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式打拼

中国式打拼

时间:2022-02-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专题一 中国式打拼一、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的合一曾经看到一个很感人的纪录片,说的是从云南和安徽来上海打工的青年以及他们奋斗的故事。
中国式打拼_变量共生、组合创新与意识形态

专题一 中国式打拼

一、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与人民幸福的合一

曾经看到一个很感人的纪录片,说的是从云南和安徽来上海打工的青年以及他们奋斗的故事。云南来的小伙子看上去二十多岁,黑黑的,个子不高,憨憨的。他在上海公兴搬场公司当搬运工。面对记者的镜头,他拿出了弟弟向他要钱的来信。家中兄弟姐妹五个,只有这个弟弟在上初三。为了让弟弟上完初中上高中,上了高中再上大学,打工的他悄悄埋葬了自己的爱情,把几乎所有的精力和收入用来支持弟弟和父母。记者问他:你这样做,是不是太苦了自己?他想了想,回答:当然希望和自己喜欢的女孩在一起,但是弟弟的读书和前途更重要。“我的梦想就是再苦上7年,把弟弟的大学供出来。这对我们全家、对弟弟都有好处,甚至对我们将来的孩子也有好处。所以,再苦再累我也要坚持下来。”说到这里,他笑了起来,那种笑酸涩而甜美。

另一位来自安徽的青年已是搬场公司几十个员工的主管。回忆自己来上海创业的过程,尤其想到当年睡马路、扛水泥包的艰辛,他忍不住泪流满面。靠什么东西坚持到现在?就靠立足上海滩的梦想,靠打拼的精神。20世纪90年代初,他在一家运输公司打工,月收入500元,但当公兴搬场以底薪300元招工时,他毅然决然地去了公兴搬场。因为他觉得上海未来的发展必然有搬场业的大市场,可以帮助他更好地实现留在上海的梦想。果不其然,伴随城市产业结构调整、立体交通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搬场成了上海必不可少的行业。用这个安徽青年的话来说,搬场工扛起了半座城市。如今,他不再仅仅靠卖苦力为生,而且开始学习网络交易,梦想有一天通过智能管理进一步拓展市场,业务越来越红火。

感谢这样的打拼者和梦想者。人类历史如果删去了他们的奋斗和业绩,还有谁愿意去读?而现在的一切,不过就是过去各个时代打拼和梦想的总和。斯蒂芬森在他还是一个贫苦矿工时,就梦想着要发明机车,而他到底革了世界交通工具的命。

假如从我们的生命中夺去打拼和梦想的能力,我们中间谁会有勇气、有耐心、热诚不断地去敲生命之门呢?

改革开放以来,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个人的幸福三位一体,为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和精神生活的优化而打拼已成为每一个中国人实实在在的文化品格。“打拼”一词,看似大众,略显粗疏,却支撑着经济生活的每一个环节,体现着中国文化应有的血肉滋味。当然我们不能说中国历史上的老百姓没有梦想,不会打拼,而是他们虽曾梦想风调雨顺,政通人和,国泰民安,但除了老天爷,圣君,清官,侠客,他们无法真正实现自己的梦想。近代以来曾经饱受屈辱的中国人都有一个中国梦,这个梦的核心就是强国。晚清时期中国知识界如郭嵩焘、薛福成、谭嗣同等几乎一致认为这个强国梦绝不仅仅是靠船坚炮利、财大气粗可以实现的,更加重要的还是政治文明、道德高尚的支撑。只有实现政治文明、道德高尚才是真正的强国的体现。这个意思,易中天和龙应台2010年8月在北大的演讲也表达得很清楚:“我倒是很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可是我希望它是以文明的力量崛起的。”(1)但是究竟如何完成强国梦,想法就各各不同了。传统社会中国人的天下梦无非是大同、小康和治世,寄托了理想,也表现了无奈。1949年以后中国人的梦想就有了新的版本。改革开放以后又有了新的解释,但无论如何,在笔者看来,强国之梦离不开民本之心,国家富强,是为了人民幸福,而人民是由无数个有生命的个人组成的。没有个人就没有人民,没有个人的幸福就没有人民的幸福。没有人民的福祉,大同之梦和强国之梦将全部背离自己的初衷,走向反面。实际上改革开放带来的价值观上的重大变化就是个人的权利意识和自主选择意识显著增强。公民获得了越来越多的选择自由。农民可以进城打工,工人可以下海经商,大学生可以自主择业,所有人都可以跳槽。当然这些选择,未必都成功,也未必都主动,但能够选择,敢于选择,就是成功。

img2

图1 《士兵突击》

img3

图2 《贝多芬之魂》

img4

图3 《摇着轮椅上北大》

img5

图4 《北京人在纽约》

img6

图5 《他乡明月》

我们不仅可以有国家的梦想,而且也可以有个人的梦想。比如自己的公司可以发展,自己的孩子可以出国,自己的工作可以调换,自己的户口可以迁移,甚至不过是自己的冤屈也可以有多种渠道申诉。但不管怎么说,我们不必集体做梦,也不必在同一个框架和范围内考虑个人问题,可以各想各的。从天下为公的大同梦到民富国强的强国梦再到自我实现的幸福梦,是情理和时势的水到渠成。社会、国家和个人原本就是三位一体。社会不稳定,个人就难发展,国家不强大,个人就没前途。但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富强又归根结底是为了每个人的幸福,为了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弄清楚这一点,我们就不难明白,为什么经过那么多努力,付出那么大代价,大同之梦和强国之梦都未能很好实现,就因为过去这两个梦缺少重要一环——每个中国人的幸福梦。我们只是想当然地认为,只要国家富强了,社会进步了,人民自然就幸福了,事实并非如此。只有把每个公民的幸福放在第一位,社会进步和国家富强才真正成为可能。这是改革开放的实践让我们日益意识到的简明朴实的道理。这样一个中国梦的变迁和位移,落实到具体个人的价值观和理想上就是对打拼文化的认同。因此也就不难理解,当胡锦涛总书记说出“我们都希望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让我们一起继续打拼”(2)这样大众化的语言时所引起的人民群众内心的共鸣。打拼文化使大同之梦、强国之梦和每一个普通民众的幸福之梦实现无缝对接。

二、中国式打拼:从尝试、探索到有序、规范、可持续

“打拼”这个说法,与执政党的工作理念,与艰苦奋斗的工作作风,与改革开放需要的实践精神是一以贯之的。著名演员李雪健(反映深圳改革开放以来发展历程的电视剧《命运》中市委书记宋梓南扮演者)对深圳的“拼”“创”“干”精神的概括就是一个形象的注脚。建党90年,新中国成立60年,改革开放30年,一路走来,我们确实一直都在打拼,所不同的是,在不同时期,我们打拼的目标、打拼的方式、打拼的效果有所不同。而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坚定不移、勇往直前,这种精神是一以贯之的。不同时期的打拼有成有败,有得有失,总体上是在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发展。应该说全世界人民都在为了自己的美好生活而打拼,但我们的打拼富有中国特色。我们打拼的目标一直是国家富强、社会进步和人民富裕。传统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历来讲究家国同构,位卑未敢忘忧国。尽管市场经济活动中许多打拼活动明显带有个人奋斗的特点,但是对国家强盛和社会文明的期待一直是个人打拼的背景和根底。这就是一种中国特色。如果说今天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正在形成所谓的中国模式,那么这个道路和模式离不开打拼文化。

“打拼”本身带有尝试中的勇敢、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具体而明确的目标引领。全世界没有现成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更没有在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共存的背景下发展社会主义的经验,客观上也需要这样一种探索精神和创新品格。普通老百姓对幸福生活的期待与整个国家对富强、和谐、文明的期待在文化心理上是高度一致的。所以打拼文化还不仅仅体现了老百姓实实在在的生存智慧,也是整个国家和民族没有退路的文化选择。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所说的“继续打拼”,也就不只是要求每一个中国人继续为幸福人生而努力,更意味着要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道路,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继续拼搏。

打拼,听上去容易给人蛮干、傻干的印象,实际上却意味着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我们的打拼,是以实现全面发展意义上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目的,并通过实践去检验。国家富强,不只是经济上的,还包括精神文化上的,不光是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

人民的富裕也不只是物质上的、经济上的,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上的。所以,打拼不是目的,打拼是条件、是手段。摆正了打拼的位置,我们就敢于改革,敢于创新,至于做的结果,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能做多好就多好,不要怕像谁,也不要怕不像谁。“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目标,是我们经过自己的努力达到的成果,这就是我们打拼的意义所在(3)。也是打拼文化的魅力所在。

普通民众的打拼可能就是为了房子、车子,为了更好的生活。

img7

图6 《文化软实力》

img8

图7 《角色·责任·成长路经——中国在21世纪的基础性战略问题》

作为个体的中国人的打拼与中国式打拼的精神实质是完全一致的。群众打拼,靠实实在在的诚实劳动来改善自己生活,是全中国富强和幸福的一个细胞,一个点滴。如果全国人民都不考虑自己的生活,而去管那些自己既不了解,又管不了的事,那就比较麻烦了,也就谈不上实现中国梦。我们的“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是在每个人的正大光明的奋斗中实现的。如果我们每个人都不自己去奋斗,而是每个人都等、靠、要,都依赖国家、社会和他人,那么这个文化理论概括得再好也是无济于事的。事实上今天的中国人已经把通过正大光明的奋斗改变命运、通过拼搏创造幸福当成了自己的权利和责任,既搞好自己的生活,又关注社会的发展。打拼文化已经成为绝大多数中国人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是,当前,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好了,还要不要一如既往地打拼?打拼文化还有没有继续发扬光大的必要?实事求是地说,我们以往的打拼虽然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甚至还打拼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但是主要恐怕还是经济层面的打拼,文明、规范的程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完善的市场体制和法治文化本身也在逐步建设的过程中,走过摸索和试错阶段,走向规范有序,还需要我们继续发扬打拼精神,坚持合法、合理、有效、可持续的发展原则。作为个人的打拼,要有明确的目标,合理的途径,同时又要有大家都尊重的公共规范,保障人们健康地、合理地、文明地打拼。我们还需要为打拼建立一种正当的、干净的社会环境。打拼不仅仅是简单意义上的物质生产、经济发展上的打拼,还有精神文化体系、社会管理治理机制等方面的打拼。打拼总会有成有败,但是一种打拼的精神不能放弃。我相信中国人会一如既往地打拼,有认准目标,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未来30年,我们的打拼也许会在精神文化层面实现一个飞跃。打拼,不仅仅需要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的悲壮,更需要汗流浃背之际的坦荡和自信。近代以来的历史使我们在文化心态上总是在“以老大自居”和“失败者、亡国奴、买办”两者之间摇摆,通过打拼文化的积累和提升,相信全体中国人民能够在精神文化上真正站起来,学会正确地看待自己,正确地看待别人。通过继续打拼,强化民族自信,为世界、为人类做出更多贡献,体现大国文明。先进的大国、文明的民族心态,是与我们的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相伴随的应有的心态。中国道路实际上从来就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实践问题,期待有越来越多的践行者。

从根本上说,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对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三十年历程告诉我们:无论内外环境发生怎样的变化,身为中国人,中华传统文化总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应当礼敬,应当自豪地对待。否则金融危机也能演化为“经溶”危机——经典悉数溶解消失。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是我们发展的优势,应当倍加珍惜。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应当始终不渝地坚持。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不仅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做出了独特贡献;不仅铸就了历史的辉煌,而且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富有实践性的伟大成果,它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也为先进文化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我们党领导各族人民在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实践中,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革命文化。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到雷锋精神、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再到载人航天精神、北京奥运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财富,不断实现着中华文化的再生再造,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4)

与此同时,打拼也好,国家富强、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梦想也罢,其实又都需要吸收外来文化,兼具开放包容的胸怀。世界文化多元多样、各有所长,辩证取舍才是好的态度。开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学习借鉴也不是照抄照搬,要有转化再造的能力。当然打拼文化和幸福之梦还要着眼未来,从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从文化建设自身的良好局面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从网络化、信息化的潮流趋势中把握我国文化发展前景。总而言之,打拼文化活在民间,契合强国之梦,仍需不断引领和提升。

img9

图8 《中国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img10

图9 《士与中国文化》

img11

图10 《中国文化的重建》

img12

图11 《圣境——儒学与中国文化》

img13

图12 《“自己讲”、“讲自己”——中国哲学的重建与传统现代的度越》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中华民族素有文化自信的气度,正是有了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才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保持自己、吸纳外来,形成了独具特色、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

而所有这些叙述之所以站得住脚,是因为每一个中国人都以自己实实在在的“打拼”实践验证行走中的中国文化所具有的蓬勃生机和活力。

img14

图13 《论语今读》

img15

图14 《美的历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