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儿童期的主要任务

儿童期的主要任务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游戏方式。游戏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源泉,假想游戏将儿童从情境的直接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达到一种理想境界。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快乐体验是游戏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该游戏的产生被认为与儿童在家里进行自由活动有关。例如从挥动手脚、伸舌头之类的游戏开始,到随便上下楼梯、展翅、跳跃、跳舞或捉迷藏等儿童期玩的游戏,都属于机能游戏。

(一)儿童游戏的本质是什么

早期的观点认为,儿童的游戏是远古时代人类祖先的生活特征在儿童身上的重演,儿童通过游戏来重新体验祖先的本能特性。

19世纪著名的德国幼儿教育家、幼儿园运动创始人福禄贝尔提出,游戏应该被正确认识和鼓励,把儿童正在萌芽的随意性生活与成人经历的成熟生活整合起来,并且如此一代一代流传下去。

意大利幼儿教育学家、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创始人蒙台梭利认为,游戏是儿童在成人引导下的自创性活动。她特别强调在实际生活中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建设性游戏材料能够帮助儿童区分不同的感觉以及形成颜色、形状的匹配。假想游戏是原始的,是对现实生活的一种逃避。她鼓励儿童从事实际的自我服务性活动,如打扫自己的房间等。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观点认为,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条实现愿望和控制创伤性事件的途径。游戏是为了在冒最小风险或承担最小不良后果的情况下宣泄焦虑和失望,从而获得快乐。游戏是补偿现实生活中不能满足的愿望和克服创伤性事件的手段。游戏为攻击性和冲动性提供了安全的情境,而在现实生活中表现出来是危险的。游戏表达了儿童的愿望和焦虑,在游戏中的宣泄和活动能够克服焦虑。

心理学家皮亚杰从认知动力的角度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而游戏则体现了同化超越顺应的基本特征。儿童在游戏中将他们自己的行为或者图式表现出来,并不发展新的认知结构,而是努力使自己的经验适合先前存在的结构,并使之适应现实。皮亚杰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决定了儿童在不同年龄段的游戏方式。例如:在感知运动阶段,儿童通过身体动作,摆弄、操作具体物体来进行游戏,称为练习性游戏;而在前运算阶段,儿童发展了象征性功能就可以进行象征性游戏。在皮亚杰的理论中,游戏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游戏能够巩固已有的技能,通过已知图式的执行来实现;另一方面,游戏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自我一致性,即自信和控制感。

苏联儿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认为,游戏对个体的情绪和认知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游戏中隐藏着对非现实愿望进行假想的、幻觉的实现的情感驱力,是促进儿童自信和控制感的驱力。游戏是学前期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源泉,假想游戏将儿童从情境的直接束缚中解放出来,并达到一种理想境界。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从学习理论的角度认为,游戏也是一种学习。因此,游戏也遵循学习理论的效果律和练习律,同时受到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

不同的理论从不同角度阐释了游戏的实质,综合以上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的观点,我们可以对游戏的本质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首先,儿童游戏具有自发性。儿童参加游戏活动绝大部分时候是完全主动自愿的,是由内在动机驱动的。荷兰学者胡伊青加曾深刻地指出:“一切游戏都是一种自愿的活动,遵照命令的游戏已不再是游戏,它至多是游戏的强制性模仿。”游戏是一种内驱性的行为,它不为社会要求或行为本身以外的诱因所左右,是由儿童内部动机引起的主动的、自发的活动,是其自由选择的、非强制性的,不受外部强加规则的制约。

其次,儿童游戏具有自主性和规则性。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根据自己或群体的意愿确定游戏内容、选择游戏伙伴、制订游戏规则等。儿童是游戏的真正主人,玩什么、和谁玩、怎么玩,都是由儿童自行决定的。但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儿童在游戏中并非毫无约束和限制,每个游戏中都隐含着一种秩序性,每个个体都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正是这种秩序的约束,把游戏带进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中。例如,在“捉迷藏”游戏中,按照游戏规则,负责“捉人”的儿童在倒数时,是不能偷看其他儿童躲藏地点的。如果偷看了,就违反了规则,就会被其他儿童所排斥。而被“捉”到的儿童,也不能“供出”其他伙伴的藏身地点,否则也会被大家所排斥。因此,每个儿童都会有一定的自我约束,也正是这种秩序的约束,把游戏带进了一种和谐、有序的状态中。

第三,儿童游戏具有虚幻性和角色性。游戏不是真实的,是充满幻想的行为。儿童通过想象,将生活中的表象组合成新的表象运用到游戏中。比如,在游戏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儿童说“我是医生,你是病人,你假装生病了,我给你打针”诸如此类的话。儿童的游戏脱离时空的限制,以其自己的内在逻辑与认知描绘世界。在他们的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都是允许的,如把一根木棍当作战马、宝剑等等。同时,参加游戏的儿童也需要担当一定的角色,且每种角色都具有相应的行为。例如扮演医生就要去关心病人,扮演教师就应该表现出严厉的特点等。

第四,儿童游戏具有体验性和愉悦性。儿童在游戏中产生的快乐体验是游戏不可或缺的心理成分。它是儿童对于游戏活动本身的主观感受或心理体验,给予儿童满足感,实现其在现实生活中无法满足的需要。比如,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的《挑战小勇士》节目。在游戏中,参与的儿童富有极强的兴趣、自主性、自信与勇气,当其在游戏中产生成就感时,就获得了高峰体验。游戏中常常会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发生,这种不可预计的偶然性让儿童体验着意想不到的最大乐趣。

游戏是为了摆脱束缚、追求自主和自由,获得个体的愉悦和满足,其目的与意义在于游戏中产生的丰富的情感体验与感悟,因而父母不要强加各种规则与限制,使儿童无法在游戏中专注与充分发挥想象力。

(二)儿童游戏的种类与发展

1.机能游戏

这是一种通过身体运动本身而产生快感的游戏。该游戏的产生被认为与儿童在家里进行自由活动有关。例如从挥动手脚、伸舌头之类的游戏开始,到随便上下楼梯、展翅、跳跃、跳舞或捉迷藏等儿童期玩的游戏,都属于机能游戏。

2.想象游戏

也叫模拟游戏,模仿各种各样玩具的游戏都属于这一类。除精神机能外,利用玩具来模仿各种人和事物的游戏也属于这一类游戏。这类游戏一般从2岁左右开始出现,这可能与儿童丰富和无拘无束的想象力有联系。例如木偶游戏、烧饭游戏、开火车游戏等等。

3.美感游戏

也称为欣赏游戏,主要是儿童站在被动的立场愉快地欣赏所见所闻的游戏。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了进一步欣赏的能力。看小人书和画册、听童话、听音乐、看电视、参观动物园等,都属于这类游戏。

4.创造性游戏

这类游戏与欣赏性游戏不同,儿童会主动地对事物进行创造并对创造的结果进行欣赏。例如绘画、积木、黏土、手工、折纸、沙盘等都属于创造性游戏。这种创造性游戏可以从儿童期一直持续到青春期,甚至成年期。这种游戏与儿童的创造能力、艺术思维的培养关系十分密切。

5.教学游戏

当儿童进入幼儿园后,老师结合一定的教育目的而编制的教学游戏也是游戏的一种。例如打电话、老鹰捉小鸡等游戏。利用这类游戏,儿童可以对未来生活进行提前适应。

此外,不同的学者也对儿童游戏的种类进行过划分。美国心理学家帕滕按照儿童的社会性发展,把游戏分为六种:无所用心的游戏、旁观者游戏、单独一人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合作的游戏。

从儿童社会性发展来讲,父母要留意孩子从单独游戏到平行游戏、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的发展,而不是停留在单独与平行阶段,否则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不利,要早发现、早引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