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骨折处出血先固定然后止血包扎

骨折处出血先固定然后止血包扎

时间:2022-04-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易发生窒息 口腔颌面部位于呼吸道上端,损伤时可因组织移位、肿胀及舌后坠、血凝块和分泌物的堵塞而影响呼吸或发生窒息。7.易发生感染 口腔颌面部窦腔多,有口腔、鼻腔、鼻窦及眼眶等。在清创处理时应尽早关闭与这些窦腔相通的创口,以减少感染的机会。口腔额面部较严重的出血如局部不能妥善止血时,可考虑结扎颈外动脉。休克分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

本节热门考点

1.窒息的原因分吸入性和阻塞性,各自的临床表现,抢救方法。

2.止血常用的方法:钳夹结扎(最常用、最有效)、药物、压迫(指压、包扎、填塞)。

3.发生脑脊液漏说明合并颅脑损伤,运送伤员要整体平移。

4.舌损伤要尽量保持舌长度,伤口前后纵行方向进行缝合。粗线缝合,边距要大,多带舌体组织。

5.牙槽突骨折典型表现为连动。

6.下颌骨骨折的好发部位、移位方向,临床表现。

7.上颌骨骨折的骨折线:Le Fort I、Le FortⅡ、Le FortⅢ。

8.颌骨骨质治疗原则:及早,正确恢复患者原有的咬合关系、功能与外形兼顾、积极处理软组织损伤、骨折线上的牙尽量保留,无保留价值拔除、局部与全身同治。

9.颌骨骨折复位和固定方法、时间。

10.颧弓颧骨骨折分类、典型临床表现。

一、概论

口腔颌面部创伤的特点

1.口腔颌面部血循环丰富在损伤时的利与弊 由于血循环丰富,伤后出血较多,容易形成血肿;组织水肿反应快而重,如口底、舌根或下颌下等部位损伤,可因水肿、血肿压迫而影响呼吸道通畅,甚至引起窒息。另一方面,由于血供丰富,组织抗感染与再生修复能力较强,创口易于愈合。因此,清创术中应尽量保留组织,减少缺损,争取初期缝合。

2.牙在损伤时的利与弊 颌面部损伤时常伴有牙损伤。尤其在火器伤时,被击碎的牙碎片还可向邻近组织内飞溅,造成“二次弹片伤”并可将牙附着的结石和细菌等带入深部组织,引起创口感染。颌骨骨折线上的龋坏牙有时可导致骨断端感染,影响骨折愈合。另一方面,牙列的移位或咬合关系错乱是诊断颌骨骨折的最重要体征之一,而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又是治疗颌骨骨折的重要指标。在治疗牙及牙槽骨或颌骨骨折时,常需利用牙或牙列做结扎固定的基牙,是颌间牵引固定的重要基础。

3.易并发颅脑损伤 颌面部上接颅脑,遭受撞击力后容易传导到颅脑,因此,上颌骨或面中1/3部位损伤容易并发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伤、颅内血肿和颅底骨折等。其主要临床特征是伤后有昏迷史。颅底骨折时可伴有脑脊液从鼻孔或外耳道流出。

4.有时伴有颈部伤 颌面部下连颈部,为大血管和颈椎所在。下颌骨损伤容易并发颈部伤,要注意有无颈部血肿、颈椎损伤或高位截瘫。颈部钝器伤及颈部大血管时,有时可能在晚期形成颈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和动、静脉瘘。

5.易发生窒息 口腔颌面部位于呼吸道上端,损伤时可因组织移位、肿胀及舌后坠、血凝块和分泌物的堵塞而影响呼吸或发生窒息。救治伤员时应首先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防止窒息。

6.影响进食和口腔卫生 口腔是消化道入口,损伤后或由于治疗需要做颌间牵引时可能会影响张口、咀嚼、言语或吞咽功能,妨碍正常进食。需要选用适当的食品和喂食方法,以维持患者的营养,进食后应注意清洗口腔,注意口腔卫生,预防创口感染。

7.易发生感染 口腔颌面部窦腔多,有口腔、鼻腔、鼻窦及眼眶等。这些窦腔内存在着大量细菌,如与创口相通,则易发生感染。在清创处理时应尽早关闭与这些窦腔相通的创口,以减少感染的机会。

8.可伴有其他解剖结构的损伤 口腔颌面部有唾液腺、面神经及三叉神经分布,如腮腺受损,可并发涎瘘;如损伤面神经,可发生面瘫;而三叉神经损伤时则可在相应分布区域出现麻木感。

9.面部畸形 颌面部受损伤后,常有不同程度的面部畸形,从而加重病人思想上和心理上的负担,治疗时应尽早恢复其外形和功能,减少畸形的发生。

二、急救

(一)窒息

1.原因

(1)阻塞性窒息

①异物阻塞咽喉部:损伤后如口内有血凝块、呕吐物、碎骨片、游离组织块及其他异物等,均可堵塞咽喉部或上呼吸道造成窒息,尤其是昏迷病人更易发生。

②组织移位:上颌骨横断骨折时,骨块向后下方移位,可堵塞咽腔,压迫舌根而引起窒息。下颌骨颊部粉碎性骨折或双发骨折时,由于口底降颌肌群的牵拉,可使下颌骨前部向后下移位,引起舌后坠而阻塞呼吸道。

③肿胀与血肿:口底、舌根、咽侧及颈部损伤后,可发生血肿或组织水肿,进而压迫呼吸道引起窒息。

(2)吸入性窒息:主要见于昏迷病人,直接将血液、唾液、呕吐物或其他异物吸入气管、支气管或肺泡内而引起窒息。

2.临床表现 窒息的前驱症状为病人的烦躁不安、出汗、口唇发绀、鼻翼扇动和呼吸困难。严重时在呼吸时出现“ 三凹”(锁骨上窝、胸骨上窝及肋间隙明显凹陷)体征。如抢救不及时,随之发生脉搏减弱、加快、血压下降及瞳孔散大等危象以至死亡

3.急救处理

(1)阻塞性窒息急救

①及早清除口、鼻腔及咽喉部异物:迅速用手指或器械掏出或用吸引器吸出堵塞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②将后坠的舌牵出:可在舌尖后约2cm处用大圆针和7号线穿过舌的全厚组织,将舌拉出口外,并使病人的头部垫高,偏向一侧或采取俯卧位,便于唾液或呕吐物的引流,彻底清除堵塞物,解除窒息。

③悬吊下坠的上颌骨骨块:当上颌骨折块下坠大,出血多,可能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导致误吸时,在现场可临时采用筷子、压舌板等物品横放于上颌双侧前磨牙位置,将上颌骨骨折块向上悬吊,并将两端固定于头部绷带上。有条件时,也可用手法将上颌骨骨折块向上托住,迅速用便携式电钻在梨状孔和颧牙槽嵴处骨折线的两侧钻孔,拧入钛颌间结扎钉,用金属丝做颌间结扎,使上颌骨骨折复位并起到止血作用。

④插入通气导管保持呼吸道通畅:对于咽部和舌根肿胀压迫呼吸道的伤员,可经口插入通气导管,以解除窒息。如情况紧急,又无适当导管时,可用1~2根粗针头做环甲膜穿刺,随后改行气管切开术。如呼吸已停止,可紧急做环甲膜切开术进行复苏,随后改行常规气管切开术。

(2)吸入性窒息急救:应立即行快速气管切开术,通过气管导管,充分吸出进入下呼吸道的血液、分泌物和其他异物,解除窒息。这类病人术后要特别注意防治肺部并发症。

(二)出血

1.压迫止血

(1)指压止血法:是用手指压迫出血部位知名供应动脉的近心端,适用于出血较多的紧急情况,作为暂时性止血,然后再改用其他确定性方法做进一步止血。如在咬肌止端前缘的下颌骨面上压迫面动脉;在耳屏前压迫颞浅动脉等。压迫颈总动脉时,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5min,也禁止双侧同时压迫,否则会导致脑缺血。

(2)包扎止血法:可用于毛细血管、小静脉及小动脉出血。方法是先清理创面,将软组织复位,然后在损伤部位覆盖或填塞明胶海绵,覆盖多层纱布敷料,再用绷带行加压包扎。注意包扎的压力要合适,不要造成颏部皮肤过度受压缺血,也不要加重骨折块移位和影响呼吸道通畅。

(3)填塞止血法:开放性或洞穿性伤口。

2.结扎止血 是常用而可靠的止血方法。如条件许可,对于创口内活跃出血的血管断端都应以血管钳夹住做结扎或缝扎止血。在战时或大批伤员等待的紧急情况下,可先以止血钳夹住血管断端,连同止血钳一起妥善包扎并后送伤员。口腔额面部较严重的出血如局部不能妥善止血时,可考虑结扎颈外动脉。

3.药物止血 适用于创面渗血、小静脉和小动脉出血。常用的止血药物有各种中药止血粉、止血纱布、止血海绵等。使用时可将药物直接置于出血处,然后外加干纱布加压包扎。全身可辅助使用安络血、酚磺乙胺(止血敏)等药物。

(三)休克

休克分创伤性休克和失血性休克。抗休克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组织灌流量。创伤性休克的处理原则为安静、镇痛、止血和补液,可用药物协助恢复和维持血压。对失血性休克则以补充有效血容量、彻底消除出血原因,制止血容量继续丢失为根本措施。对休克早期或处于代偿期伤员,应迅速建立输液通道,快速补充血容量,可输入晶体液和胶体液,成年人首剂量一般为2000ml(小儿20ml/kg),在此初步处理的基础上,观察血压和全身状况变化,再做进一步处理。如能在30min内纠正低血压,使血压达到80mmHg以上,患者常有较好预后。中度休克者则以输全血为主,适当补充其他液体,第1个小时可输血1000ml,然后根据伤员的临床表现、对失血量的估计和血细胞比容等,调整补充其他液体。对于收缩压低于70mmHg的重度休克患者,在10~30min内快速输入全血1500时,以后根据需要调整输血、补液的量和速度。

(四)颅脑损伤

1.颅脑损伤包括脑震荡、脑挫伤、硬脑膜外血肿、颅骨骨折和脑脊液漏等。如鼻孔或外耳道有脑脊液漏出,禁止外耳道或鼻腔填塞和冲洗,以免颅内感染。

2.对烦躁不安患者给以镇静药,但禁止使用吗啡,以免抑制呼吸,影响对瞳孔变化观察及引起呕吐。

3.脑水肿、颅内压升高伤员常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

4.昏迷后一度清醒,随后又昏迷,伤侧瞳孔散大,对光反应消失,呼吸脉搏变慢是硬脑膜外血肿表现,应会诊及时开颅减压。

(五)感染防治

1.有条件时要尽早清创缝合,无条件时也应包扎伤口,防止外界细菌污染

2.开放性伤口皮下注射破伤风抗毒素

3.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

(六)包扎运送

1.包扎作用 压迫止血;暂时固定骨折,减少活动,防止进一步移位;保护并缩小伤口,减少污染或唾液外流。

2.常用包扎方法 四尾带包扎法、十字绷带包扎法。注意不要压迫颈部以免影响呼吸。

3.运送 昏迷患者俯卧位,额部垫高,利于唾液外流和防止舌后坠;一般伤员侧卧位或头偏一侧。疑有颈椎损伤者,多人协调整体平直整体移动抬到担架上,颈下放置小枕,头两侧固定。

三、软组织创伤

(一)创伤类型

擦伤、挫伤、刺割伤、撕裂或撕脱伤、咬伤。

(二)临床表现

1.擦伤 皮肤表层破损,创面附泥沙或其他异物,点状或少量出血,痛感明显。

2.挫伤 皮下深部组织内渗血形成瘀斑,血肿。局部皮肤变色、肿胀和疼痛。

3.刺割伤 皮肤和软组织有裂口,多为盲管伤,创缘整齐,可能伤及血管、神经及腮腺。

4.撕裂或撕脱伤 伤情重,出血多,疼痛剧烈,易发生休克,边缘不整齐,皮下及肌组织均有挫伤,常有骨面暴露。

5.咬伤 面颊及唇组织撕裂、撕脱或缺损,常有骨面裸露,功能毁损严重,污染较重。

(三)处理原则

1.擦伤 清洗创面,去除附着异物,防止感染。

2.挫伤 止血、止痛、预防感染、促进血肿吸收和恢复功能。

3.刺割伤 早期行外科清创术。

4.撕裂或撕脱伤 及时清创,将组织复位缝合,血管吻合组织再植,或皮瓣移植。

5.咬伤 轻创后复位、缝合,组织缺损则邻近皮瓣及时修复。

(四)各部位软组织创伤清创术特点

1.舌损伤

(1)舌组织有缺损时,缝合创口应尽量保持舌的长度,将创口按前后纵行方向进行缝合。不要将舌尖向后折转缝合,防止因舌体缩短而影响舌的发声功能。

(2)如舌的侧面与邻近牙龈或舌腹与口底黏膜都有创面时,应分别缝合各自的创口。如不能封闭所有创面时,应先缝合舌的创口,以免日后发生粘连而影响舌的活动。

(3)舌组织较脆,活动度大,损伤后肿胀明显,缝合处易于撕裂,故应采用较粗的丝线(4号以上缝线)进行缝合,进针距创缘要大(>5mm),深度要深,最好加用褥式缝合,力争多带组织,打三叠结并松紧适度,以防止因肿胀而使创口裂开或缝线松脱。

2.颊部贯通伤 无组织缺损,将黏膜、肌和皮肤分层缝合;黏膜缺损较少而皮肤缺损较大者严密缝合口腔伤口,隔绝与口腔相通,颊部皮肤缺损立即行皮瓣转移或游离植皮修复;洞穿型直接将创缘黏膜与皮肤相对缝合,消灭创面。遗留的洞穿缺损待后期进行修复。但伤情条件允许时,也可在清创后用带蒂皮瓣、吻合血管的游离皮瓣及植皮术早期修复洞穿缺损。

3.腭损伤 硬腭软组织撕裂黏骨膜缝合;软腭贯通伤分别缝合鼻腔侧、肌和口腔黏膜;硬腭缺损或与鼻腔、上颌窦相通,可转移黏骨膜瓣封闭瘘口和缺损。腭部创面过大,不能立即修复者,可做暂时腭护板,使口、鼻腔隔离,择时手术修复。

4.唇、舌、耳、鼻及眼睑断裂伤 对唇、舌、耳、鼻及眼睑断裂伤,如离体组织尚完整,伤后时间不超过6h,应尽量设法缝回原处,以减轻因组织丢弃给日后修复带来的困难。缝合前,离体组织应充分冲洗,并浸泡于抗生素溶液中备用。伤区创面彻底清创,并修剪成新鲜创面,用细针、细线将离断组织做细致的缝合。术后妥善固定,注意保温,全身应用抗生素,有条件者可加用高压氧和高氧液治疗,以增加成活的概率。如修复失败,可在瘢痕软化以后采用其他外科技术修复。

5.腮腺、腮腺导管损伤 单纯腺体损伤,清创后缝扎,分层缝合伤口,伤区加压包扎10d左右。腮腺导管断裂立即端端吻合,若未及时发现将形成涎瘘。

6.面神经损伤 早期处理效果较佳,后期可发展成永久性面瘫。

四、硬组织创伤

(一)牙槽突骨折

牙槽突骨折常是外力(如碰撞)直接作用于牙槽突所致。多见于上颌前部。可单独发生,也可与颌面部其他损伤同时发生。可以是线形骨折,也可以是粉碎性骨折。

临床上牙槽突骨折常伴有唇和牙龈组织的撕裂、肿胀、牙松动、牙折或牙脱落。当摇动损伤区的牙时,可见邻近数牙及骨折片随之移动。骨折片可移位而引起咬合错乱。

治疗应在局部麻醉下将牙槽突及牙复位到正常解剖位置,然后利用骨折邻近的正常牙列,采用牙弓夹板、金属丝结扎和正畸托槽方丝弓等方法固定骨折。注意牙弓夹板和正畸托槽的放置均应跨过骨折线至少3个牙位,才能固定可靠。

牙槽突骨折常伴有牙脱位及牙髓坏死,应由牙髓病专科医师共同处理。

(二)颌骨骨折

1.下颌骨骨折

(1)骨折段移位

下颌骨骨折好发部位: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及髁突颈部。

①正中联合部骨折:单发骨折常无明显移位;两侧双发骨折,正中骨折段向后下方退缩;粉碎性两侧向中线移位,牙弓变窄,舌后坠,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②颏孔区骨折:一侧骨折,前骨折段向下移位偏外侧,后骨折段向上前移位偏内侧;双侧骨折,两侧后骨折段向上前移位,前骨折段向下后移位,舌后坠,呼吸困难甚至窒息。

③下颌角骨折:骨折段正位于下颌角,不发生移位;骨折线位于肌群附着线之前,前骨折段向下内移位,后骨折段向上前移位。

④髁突骨折:髁突骨折发生在翼外肌附着上方,仅在关节面骨折不受翼外肌影响不移位;发生于翼外肌附着以下受翼外肌牵拉向前、内移位,若脱出关节窝移位方向和程度与外力撞击方向及大小有关。

单侧骨折,不能做侧运动,后牙早接触,前牙及对侧牙出现开;双侧骨折,下颌不能前伸,下颌支向后上移位,后牙早接触,前牙开更明显。

(2)咬合错乱:早接触、开、反

(3)骨折段异常动度:正常情况下下颌骨运动时是整体运动,只有在发生骨折时才会出现异常活动。

(4)下唇麻木:下牙槽神经损伤。

(5)张口受限:由于疼痛和升颌肌群痉挛,多数下颌骨骨折患者存在张口受限症状。

2.上颌骨骨折

(1)骨折线

Le FortⅠ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低位骨折或水平骨折,骨折线:梨状孔水平→牙槽突上方→向两侧水平延伸到上颌翼突缝。

Le FortⅡ型骨折:又称上颌骨中位骨折或锥形骨折,鼻额缝横过鼻梁→眶内侧壁→眶底→颧上颌缝→上颌骨侧壁至翼突,出现脑脊液鼻漏。

Le FortⅢ型骨折:高位骨折,鼻额缝横过鼻梁→眶部→颧额缝→翼突(颅面分离),常导致面中部拉长和凹陷。多伴颅脑损伤或颅骨骨折,出现耳、鼻出血和脑脊液漏。

(2)骨折段移位:上颌骨未附着强大的咀嚼肌,受肌牵拉移位的影响较小,故骨折块多随撞击力的方向而发生移位,或因其重力而下垂,一般常出现向后下方向移位。。

(3)咬合关系错乱:上颌骨骨折段的移位必然引起咬合关系错乱。如一侧骨折段向下移位,该侧就会出现咬合早接触。上颌骨与翼突同时骨折时,由于翼内肌向下牵拉,常使后牙早接触,前牙呈开状。

(4)眶及眶周变化:上颌骨骨折时眶内及眶周常伴有组织内出血、水肿,形成特有的“眼镜症状”表现为眶周痕斑,上、下睑及球结膜下出血,或有眼球移位而出现复视。

(5)颅脑损伤。

3.颌骨骨折治疗原则

(1)治疗时机:颌骨骨折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但如合并颅脑、重要脏器或肢体严重损伤,全身情况不佳时,应首先抢救患者的生命,待全身情况稳定或好转后,再行颌骨骨折的处理。但应注意,在救治其他部位伤的同时,不能忽视与颌面外科的衔接,以免延误治疗。即使由于各种原因延误了早期治疗,也应争取时间做延期处理,防止骨折错位愈合,使后期处理复杂化。

(2)骨折治疗原则:正确的骨折复位和可靠稳定的固定,以恢复患者原有的咬合为治愈标准。

(3)功能和外形兼顾。

(4)合并软组织伤一并处理。

(5)骨折线上牙的处理:颌骨骨折治疗时常利用牙齿做骨折段的固定,应尽量保存,即使在骨折线上的牙也可考虑保留。但如骨折线上的牙已松动、折断、龋坏、牙根裸露过多或有炎症者,应予以拔除,以防止骨折感染或并发骨髓炎。

(6)局部治疗与全身治疗相结合。

4.颌骨复位方法

(1)手法复位:主要用于新鲜骨折并且移位不大的线形骨折,方法是在局部麻醉下,用手法推动骨折段到正确的位置,如牙槽突骨折、颏部线形骨折的复位。复位后应辅助颌间固定,属于非手术治疗。

(2)牵引复位

①颌间牵引:单纯下颌骨固定6~8周,上颌骨固定4~6周。上下颌同时骨折,用颌间固定恢复咬合关系后,需将上颌骨做坚强内固定或加用颅颌固定。

②颅颌牵引:主要用于上颌骨骨折,被坚强内固定代替。

(3)手术切开复位:主要用于有开放性创口的骨折、闭合性颌骨复杂骨折或已有错位愈合的陈旧性骨折。

①冠状切口入路:用于面中部骨骨折的显露。

②睑缘下切口:眶下缘、眶底和颧骨骨折的显露,常用做辅助切口。

③耳屏前切口:颧骨、颧弓和髁突颈部骨折显露。

④下颌下切口:下颌角、髁突基部和下颌支骨折显露。

⑤局部小切口:眶下缘和颧弓骨折可采用。

⑥口内前庭沟切口:下颌骨颏部、体部和下颌角骨折。

5.颌骨固定方法

(1)单颌固定:用于线形并且移位不大的骨折,包括单颌牙弓夹板固定和金属丝骨间内固定。

(2)颌间固定:指利用牙弓夹板将上、下颌单颌固定在一起的方法。是颌面外科最常使用的固定方法。它的优点是能使移位的骨折段保持在正常咬合关系上愈合。单纯采用该方法治疗骨折,下颌骨一般固定4~6周,上颌骨3~4周。目前,它的作用只是在术前牵引和手术中维持咬合关系。

6.坚固内固定 目前颌骨骨折的首选治疗方法。

(三)颧骨及颧弓骨折

1.临床表现 颧骨颧弓骨折的分类(Knight、North提出):①无移位骨折;②颧弓骨折;③颧骨体骨折后向内下移位,不伴转位;④向内转位的颧骨体骨折;⑤向外转位的颧骨体骨折;⑥复杂性骨折。

(1)颧面部塌陷畸形:颧骨、颧弓骨折后骨折块移位主要取决于外力作用的方向,多发生内陷移位。在伤后早期,可见颌面部塌陷,两侧不对称,随后由于局部肿胀,塌陷畸形可能被掩盖,易被误认为单纯软组织损伤。而肿胀消失后,又出现局部塌陷畸形。典型单纯的颧弓骨折亦可存在塌陷畸形。

(2)张口受限(颞肌、咬肌受压迫)。

(3)复视:颧骨构成眶外侧壁和眶下缘的大部分。颧骨骨折移位后,可因眼球移位、外展肌渗血和局部水肿及撕裂的眼下斜肌嵌入骨折线中,限制眼球运动等原因而发生复视。

(4)神经症状(眶下神经受损)。

(5)瘀斑:骨眶壁骨折时,眶周皮下、眼睑和结膜下出现出血性瘢痕。

2.诊断 病史、X线检查、临床特点。

3.治疗 轻度移位,无复视,无张口受限等功能障碍,可非手术治疗。但有张口受限和复视均要切开复位。

(1)单纯颧弓骨折用巾钳牵拉复位、颧弓单齿钩切开复位、口内切开复位和颞部入路。

(2)粉碎性骨折可用上颌窦填塞法。

(3)多发性陈旧性骨折采用头皮冠状切口复位固定。

(四)眼眶骨折

眶腔下壁塌陷到上颌窦,发生特征性单纯眶底骨折,亦称爆裂性骨折。

1.临床表现

(1)骨折移位:眼眶骨折常可在眶下缘和颧额缝触及台阶感,眼眶内外侧骨折移位,可造成内、外眦韧带的附着脱离,造成两侧眼裂不一致。鼻眶筛骨折的重要特征是鼻根区塌陷、内眦距变宽,内眦角下垂。

(2)眼球内陷:是眶底骨折和鼻眶筛骨折的重要体征。造成眼球内陷的主要原因是:①因眶底或内侧壁骨折,眶内容连同眼球向下、向内移位,或疝入上颌窦腔,或疝入筛窦内;②眶底或内侧壁移位后,眶腔容积增大,眶内脂肪支持眼球的量不足所致。

(3)复视:眶底爆裂性骨折时,眶内容包括眼下直肌、下斜肌和眶壁骨膜均向下移位,使眼外肌出现垂直方向运动受限而产生复视。动眼神经受伤也可以引起复视。

(4)眶周瘀瘀、肿胀可有眶周皮下及结膜下出血。如眶内出血多,可使眼球突出。累及泪囊时,病人常流泪不止。

(5)眶下区麻木:眶底和眶下缘的骨折常挫伤或挤压眶下神经,引起该神经支配区域的麻木。

2.治疗 及时手术治疗,眶底骨折手术时机为伤后1周左右为宜。

(五)骨折愈合过程

1.骨折二期愈合

(1)血肿形成:骨折后,由于骨折部骨髓、骨膜及周围软组织中的血管断裂出血,形成血凝块。通常在伤后4~8h即可在骨折断端之间形成血肿。

(2)血肿机化:骨折后24~72h内,骨折周围软组织的急性炎性反应不断加重,血管扩张,血浆渗出,炎细胞浸润,出现多核粒细胞、组织细胞和肥大细胞,开始吞噬和清除坏死组织;同时骨折断端的骨膜出现增生、肥厚,成纤维细胞增殖,骨膜内层增殖出成骨细胞,与毛细血管一起向血肿内生长,使血肿逐渐机化。

(3)骨痂形成:骨折1~2周后,机化的血块被纤维血管组织所替代,再沉积胶原纤维和钙盐,通过成骨细胞和多种内源性生长因子的作用,逐渐产生骨样组织和新骨,形成骨痂。

(4)骨痂改建:骨折2周后,骨样组织内不断有钙盐沉积,并逐渐钙化为坚实的骨组织,与骨折断端的骨组织连接、融合在一起。新形成的骨小梁排列很不规则,以后通过较长时间对应力作用的功能适应和骨质的吸收与改建,逐渐调整恢复到和原来骨组织一样的结构。

2.骨折一期愈合 直接愈合,X线没有外骨痂形成,6周骨折线基本消失。

3.牵张成骨愈合 通过截骨及程序性对截骨区施加机械牵引力,调动并激活了机体自身抗损伤的再生能力,来修复骨缺损或延长骨髓。

试题精选

1.颌面部创伤病员包扎的直接作用不包括

A.压迫止血

B.防止骨折进一步移位

C.保护并缩小创口

D.保证呼吸道通畅

E.减少污染,防止涎液外流

2.颌面部硬组织损伤独具的特点是常伴有

A.颅脑损伤

B.水肿反应明显

C.咬合关系错乱

D.呼吸道阻塞

E.骨创感染

3.颌面部创伤患者伴发休克时,处理原则中错误的是

A.保持患者安静,保暖

B.禁止随意搬动

C.使用吗啡类药物

D.迅速采取有效的止血措施

E.补液和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

4.上颌骨折线自鼻额缝向两侧扩展,横过鼻根、泪骨、眶内侧壁、眶底至颧上颌缝,再沿上颌骨侧壁到达蝶骨翼突的骨折,属上颌骨

A.不对称骨折

B.LeFortⅠ型骨折

C.LeFortⅡ型骨折

D.LeFortⅢ型骨折

E.纵形骨折

5.牙槽突骨折的特征性表现是

A.伴牙缺失

B.伴有唇和牙龈的肿胀和撕裂,撕裂口与牙相对应

C.咬合错乱

D.摇动损伤区某一牙时,邻近牙及骨折片随之移动

E.伴牙折或牙脱位

6.一患者颏部被钝器打击后,出现双侧后牙早接触,前牙开,双侧颞下颌关节区肿胀疼痛,你认为是

A.双侧颞颌关节急性前脱位

B.双侧髁状突颈部骨折

C.双侧升颌肌群痉挛

D.双侧关节盘穿孔破裂

E.双侧翼外肌痉挛

(7-10题共用备选答案)

A.颞浅动脉压迫法

B.面动脉压迫法

C.缝合止血法

D.结扎止血法

E.填塞止血法

颌面部创伤处理时,请选择适当的止血方法

7.现场急救,出现颞部较严重的出血时

8.临床上最可靠而常用的是

9.舌组织严重出血时

10.开放性及洞穿性创口,伴组织缺损时

答案:1.D 2.C 3.C 4.C 5.D 6.B 7.A 8.D 9.C 10.E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