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的研究概况

组织工程表皮替代物的研究概况

时间:2022-04-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1898年开始,KC的培养方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体外培养的异体角质形成细胞膜片具有可立即使用、供应不受限制等优点,曾被希望用来替代有创的、耗时的自体KC移植技术。国内外均有成功用于临床治疗烧伤和局部皮肤缺损等的报道,但关于移植培养异体KC的存活问题,意见分歧很大。一些人认为异体KC不引起受体的排斥反应,移植后可以长期存活。

从1898年开始,KC的培养方法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探索过程。直到1975年,Rheinwald和Green等首次把由胰蛋白酶分离获得的来自患者小块皮肤活检的表皮细胞培养在铺有Fb饲养层的塑料培养瓶上并成功传代,建立了生产活角质形成细胞膜片的滋养层培养法,使KC的体外培养实现了真正的突破;1982年,Ham建立了KC的无滋养层培养方法。目前,通过细胞培养在3~4周内可扩展活检皮肤面积1 000倍以上,移植培养的自体KC技术在烧伤治疗中已常规应用于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最知名的产品是美国Genzyme组织修复公司生产的Epicel和瑞士Modex公司生产的EpiDex,且均已商品化。意大利的Laserskin、韩国Tego Science公司的Holoderm、德国BioTissue Technologies公司的BioSeed-S也是在不同支撑物上培养的自体表皮片。

体外培养的异体角质形成细胞膜片具有可立即使用、供应不受限制等优点,曾被希望用来替代有创的、耗时的自体KC移植技术。国内外均有成功用于临床治疗烧伤和局部皮肤缺损等的报道,但关于移植培养异体KC的存活问题,意见分歧很大。一些人认为异体KC不引起受体的排斥反应,移植后可以长期存活。Cairns等通过测定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血清细胞毒抗体,认为不引起免疫排斥反应;Hammend等发现经过培养的KC抗原性发生了改变,培养8d后,Ⅱ类抗原及朗格汉斯细胞消失,仅存含有Ⅰ类抗原的KC,认为同种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原因是由于缺乏抗原呈递细胞而不能启动免疫系统。但Aubock等认为受体的朗格汉斯细胞可进入移植的角质形成细胞膜片内,并将异体供体的MHCⅠ类抗原或非MHC抗原呈递给接受移植者的淋巴细胞,10~22d后引起特异性排斥反应,并认为三度烧伤创面由于没有自体表皮成分残留,移植异体表皮后存活率低,14d后全部被排斥。国内多名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张万洲、张仕君、胡嘉念、赵雄飞、赵阳兵等的研究支持不发生排斥反应,异体角质形成细胞移植后可以短期或长期存活;崔正军、张余光等持相反观点。大多数研究发现,用培养的异体表皮细胞覆盖浅表创面,如供皮区、浅表溃疡肉芽组织及深二度烧伤切痂创面取得与移植培养的自体表皮相似的结果,但覆盖全厚伤口或三度创面很少成活。现在一般认为培养的异体KC通过刺激创面残余的或小创面边缘的自体KC迁移和增生而促进创面愈合,为暂时性创面覆盖物,最终会被自体KC所替代;它只适用于浅表创面,不适用于深度创面。异体角质形成细胞膜片作为一种昂贵的生物敷料,其临床应用价值已不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