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营养不良体重偏轻身高偏矮

营养不良体重偏轻身高偏矮

时间:2022-04-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能量和(或)蛋白质缺乏的一种营养缺乏症。1.消瘦型营养不良 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此项指标主要反映患儿有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2.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患儿的消化道已适应低营养的摄入,突然摄食增多可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故饮食调整应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患者的消化能力和对食物耐受情况,逐渐增加热能和营养物质的供应量,不能操之过急。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是由于各种原因所致能量和(或)蛋白质缺乏的一种营养缺乏症。主要见于3岁以下婴幼儿,除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以外,常伴有各种器官的功能紊乱。临床上分为:以能量供应不足为主的消瘦型和以蛋白质供应不足为主的水肿型,以及介于两者之间的消瘦-水肿型。

【病因】

1.长期摄入不足 ①喂养不当,如母乳不足而未及时添加其他乳品,奶粉配制过稀,突然停奶而未及时添加辅食,长期以淀粉类食品(粥、奶糕)为主等;②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或早餐过于简单等;③食物供给不足,学校午餐摄入不足或处于贫困地区,不能供给足够的食物以满足小儿生长发育所需的能量和营养物质。

2.消化吸收障碍 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需要量增多 急慢性传染病(如麻疹、伤寒、肝炎、结核)后的恢复期、双胎早产、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等均可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营养相对缺乏。

4.消耗量过大 糖尿病、大量蛋白尿、烧伤、急性发热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等均可使营养素的消耗量增多。

【病理生理】

1.新陈代谢异常 蛋白质合成减少,血浆蛋白降低,可发生低蛋白性水肿;脂肪动员增加,血清胆固醇浓度降低,脂肪代谢主要在肝内进行,可造成肝脏脂肪浸润及变性;糖原储存不足或消耗增多,血糖常偏低,严重者可出现低血糖休克甚至猝死;ATP合成减少影响细胞膜上钠泵的转运,使钠在细胞内潴留;胃肠功能紊乱时极易出现低渗性脱水、酸中毒、低血钾、低血钙和低血镁。

2.组织器官功能低 消化液和酶的分泌减少、酶活力降低,肠道蠕动功能减弱,易发生菌群失调而致感染和腹泻;心肌收缩力减弱,心搏出量减少,血压偏低,脉搏细弱;肾浓缩功能降低,尿量增多而尿比重降低;大脑总脂质、胆固醇、磷脂减少,神经胶质细胞的增殖及神经元的生长和分化减慢,导致运动功能、反应能力和智力下降。

3.免疫功能降低 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特异性免疫功能明显降低,极易并发各种感染。

【临床表现】

1.消瘦型营养不良 多见于1岁以内婴儿。体重不增是最早出现的症状,随即体重下降,皮下脂肪逐渐减少以至消失,久之身高也低于正常。皮下脂肪减少的顺序为:首先累及腹部,其次为躯干、臀部、四肢,最后为面颊部,严重者面部皮肤皱缩松弛状若老人。腹部皮下脂肪层厚度是判断营养不良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病程的进展,各种临床症状也逐步加重:皮肤苍白、干燥无弹性,肌肉萎缩,精神委靡、反应差,体温偏低,脉细无力,食欲低下,常腹泻、便秘交替。

2.水肿型营养不良 常见于1~3岁幼儿。水肿可由足背的轻微凹陷到全身性,伴肝大,毛发稀疏,易脱落。常伴有舌乳头萎缩、念珠菌口腔炎。

消瘦-水肿型营养不良临床表现介于上述二型之间。

【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有:营养性贫血(缺铁性贫血、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微量营养素缺乏,感染,自发性低血糖等。

【实验室检查】 水肿型营养不良较消瘦型营养不良血生化指标变化明显。

1.血清蛋白 血清蛋白(白蛋白)浓度降低是最突出的表现,但不够灵敏。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IGF-I)在营养不良早期反应较灵敏,当体重、身高等体格发育指标尚无改变前就已下降,而且不受肝功能的影响,是早期诊断的较好指标。

2.血清氨基酸及其他 血清必需氨基酸浓度降低,而非必需氨基酸变化不大;血清淀粉酶脂肪酶、胆碱酯酶、转氨酶、碱性磷酸酶等活力下降;血糖水平减低,生长激素分泌反有增多。

【诊断】 尚无统一的诊断方法,根据体重下降、皮下脂肪减少、全身各系统功能紊乱及其他营养素缺乏的症状和体征,再结合小儿喂养史,典型病例的诊断并不困难,但轻症患儿易被忽略。目前最常用的诊断指标有以下3项。

1.体重低下 体重低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正常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如高于或等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营养不良;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营养不良。此项指标主要反映患儿有慢性或急性营养不良。

2.生长迟缓 身长低于同年龄、同性别人群正常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如高于或等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营养不良;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营养不良。此指标主要反映过去或长期慢性营养不良。

3.消瘦 体重低于同性别、同身高人群正常值的均数减2个标准差;高于或等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中度营养不良;低于均数减3个标准差为重度营养不良。此项指标主要反映近期、急性营养不良。

【治疗】

1.去除病因 在查明病因的基础上,积极治疗原发病。

2.调整饮食及补充营养物质 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患儿的消化道已适应低营养的摄入,突然摄食增多可出现消化不良、腹泻,故饮食调整应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患者的消化能力和对食物耐受情况,逐渐增加热能和营养物质的供应量,不能操之过急。轻症可从250~334kJ(60~80kcal)/(kg·d)开始,较早较快添加含蛋白质和高热能的食物;中、重度可参考原来饮食情况,从167~250kJ(40~60cal)/(kg·d)开始,逐步少量增加,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加到500~727kJ/(kg·d),并按实际体重计算热能。待体重接近正常后,再恢复至正常生理需要量。食品除乳制品外,可给予豆浆、蛋类、肝泥、肉末、鱼粉等高蛋白食物或酪蛋白水解物、氨基酸混合液等。蛋白质摄入量从1.5~2.0g/(kg·d)开始,逐步增加到3.0~4.5g/(kg·d)。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如不能耐受肠道喂养或病情严重需禁食时,可采用全静脉营养或部分静脉营养等方式。

3.药物治疗 ①补充B族维生素和胃蛋白酶、胰酶等,以助消化;②在供给充足热能和蛋白质的基础上可应用苯丙酸诺龙,以促进蛋白质合成,增加食欲,每次肌内注射0.5~1.0mg/kg,每周1~2次,连续2~3周;③胰岛素注射可降低血糖,增加饥饿感提高食欲,通常1/d皮下注射胰岛素2~3U,注射前先服葡萄糖20~30g,每1~2周为1个疗程;④锌制剂可提高味觉敏感度,增加食欲,口服元素锌0.5~1mg/(kg·d);⑤中药如参苓白术散能调整脾胃功能,改善食欲。

4.治疗并发症 如伴有严重腹泻、自发性低血糖、各种感染、电解质紊乱及各种维生素缺乏,应及时处理。严重贫血可少量输血,每次<10ml/kg,速度应慢。

5.其他 良好的护理可减少继发感染的机会。食具要消毒,保证充足睡眠,适当户外活动,纠正不良饮食习惯。此外针灸、推拿、捏脊等也有一定疗效。

【预防】 本病的预防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①合理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辅食,防止并纠正偏食、挑食、吃零食的不良习惯,保证学生早餐和午餐能摄入足够的能量和蛋白质;②生活规律,坚持户外活动,按时作息,保证充足睡眠;③防治疾病,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