病怎么可能就这样好了呢!

【伤寒论原文】

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

【伤寒贯珠集】

此亦阴邪下利而阳气已复之证。脉数而渴,与下利有微热而渴同意。然脉不弱而数,则阳之复者已过,阴寒虽解,热气旋增,将更伤阴而圊脓血也。

【白话解】

这条也是阴寒下利而阳气已经来复的病证。脉数而口渴,和下利、微发热而口渴意思相同。然而脉不弱而见数,是阳气来复太过的原因,阴寒邪气虽得以解除,然而热气随即增多,势必会伤及阴血而出现便脓血。

【伤寒论原文】

发热而厥七日,下利者,为难治。

【伤寒贯珠集】

发热而厥者,身发热而手足厥,病属阳而里适虚也。至七日,正渐复而邪欲退,则当厥先已而热后除。乃厥热如故,而反加下利,是正不复而里益虚矣。夫病非阴寒,则不可以辛甘温其里;而内虚不足,复不可以苦寒坚其下。此其所以为难治也。

【白话解】

发热同时伴随厥冷,是身体发热而手足厥冷,为病属阳而里气虚。到七天左右,正气渐渐来复而邪气将要退却,则当有厥冷先停止而后发热亦止。如果厥冷与发热同之前一样,且反而增加了下利的症状,这是正气没有恢复而里虚更甚了。本病非阴寒之证,不可以用辛甘之药温其里;里虚不足,又不能用苦寒之药坚阴以止其下利。这就是此证的难治之处。

【伤寒论原文】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躁不得卧者,死。

【伤寒贯珠集】

伤寒发热,下利厥逆者,邪气从外之内,而盛于内也。至躁不得卧,则阳气有立亡之象,故死。此传经之邪,阴气先竭,而阳气后绝者也。

【白话解】

外感病发热,下利伴有厥逆的,是由于邪气从表入里而盛于里。如果出现躁扰不能安卧的症状,这是阳气顷刻将亡的征象,因而预后不良。此为传经之邪致阴液先衰竭,而后阳气衰竭的缘故。

【伤寒论原文】

伤寒发热,下利至甚,厥不止者,死。

【伤寒贯珠集】

发热,下利厥逆,证与上同。而下利至甚,则阴欲亡;厥逆不止,则阳亦伤。虽不躁犹死也。此亦传经之邪,阴先竭而阳后绝者也。

【白话解】

发热,下利厥逆,病证和上面的情况相同。然而下利十分严重,则阴液将很快亡失;手足厥逆不止,阳气也被耗伤。虽然没有手足躁扰的症状,也将预后不良。这也是传经之邪致阴气先衰竭而阳气后衰亡的缘故。

【伤寒论原文】

伤寒六七日,不利,便发热而利,其人汗出不止者,死,有阴无阳故也。

【伤寒贯珠集】

寒伤于阴,至六七日发热者,阳复而阴解。虽下利犹当自止,所谓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也。乃伤寒六七日,本不下利,而忽热与利俱见,此非阳复而热也,阴内盛而阳外亡也。若其人汗出不止,则不特不能内守,亦并无为外护矣。是谓有阴无阳,其死必矣。

【白话解】

寒邪伤于里,到六七天的时候出现发热,这表明阳气来复而阴寒之邪得以解除。虽然还有下利,也会自行停止,这就是《伤寒论》所述的“伤寒先厥后发热,而利者必自止”。如果伤寒病六七日,本来没有下利,却忽然发热与下利并见,这不是阳气来复之发热,而是阴寒邪气盛于内,阳气亡失于外的征象。如果病人汗出不止,那么阳气不仅不能内守,也不能外护肌表。这就是有阴津而无阳气的情况,预后一定不好。

【伤寒论原文】

下利,手足厥冷,无脉者,灸之不温,若脉不还,反微喘者,死。

【伤寒贯珠集】

阴寒下利,而至厥冷无脉,阳气将竭而死矣。灸之所以通既绝之阳,乃厥不回,脉不还而反微喘,残阳上奔,大气下脱,故死。

【白话解】

阴寒之邪引起的下利,出现手足厥冷而无脉的症状,这是阳气即将衰竭的死证。使用灸法是为了温通衰竭的阳气,如果厥冷持续不停止,脉搏不出现,反而见微喘的,这是残留的阳气浮越于上,正气脱于下的情况,所以预后极差。

【伤寒论原文】

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晬时脉还,手足温者,生,脉不还者,死。

【伤寒贯珠集】

晬时,周时也。下利后脉绝,手足厥冷者,阴先竭而阳后绝也。是当俟其晬时,经气一周,其脉当还,其手足当温。若脉不还,其手足亦必不温而死矣。

【白话解】

晬时,就是周时(一昼夜)。下利后脉搏摸不到,手足厥冷,这是阴津先枯竭而阳气后衰亡。这时应当等待一昼夜,经气循环一周,病人脉搏应当再次出现,手足应当逐渐温和。如果脉搏仍然没有出现,手足也一定不会温和,病人必死无疑。

【伤寒论原文】

伤寒六七日,脉微,手足厥冷,烦躁,灸厥阴,厥不还者死。

【伤寒贯珠集】

伤寒六七日,阳气当复,阴邪当解之时。乃脉不浮而微,手足不烦而厥冷,是阴气反进,而阳气反退也。烦躁者,阳与阴争,而阳不能胜之也。灸厥阴,所以散阴邪而复阳气,阳复则厥自还。设不还,则阳有绝而死耳。是故传经之邪至厥阴者,阴气不绝则不死;直中之邪入厥阴者,阳气不复则不生也。

【白话解】

伤寒六七天左右,是阳气应当恢复而阴寒邪气应当解除的时候。如果脉不浮而反微,手足不烦热反而厥冷,这是阴寒邪气增强,阳气反而衰退的缘故。病人烦躁,是阳气与阴寒相争,而阳气不能战胜阴寒的表现。灸厥阴经的穴位,是为了消散阴寒邪气而使阳气恢复,阳气恢复则厥逆自然停止。如果厥逆仍然不停止,那么就会因为阳气衰竭而为必死之证。所以说传经之邪到厥阴,如果阴津不枯竭,预后就尚可;直中的邪气到厥阴,如果阳气不恢复,预后就不良。

【伤寒论原文】

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伤寒贯珠集】

脉数为热,脉迟为寒,诊家之大要也;热者清之,寒者温之,医家之大法也。乃伤寒脉迟,至六七日而不变,其为寒无疑矣。而反与黄芩汤,复除其热,是以寒益寒也,于是阳气消亡,阴寒独胜,法当腹中冷而不能食。今反能食者,非胃气盛也,胃中之阳,发露无余,譬之贫儿夸富,罄诸所有而暴之于外,虽炫耀目前,然其尽可立而待也。故直断之曰:此名除中,必死。

【白话解】

脉数提示热邪为患,脉迟提示寒邪为患,这是诊察疾病的要点;热证应该使用清法,寒证应该使用温法,这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方法。如果外感病见脉迟,持续六七天而没有变化,这毫无疑问是寒邪为患。反而给病人服黄芩汤以清热,这是用寒药更增其寒,于是阳气消散亡失,阴寒之邪更为旺盛,应当腹中寒冷而不能进食。现在病人反而能食,这不是胃气旺盛,而是胃中阳气完全地发散外露,就好像穷人炫富,倾尽其所有而展露于外,虽然炫耀一时,但是终究不会长久。所以可以直接肯定地说这是除中证,必死无疑。

【伤寒论原文】

厥阴病欲解时,从寅至卯上。

【伤寒贯珠集】

厥阴属风木之脏,寅卯为木王之时,脏气胜而邪气解,亦如三阳及太少二阴之例也。

【白话解】

厥阴肝为风木之脏,寅卯时是木旺之时,脏气强盛而邪气得以解除,这一点也和三阳经病及太阴、少阴病一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