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胰升糖素瘤

胰升糖素瘤

时间:2022-04-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GG由胰岛A细胞合成,GG的分泌受饮食、物质代谢、神经及内分泌等因素综合调控。GG持续高水平的糖原分解减少原因未明,但与糖原贮存的耗竭无关。因而GG可有效维持空腹血糖浓度。胰岛素可拮抗GG在肌肉和脂肪组织的作用。临床上应注意伴或不伴有肿瘤的GG升高还可见于:①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②家族性胰升糖素原血症,主要分泌GG的前体。③假性胰升糖素瘤,其特点是并无肿瘤,其相关临床表现系由大分子GG引起。

胰升糖素(glucagon,GG)的分子量为3485,单链29肽,于1957年Bromer等阐明其结构。GG由胰岛A细胞合成,GG的分泌受饮食、物质代谢、神经及内分泌等因素综合调控。GG参与调节体内的物质代谢,维持内环境的稳定。

【胰升糖素的生理作用】 GG主要对糖代谢起调控作用。肝细胞为GG的主要靶细胞,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并抑制肝糖原生成,还可促酮体生成,促肝细胞对生糖氨基酸的摄取,抑制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合成。

GG对糖代谢的作用有时间依赖性,早期即<15min以糖原分解为主,随时间推移,约2.5h糖原分解减少,糖异生增加。GG持续高水平的糖原分解减少原因未明,但与糖原贮存的耗竭无关。

GG也作用于肌肉和脂肪组织,促蛋白质和脂肪分解,糖异生的前提物质增多。因而GG可有效维持空腹血糖浓度。胰岛素可拮抗GG在肌肉和脂肪组织的作用。GG还可通过舒张血管、增加肾脏血流和肾小管滤过率,增加肾脏钠和其他离子的排泄。药理剂量的GG尚有心肌的正性肌力作用,用于治疗心力衰竭,胃肠道平滑肌的解痉和促进肝细胞再生(治疗肝性脑病)等作用。

【胰升糖素瘤及其临床特点】

1.本病70%为恶性,50%有肝或淋巴结转移。

2.肿瘤直径为3~35cm,确诊时肿瘤均较大,以胰尾部多见。

3.40~60岁多见,女多于男。

4.常表现为IGT,可出现中至重度糖尿病,不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微血管病少见。糖异生是血糖增高的主要原因;高浓度GG可通过局部或血循环作用于B细胞抑制胰岛素的释放;还可刺激肾上腺释放儿茶酚胺造成胰岛素相对缺乏,而使肝糖输出增加。

5.其他主要临床表现包括坏死溶解性游走性红斑,下肢、臀、股、会阴部多见;反复发生红斑、小水疱、奇痒、破溃、结痂、脱屑伴色素沉着,邻近病变可融合,向周围扩展时中心可愈合(也可伴继发感染),此乃本病特征性病变。口炎,呈红牛肉样。甲指分离。腹痛,15%有腹泻。贫血(正细胞正色素性)、血沉快。食欲好,但体重下降。

【实验室检查】

1.血浆GG显著增高 正常值<34.4×10-12 mol/L(120pg/ml),本病时均>86.1×10-12 mol/L(300pg/ml),一般可达287~143 010-12 mol/L(~5 000pg/ml)。

2.其他 尚有低氨基酸血症,血胆固醇降低。OGTT中血胰升糖素水平反升高(正常者下降)。

临床上应注意伴或不伴有肿瘤的GG升高还可见于:①Ⅰ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②家族性胰升糖素原血症,主要分泌GG的前体。③假性胰升糖素瘤,其特点是并无肿瘤,其相关临床表现系由大分子GG引起。大分子GG还可见于餐后低血糖综合征、严重应激、肝肾功能不全、长期饥饿及急性胰腺炎等疾病。

最后诊断有赖肿瘤组织的电镜、组织化学、免疫荧光以及测得组织GG含量增高等检查来确定。

【治疗】

1.本病以手术切除肿瘤为主,血GG水平增高及特征性皮疹可望于术后1周内迅速消退。

2.不能手术者,可试用链佐星、氟尿嘧啶、氮烯咪胺(decarbazine,dimethyltrigzen,medazole carboxamide,简称DTIC)。也可试用干扰素治疗。

3.口服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四环素对皮疹与口炎可能有效;偶尔补充锌及必需脂肪酸也可改善皮损。

4.生长抑素制剂奥曲肽(octreotide)及其类似物可降低GG水平,可减轻其所引起的相应症状。

5.小剂量口服降糖药大多能控制本病的高血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