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手术肠管损伤的临床表现

手术肠管损伤的临床表现

时间:2022-04-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以小肠和结肠缺血性坏死为特征,往往导致肠坏死、穿孔而需紧急手术治疗。男女发病率无差别。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气腹的出现则提示已发生肠穿孔。为了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所见,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为三期。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按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是新生儿期较常见的一种肠道炎症性疾病,以小肠和结肠缺血性坏死为特征,往往导致肠坏死、穿孔而需紧急手术治疗。多为未成熟儿。男女发病率无差别。

【临床表现】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多发生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发病时间多数在生后1~7d以内,发病超过新生儿期者很少。多数患儿有胎儿缺氧史,出生时有休克或呼吸窘迫综合征史或异常分娩史。本病发病急,主要临床表现有腹胀、呕吐、腹泻、便血,很快出现严重中毒症状。患儿起病初期即表现烦躁不安、精神不振、拒奶,同时出现呕吐,吐出物为胃内容物或胆汁样液体、咖啡样物。腹泻是常见的早期症状,每天数次或十数次,初期为水样便有黏液,以后为血便,呈洗肉水样或果酱样,具有特殊腐败腥臭味。

查体可见患儿发热或体温不升、精神差、呼吸窘迫、面色苍白,皮肤有紫色网状花纹,四肢发凉。腹部膨胀,有时可见肠型。当肠穿孔腹膜炎时,腹壁水肿,红肿发亮。有时可扪及包块,多为粘连在一起的肠段。腹腔穿刺可抽出黄色浑浊或血性液体。

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明显增高,中性粒细胞核左移,可见中毒颗粒,血小板明显降低。

【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X线及实验室检查综合判断,即可作出诊断。腹部正位、侧卧位X线平片不仅对诊断有帮助,且可判断病变程度。坏死性肠炎的典型X线征象是:肠管普遍充气、扩张,少数病例呈少气征或充气肠管分布不均匀,肠间隙增宽。有时可见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或少见的腹膜外积气。气腹的出现则提示已发生肠穿孔。

【治疗】 首先应采用内科非手术治疗,部分病例可获治愈。为了根据不同的病情采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可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及X线所见,将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分为三期。

Ⅰ期(疑诊期):围产期有发病的高危因素;临床表现胃潴留、呕吐、中度腹胀、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腹部平片肠管中度胀气、扩张。

Ⅱ期(确诊期):在第Ⅰ期临床表现及X线所见的基础上出现消化道出血,腹胀加重,X线示肠壁积气、门静脉积气和固定的扩张肠襻即可确诊。

Ⅲ期(进展期):Ⅱ期临床表现加生命体征恶化,感染性休克、胃肠道大出血;Ⅱ期X线征象加气腹。

1.非手术治疗 对Ⅰ期的患儿首先应用内科非手术治疗,包括:①禁食及胃肠减压,禁食时间一般应在10~14d,以腹胀消失、大便潜血阴性为试行进食的指征。过早恢复饮食有复发的可能;②补液和维持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③补充营养,注意热量和蛋白质的供给,应用静脉营养;④为减少血液黏稠度,改善肠管血运,可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酚妥拉明可扩张肠系膜血管;⑤抗生素,应用针对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

在非手术治疗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并按病情进展调整治疗方案。如有下列情况应行手术治疗:①高度腹胀,出现血便、腹壁红肿发亮,有局限性肌紧张等腹膜刺激征者;②全身情况恶化,出现败血症、休克者;③X线检查示腹腔积液,肠壁或门静脉积气或有固定肠管扩张者;④腹腔穿刺抽出浑浊液体、脓液或血性液者。

2.手术治疗 手术方法根据患儿全身情况,病变范围和程度而定。

(1)肠切除术:患儿一般状态尚可,病变局限,腹膜炎症较轻者,切除病变肠管一期吻合。对肠穿孔,切忌做穿孔单纯缝合术。术中用含抗生素的生理盐水冲洗腹腔,以减少术后感染和毒素吸收,应放置引流。

(2)肠外置术:病变范围广泛,为避免切除过多的肠管以及病情严重,不能耐受肠切除吻合手术者,可保留其远端和近端病变较浅表的部分,做肠造瘘或肠外置术,待病情稳定后,二期行肠切除吻合术。如有可能应尽量保留回盲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