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时间:2022-02-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心理卫生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不仅为现代医学、流行病学研究成果所证实,也为祖国医学宝库中“七情致病”四个字所高度概括。因此,在分析心理卫生时,应注意身与心的协调。综上所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一种心理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环境中各种刺激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二是指维护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心理与年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发育方面和行为方面。

第一节 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

一、心理卫生与心理健康的概念1.心理健康

早在世界卫生组织(WHO)成立之初,其宪章序言中就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且应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生活都感觉良好的状态。感觉良好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状态,其特征是个体的能力、需要、期望与环境需求机会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和谐统一便构成了心理健康的基本内涵。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在自身及环境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这种功能状态不是绝对的和十全十美的,而是包含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地应付日常工作与生活;遇事积极乐观,勇于承担责任,心胸坦荡;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和排除干扰的能力,情绪稳定;有高度社会适应能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要促进心理健康,就必须讲究心理卫生。

2.心理卫生

心理卫生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不仅为现代医学、流行病学研究成果所证实,也为祖国医学宝库中“七情致病”四个字所高度概括。虽然把心理卫生下一个确切的定义尚有困难,但我们可以把个体放在生活的生态系统中去考察。从自然、社会和个体认知、评价等方面去分析心理卫生。第一,就个体本身而言,一个完整的人应包括身、心两个部分,两者互相影响。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心、身作为一个整体来反应。因此,在分析心理卫生时,应注意身与心的协调。第二,一个完整的个体,不仅是一个生物学意义上的人,而且也是一个社会学意义上的人,他们生活在行走的社会环境之中,小到由夫妇、子女构成的核心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中到由家人、亲人、同学、同事、邻里和集体所构成的社会关系,大到一个国家的文化背景、经济状况、政治制度,无不直接或间接作用于个体。个体不仅要通向社会环境,也要为社会接纳。从这个意义说,心理卫生是个体与社会相互接纳的过程。第三,从人生活的整个生态系统来看,个体虽处在生态系统的最底层,但人又不是被动地适应环境,而历来是积极和能动地去改造环境。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理卫生应是人们与生活环境之间的均衡和协调。第四,自然和社会因素影响健康还取决于个体对刺激的认知评价。许多社会因素作用于机体需要通过心理的中介作用来对身体和心理两方面产生影响;反之,心理的主动适应与调节又使个体的行为与外界保持相对和谐与统一,是维持心理健康和抵御疾病的重要力量。因此,心理卫生还包含个体对环境刺激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第五,心理卫生不仅是一个理性的观念,而且应该是一种积极的行动,它需要社会、家庭、学校等通过各种手段,采取积极措施,减少不良行为,预防精神障碍,增进心理健康。

综上所述,心理卫生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一种心理健康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以积极的、有效的心理活动,平衡的、正常的心理状态对环境中各种刺激具有良好的适应功能;二是指维护心理健康的原则和措施。心理卫生的任务就是运用医学及行为科学的理论方法,按照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发展规律以及人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的特点,通过教育和训练、家庭和社会的良好影响,采取各种适宜技术与卫生措施,培养和维护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适应能力,以保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治疗精神障碍,使个体能愉快地胜任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活动,提高生命质量。

心理卫生在精神医学领域称之为精神卫生,这一术语自70年代以来在国内和国际较广泛的应用。广义的精神卫生的含义,不仅研究各类精神疾病的身体防治,同时探讨保障人群心理健康,减少和预防各类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发生。

3.青少年心理卫生

青少年心理卫生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它运用医学、心理学、社会学、教育学的理论和技术,研究如何根据青少年心理年龄特征和心理个别特征给予良好的社会影响和教育训练,使青少年的情绪稳定、意志坚强、聪明智慧、人格健全和社会适应良好,成为身心全面健康的个体。广泛开展心理卫生工作的积极意义,还在于促进青少年心理正常发展,预防和矫治各种心理卫生问题及精神障碍,使青少年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自1984年在南京成立儿童心理卫生研究中心以来,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儿童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1987年)和中华儿童精神病学专业委员会(1988年)相继成立,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与保健工作的开展。

二、心理健康水平

怎样衡量心理健康是心理卫生一项重要而又复杂的课题,医学、心理学、教育学及社会学等学术界对此各有不同理解。尽管不同的学者提出过一些判定标准,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判定标准是相对的并难以掌握。心理和行为的正常与异常之间是一个动态的连续体,各种状态之间没有绝对的分界线,在疾病、死亡与绝对健康、康宁之间有许多中间态。一些人对生物的、社会的、自然环境的各种刺激反应强烈,从健康到不健康状态过程短;而另一些人则反应轻微,从健康到不健康状态过程长,或需要更强的刺激才能使健康受到明显地影响。因此,判定心理健康需要遵循一些基本原则,参考一些标准或运用标准化测验工具,即评定量表进行评定。

1.心理健康的判定原则

判定个体心理是否健康,应遵循以下原则。

(1)心理与环境统一的原则心理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人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和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行为表现,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均应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一致。这种心理和环境的统一,是人类从事物质生产和精神生活的基础和源泉。

(2)心理与行为统一的原则一个人的认知活动、情感体验、意志行为相互协调与统一,并在行为表现上应与内心活动保持一致。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在表现,这种外在表现确保了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一个人遇到一件幸事,在感知的同时,应有愉快的情绪体验及相应的表情、言语和动作来表达其情绪体验;相反,一个人遭遇不幸与挫折时,则应有痛苦的情绪体验与行为。

(3)心理与年龄统—的原则儿童、青少年心理发育虽然是动态的连续过程,前一阶段发育为后一阶段准备了基础,但不同的年龄阶段仍再现出与之相适应的行为特征,这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之一。个体的行为严重偏离了自己的年龄特征是判定心理卫生问题和精神障碍的重要依据。心理与年龄不一致主要表现在发育方面和行为方面。

(4)个性特征的稳定性有遗传和长期社会生活经历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个性特征具有其相对稳定性,这是一个人区别于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在没有重大的生活条件刺激下,个性特征一般不易改变。一个爽朗、合群的人突然变得沉闷、孤僻,或者一个性格内向、胆小的人突然变得外向、冲动,都是个性特征的偏离。

2.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评估

(1)评估标准根据上述心理健康的判定原则,我们认为可从智力水平、情绪状态、人际关系、自我意识和自控能力等方面综合判定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

智力正常:智力是青少年应对环境刺激的综合能力,其核心是抽象的思维能力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力不是知识的本身,但它是维持个体正常生活和有效学习的基本心理条件之一。智商与学习成绩显著相关,也与社会适应能力关系密切,边缘智能及智力发展不平衡是导致学习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学习困难又对青少年自尊造成极大地伤害。

情绪稳定:情绪对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作用。良好的情绪可使青少年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学习和工作效率增加;沉重的思想负担、恐惧、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通过神经内分泌或神经免疫机制成为诱发一些身体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根源。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是情绪体验以及与之相对应的行为反应,既不异常敏感,也不异常迟钝。

自我意识正确:青春期是个体自我意识迅速发展和成熟的时期,青少年的自尊心,独立性与自制力、依赖性的矛盾,心理封闭与强烈交往需要的矛盾,幻想与现实的矛盾,性意识与社会道德规范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是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青春期心理卫生问题,探其诱因往往是上述矛盾心理加深所致。

人际关系协调:人际关系的协调是青少年社会交往和适应环境标志之一。青少年人际关系主要是在与家庭成员、教师、同学以及同事、上级相互交往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这一时期的青少年往往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生阶段同学之间的关系更为融洽。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如过分表现为孤僻、远离他人、求全责备等,可能出现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趋势。

一定的耐受和自控能力:生活中任何人难免遭受精神刺激或冤屈,受创伤后——过度的情绪波动及行为偏常都是正常表现。不同个体出于遗传素质、生活经历、个性特征以及意志和信念的不同,而耐受性各异,对心理紧张刺激的反应亦各不相同。一些人在考试失败后一蹶不振,难以摆脱痛苦,而另一些人则认真总结经验,改缺补差;一些人碰到难题就失去信心,另一些人则开动脑筋;一些人工作条件恶劣时退缩不前,另一些人则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凡此种种,都反映了个人心理耐受能力的差异。

人们对自己的情绪、情感、感知、注意、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可以自觉地、能动地加以控制和调节。青少年思维活跃、情感丰富、反应强烈,而他们又经常面临着学习、升学、就业及人际关系等各种压力、更需要一定的调控能力。

(2)定量评定以上所列标准只是定性说明,现代医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发展越来越需要标准化的测验工具,即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去评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心理卫生问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是根据研究目的设计一系列项目,每一项目代表一个症状或临床变量,按一定检查程序和提问方式进行,根据规定的评价标准将所得结果定量表示的一种标准化测量工具。

青少年心理卫生量表根据评定方式可分为自评量表、他评量表和观察量表,根据评定内容可分为大体评定和分项评定量表。如目前心理卫生界常用的90项症状清单(SCL—90)即为大体评定量表,通过自评方式完成。它共有90个项目,包含有较广泛的精神症状学内容,可分为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以及精神病性等九个因子,是反映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和筛查心理卫生问题常用的工具之一。心理卫生评定量表包罗万象,常见的可用于青少年心理卫生状况及其相关问题评定量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