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期心理卫生

儿童期心理卫生

时间:2022-04-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儿童期包括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和童年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对今后身心发展具有持久和深远的影响。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母乳喂养不仅供给婴儿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给了婴儿无限的母爱,从而培养了婴儿正常心理的发展。童年期是指6~12周岁的儿童,即学龄期

儿童期包括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和童年期,是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关键时期,其心理健康与否,对今后身心发展具有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一)乳儿期心理卫生

乳儿是指出生至满1周岁的儿童。乳儿期的心理卫生主要有:

1.补充丰富的营养 最初以母乳为最适合的营养食品。新生儿必须给予初乳;6个月以内的婴儿全以母乳喂养为宜,无论是母乳喂养还是人工喂养,对4~6个月的婴儿均需要添加辅助食品,才能保证充足的营养,有利身体的成长和大脑的发育。此期间营养对脑细胞成长发育以及对日后的智力发展都有一定影响。

2.充足的睡眠 新生儿大脑比较娇嫩,对外界较强的刺激,常会导致超限抑制,需要更多的睡眠时间,平均每昼夜需睡20h左右;6个月婴儿需睡16~18h;1岁时需睡14h左右。充足的睡眠是保证大脑发育和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3.情感相依 婴儿迫切需要丰富的精神接触和爱抚等刺激。母乳喂养不仅供给婴儿维持生命所需的各种营养物质,更重要的是给了婴儿无限的母爱,从而培养了婴儿正常心理的发展。如婴儿躺在母亲怀里,耳朵听到母亲的心声,似在母腹之中,有着极大的安全感。眼睛看到母亲的笑脸,身体接受到母亲的抚摸等等,使婴儿体验到他们迫切需要的母爱,得以满足,这为婴儿日后良好性格的发育,健康的人际交往,愉快的情绪,健全的适应行为等的建立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训练和教育 家长对孩子进行训练和教育是心理发展的重要手段,例如,学习行走,学习说话以及生活习惯的训练,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和训练中建立的。当然婴儿这些行为的发育有一定规律,可按在何时训练何种内容是最适合的时机,且能收到最佳的效果来分别进行,这样才符合科学性。

5.促进认知活动 让孩子在各项活动中多看、多听、多尝、多摸,让他们尽量多感知些外界事物,这样可使孩子既获得直观经验,又发展了智力。在婴儿早期应给予色彩鲜艳的玩具,动听悦耳的音乐,让他们看和听,则对视、听能力的发展,认知活动能力的提高,对良好情绪的陶冶大有裨益。

(二)婴儿期心理卫生

婴儿期是指1~3周岁的儿童,婴儿期儿童的心理卫生有:

1.促进脑的发育 虽然这时期儿童脑发育较为缓慢,但此时脑发育十分重要,除充足的营养外,身体的活动,肢体的锻炼都是促进脑发育的重要手段。家庭应创造宽阔能自由活动的空间,让孩子多活动。必须让父母抽一定的时间和孩子在一起游戏,促进脑的发育,增进智力。

2.养成良好的习惯 此期孩子肢体活动比较随意、准确和灵活,独立性也有所发展。要注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吃饭,穿脱衣服,个人生活的自我服务等。有些家长不注意这方面的训练,总认为孩子小,还不到培养良好生活习惯的时候,有的家长因疼爱孩子,舍不得让孩子自己动手,如果幼儿要求自己去吃饭、穿衣,家长又会嫌他们做得不好,为其喂饭、穿衣等包办代替。殊不知这个时期正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最佳时期,千万不要错过。

3.注意行为和个性的塑造 这一时期儿童的个性逐渐形成。要塑造一个良好的个性,必须把握这个最佳时机。俗语说“3岁看大”,这表明由遗传带来的个性特征已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因此,要按照每个孩子的个性特点,充分利用亲子之间情感交流,言语和行为的模范榜样使孩子起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孩子行为和个性,要用“对”、“不对”、“好”、“不好”“可以”、“不可以”等词进行调节,养成儿童行为的准则,初步培养礼貌和对待别人和事物的观点与方法。

这一时期的儿童活动能力逐渐增强,要加强培养独立行为,让他们自己学习料理个人卫生,尽管并不理想,可是对培养独立性格,增长知识,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极为有益。应指出,家长对幼儿的独立行为,不要过多的指责或批评,否则会形成胆怯、自卑、孤僻、退缩的行为,导致儿童适应能力差或出现神经质的情况。

4.要强化儿童言语发展 儿童好奇心特别强,同时又喜欢表现自己的才能,常常在成人面前显示自己能说会道,表现多嘴多舌,好提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等,遇到这些现象家长不应该采取厌烦的态度对待,更不应对其进行哄骗,要正确、科学地回答他们所提的各种问题,高兴地鼓励孩子求知、好学,并给予言语交流的机会,既让他们学习了讲话,又增加了知识,培养了兴趣、爱好。言语的发展大大提高了词的概括性,对促进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调节自己的行为都起着重要的作用。

5.培养认识能力 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使其感知、记忆、注意、思维等能力得以发展,尤其对其视觉和听觉加强锻炼,让他们在游戏和生活中多听、多看,让他们把看到和听到的事物多想多说,从而培养幼儿的认识能力。

(三)幼儿期心理卫生

幼儿期指3~6周岁的儿童,即学龄前儿童。幼儿期心理卫生主要有:

1.多做游戏 幼儿最喜欢做游戏,因为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活动。在游戏中有利于培养出探索性与好奇心的品质,这对儿童以后的认知发展和人格发展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另外,游戏是生活的准备,对于幼儿来说,游戏就是一种学习过程,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应该创造各种条件,让孩子们安全地、愉快地做游戏,在游戏中锻炼身体、学习知识、发展能力,通过游戏促进其心身发展。

2.听故事和讲故事 幼儿最喜爱的另一项活动就是听别人讲故事或给别人讲故事。幼儿对世界充满着幻想或兴趣,而了解这个世界的方法就是听故事,而且由于故事形象生动,适合幼儿的心理特点,同一个故事孩子能百听不厌。所以,听、讲故事是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高级情感的最佳方式之一。

3.树立榜样 幼儿模仿力极强,暗示性也高。父母和幼儿园教师、小朋友的言行都在影响着幼儿的行为。特别是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要使家庭环境形成文明的、高雅的、和睦的及探索问题的气氛,以促进幼儿的心身发展。

4.正确对待孩子的过失和错误 孩子小,知识经验少,认知能力低,因而出现过失和错误是不奇怪的。对于孩子的过失和错误要心平气和,耐心教育,讲清道理,不要让孩子心里感到委屈,要让他们心情舒畅地认识过失和错误。打骂孩子易损伤他们的自尊心,从而形成不良的品德和个性。批评孩子时,父母口径要一致,否则达不到教育目的,还会使孩子是非混淆,无所适从。

5.尊重幼儿的独立愿望 儿童从3、4岁开始出现独立、自主的愿望,想自己做一些事情,对于幼儿的独立愿望和行为,要给以支持、鼓励。在保护好孩子安全的条件下,尽量地让其独立地做事,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对孩子都有益的。

(四)童年期心理卫生

童年期是指6~12周岁的儿童,即学龄期儿童。此期儿童开始接受正规教育,开始承担一定的社会义务,他们的社会地位、交往范围、生活环境都发生巨大的变化,促使儿童的心理产生质的飞跃。儿童期心理卫生有:

1.使其愉快地学习,形成探索精神 第一天上学时或第一个学期在学校里的心理感受或经验,将会影响儿童后来很长时间对学校的情绪和学习态度,家长和学校应设置一个愉快的、轻松和谐的环境、使儿童顺利渡过入学的初期阶段,避免不愉快的事件对儿童形成消极影响即条件抑制。愉快地学习有利于形成对事物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而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是科学研究中的最重要的品质。

2.形成自信和勤奋,避免自卑感 心理学家艾里克林认为6~12岁是形成勤奋或自卑心理品质的时期。形成了勤奋品质的儿童会满怀信心地学习,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而形成自卑感的儿童,则对学习和工作信心不足,事事退缩。

3.指导阅读健康优秀的读物 阅读是儿童必须完成的一项学习任务,课本知识仅仅是很小的一部分,大量的阅读是提高语文水平和写作水平的最主要的方法;大量阅读是培养儿童想象力和理解力的重要方式;大量阅读是当代儿童认识世界最主要的途径;大量阅读是进入中学和大学乃至社会的必要的准备。指导儿童阅读的最主要的方法就是提供给儿童一定数量的、各种类型的、健康而优秀的读物,他喜欢读什么就读什么。

4.因材施教,注意个别差异 由于儿童的智力水平不同,智力的发展早晚不同,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学习成绩也就必然不同。教师和家长应充分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对每一个儿童提出不同的要求,要通过儿童的纵向比较看到他的发展和进步,而不要横向比较,对有些儿童来说横向比较就可能会使其产生自卑感,而对有些儿童则产生满足感和骄傲情绪。

另外,不要试图培养标准儿童,因为不仅儿童的智能水平不同,而且智能类型及气质特点、性格特点等都有所不同,正是这些差异性显示了人类个体的多样性,体现了个体的自由性和独特性。

5.及时纠正不良行为 由于生物因素及社会心理因素的影响和相互作用,儿童期也会发生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障碍,严重影响儿童的心身健康和发展。这些心理行为障碍包括学习困难与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言语及语言障碍、进食障碍、睡眠障碍、多动症、儿童孤独症、各种情绪障碍和各种精神病性障碍等。因此,学校的心理卫生不仅要针对一般儿童,还要设立心理咨询和治疗室,对有心理行为障碍的儿童进行个别咨询和治疗,必要时可转入精神科门诊及精神病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