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脱生死情结

解脱生死情结

时间:2022-01-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面对短暂易逝,变幻无常的人生,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众多人内心痛苦的最根本原因。人之所以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是由于其不确定性。古人们所创立的死亡文化习俗,可谓博大精深,颇具民俗特色。此种死亡文化的精神内核便是劝人行善积德,对作恶起到警世震慑作用。这些人苟活在世,他们的心却早已死去,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死亡是任何有机生命的必然归宿。

人们很少讨论死亡的话题,或者是我们忌讳谈论,但死亡是永远绕不过的一关。在浑浩苍茫的宇宙间,个体生命实在渺小如沧海一粟,又转眼弹指之倾即告灰飞烟灭。面对短暂易逝,变幻无常的人生,对死亡的恐惧成为众多人内心痛苦的最根本原因。对死亡恐惧是人类普遍存在的永恒的、根本的焦虑,永远盘踞在人们的精神活动中,成为人们生活中“深藏的蛀虫”。无论他承认与否,都必然对此怀有直觉。每个人都不难察觉自己意识深处盘踞的对死亡的本能性恐惧。人之所以产生对死亡的恐惧,是由于其不确定性。你无法预测自己的生命何时终结、怎样终结。而对死亡的思考则可以帮助人们逐渐克服这种恐惧。

古今中外,从平民布衣、野老村夫到叱咤风云的英雄、不可一世的皇帝,从多愁善感的文人墨客到豪气凌云的志士、盖世无双的奇才,当面对人生短暂、谁也不免一死的现实时,无不感叹嘘唏,形之于色,发之于声。感叹人生苦短、百年如梦,是古今中外的诗文中最常见的永恒主题。“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生死寻常事,何必泪沾巾”等诗句,曾引起无数人心灵的共鸣。就连曹操那样的乱世英雄,也留下了感叹死亡悲剧的不朽诗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古代的人们,虽然对死亡充满了敬畏恐惧,但对死亡琢磨得还是很透很细的,还弄出相当繁琐的程序仪式来。当人将亡时,先喝过孟婆汤,再登望乡台,到了断魂桥上,就要真正离开人世了,至于是飞升金碧辉煌的天国享福,还是下油锅斧劈的地狱受罪,就看你在阳世行善或作恶了。古人们所创立的死亡文化习俗,可谓博大精深,颇具民俗特色。阴间地狱竟有十八层之多,由阎王、判官、小鬼管理;阎王殿、销魂簿、锁魂索以及惩治鬼魂们用的刀枪剑斧、油锅火炉等刑具,可谓门类齐全。那阴间形态与管理体制很像阳间的监狱。至于人死后去第几层地狱,受何种惩罚痛苦折磨,就看你在阳世的恶行多寡而定。你若亲身游历四川酆都模拟的阴间地府鬼城,其产生的震慑恐惧效果,令人叹为观止。此种死亡文化的精神内核便是劝人行善积德,对作恶起到警世震慑作用。

对于天国,古人们想象得极为美好而浪漫,那是充满快乐幸福的世界,金碧辉煌、琼浆玉液、祥云缭绕、歌舞升平,是个完全没有痛苦、没有矛盾的极乐世界,也许是对修行和行善之人的鼓励奖赏吧。在天堂的艺术大厅的辉煌绚丽的壁画里,画满了可供人间善人们充饥解渴的大饼与结满果子的梅树,这些高悬在天堂里的大饼、酸梅,让地上人间的凡人们翘首仰望。有了这些足以为之充饥的画饼、止渴的酸梅,便可时常美美地来一番精神会餐了。死后能享用天堂里的美味佳肴,大概也是一种精神慰藉与美好的向往。

人为万物之灵,世间最为珍贵的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只有一次,生命有时是顽强的,有时又脆弱得不堪一击,人们更应百倍珍爱人生、珍爱健康、珍爱生命。任何对人生命的摧残、杀戮,都是由人性向兽性的倒退!一个人的死亡已是一场悲剧,一群人的死亡、几千几万人的死亡,更是人间惨剧!中外历史上,人类间大规模的互相争斗、自相残杀,多得举不胜数,血流成河,尸横遍野、惨不忍睹。这些人类历史上的自相残杀造成的非正常死亡,都是对人性的践踏!

认识到人生的短暂和脆弱,很容易使人悲观厌世,如及时行乐,醉生梦死。但是表面上的乐,遮掩不了骨子里的苦,遮掩不了思想上的空虚,遮掩不了对死亡的恐惧。这些人苟活在世,他们的心却早已死去,成为一具没有灵魂的躯壳。对待人生中消极的因素,我们应努力消除它对我们的不良影响。对待生命,我们应生如春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活着的时候就要珍惜每一天,大限来时,则泰然处之。生,不为之牵累;死,不为之羁绊。只要我们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仰不亏天,俯不愧地,内不愧良心,我们活着时曾发出过光和热,对家庭社会对人类作出过贡献,那么我们已经实现了人生价值,就可以无怨无悔,以平静的心态面对死亡。

当一个人走完人生漫长旅程,行将就木,即将离开人世时,为之奋斗终生得来的名利地位、万贯家财这些身外之物,却一样也带不走时,方悟出几分人生真谛:来时赤条条的来,去时赤条条的去,权利名位在死亡面前,显得那样苍白乏力、黯然失色。人生来世一遭,惟一能带走的就是滚烫炙热的感情,还有那刻骨铭心的深深遗憾!

古代帝王们,向来都把死亡看得无比庄严神圣且隆重。皇帝一旦登基即位,便开始为自己的后事做准备,修建自己百年后享用的奢华陵寝,刻碑铭文,梦想流芳百世、永垂不朽,让后人纪念他的丰功伟绩与浩荡皇恩。但历史却时常与这些皇帝们开玩笑,你越想流芳百世、永垂不朽,越被人们遗忘唾弃,有的甚至反而遗臭万年!在这些利令智昏的皇帝中间,面对死亡,最冷静最理智最清醒的当数武则天了。她在自己墓前竖起一块硕大的无字碑,百年后的是非功德听任后人评说,无字胜过有字百倍。在历史的纪念碑上,却常常铭刻一些当初并不想永垂不朽、流芳百世的古人,反而为后人所纪念。像张衡、李时珍、李白、杜甫、司马迁——他们的成就、诗篇就是最好的墓志铭,就是流芳百世的最佳碑文!

从生物学角度来看,死亡是任何有机生命的必然归宿。有生必有死,任何生物从它诞生那一天起,便开始一天天、一步步走向死亡。有多少次诞生,便有多少次死亡,这也许是自然界里一条铁定的规律吧。正如我们需要睡眠一样,我们需要死亡。正是死亡的黑暗背景衬托了生命的光彩。试想,如果生命是无限的,我们还会觉得可贵吗?如果生命像空气、沙粒一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她岂不是像空气、沙粒一样无甚价值可言了吗?如果明天是无限的,那我们今天为什么要辛劳呢?一切都等明天再说吧。假如这样等下去,我们能做成什么事呢?

慧能法师圆寂前已预知不久于人世了,便将弟子招来说:“你们坐好,现在听我临终遗言。我走之后,希望你们不要像凡夫俗子那样被感情牵着鼻子走,伤心得哭哭啼啼,这就违背了我们学佛了脱生死的初衷。另外,不要穿丧服,但求一切从简,就像平时什么事也没发生一样,否则,你们就没有学到真正的佛法,就算不上是我的弟子。我断气之后,你们要像平时我活着一样,只当什么事也没发生,仍旧端坐在你们的位置上,进入到无生无死,无来无去,无是无非,一切顺其自然的寂静境地。要是这样,就合乎于佛法大道了。”遵照大师的嘱咐,弟子们在大师去世后依然各就各位,没有悲哀,没有哭啼,不是致哀,也不是做作,就像平时什么事也没发生那样。就在他们的自然无意中,铸造了旷世罕见的人间奇迹,铸造了人类死亡史上面目全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别开境界,让社会敬仰,让人们赞美,让后世倾慕。

生命之可贵,在于不断去创造美好的新生活,实现崇高的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生之目标就是丰富的满溢的生命”,这是巴金的人生格言。“人生的目的,是为无限修筑一条有限的堤坝”“使生如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不但是泰戈尔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也是我们每个人所崇尚的人生理念。生命是一个过程,是一种体验,生命重在质量而不在长度。生命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在一步步地滑向死亡的深渊,再有威势的手也不能阻止这一切。因此我们只能选择创造,创造使我们有限的生命得到无限的延伸。太阳创造了光明,太阳被万物景仰;母亲创造了婴儿,母亲受世人崇敬;罗丹仙势了,他的思想在《思想者》中永恒;贝多芬作古了,他的精神因《命运》而不朽。相信你是世上的惟一,没有人能重复你的思想、你的情感、你的足迹,把这份独特奉献给世界,你就走进了世界最美的风景。不少人一生乐于创造和奉献,为社会和后代留下了宝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像那些“砍头只当风吹帽”的先烈们,像那些“留取丹青照汗青”的英雄们,像那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民公仆,他们虽死犹生,精神永存,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我们热爱生活,所以我们才珍视生命。我们热爱生命,所以我们更达观、超然、恬淡。而当我们回望人生之路时,尽管会有挫折、痛苦和不幸相伴,但只要我们真诚、真实、真心、真意去善待了属于我们的每一天,那么人生将是无怨无悔了。一滴水想要永不消失,惟一的途径是溶于大海;一个人希望永生,只有将自己的人生价值融于为社会、为大众的事业中去。

我们勤奋做事,努力追求成功,尽情享受生活,不留遗憾。我们一生善良,没有心灵的阴影,没有恐惧。这样,当上帝召唤我们时,我们会像一个按着圣经做事的圣徒那样,平静地和亲人道别,从容地走向另一个世界,获得幸福的长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