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转氨酶胆红素正常b超确定脂肪肝

转氨酶胆红素正常b超确定脂肪肝

时间:2022-03-2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心肌梗死时AST明显增高,肝细胞损害较重时AST会明显增高。黄疸患者如果血清总胆汁酸值正常,则可以排除肝细胞损害。正常人血清ALP大部分来自骨骼,一小部分来自肝脏,经由胆道排除体外,故临床上检测ALP主要用来诊断肝胆和骨骼系统疾病。因此,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有助于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及对病情和预后的判定。此外,重度慢性肝炎和晚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酶是人体的生物催化剂,肝脏是人体所需物质的加工厂,在肝脏中含有种类繁多的酶,它们是血液中酶的主要来源,因此通过测定血液中酶的活性,可以了解肝脏病变的部位和程度。进食对大多数血清酶的活性没有影响,故测定血清酶活性时一般不要求空腹血清,不过进食特别是脂肪餐后对碱性磷酸酶活性有一定影响,此外剧烈的运动对酶的活性有影响,例如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等在剧烈活动后活性均可以明显增高。

1.丙氨酸转氨酶 丙氨酸转氨酶又称谷丙转氨酶(简称ALT或GPT),正常 值:0~40 U/L(单位/升)。ALT是了解肝病最重要的酶,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中,当肝细胞受到炎症损害时,由于肝细胞的变性、坏死,肝细胞膜上的通透性增加,ALT大量渗入血液,从而使得血清ALT含量明显增高。通过ALT和AST的检测,可以了解肝细胞损害的程度。AST/ALT比值对判断肝细胞的损害程度和肝病类型有一定帮助,如急性肝炎或轻度肝炎时比值为< 1,肝硬化时比值为2,肝癌时比值为> 3。在病毒性肝炎时,测定AST/ALT比值对判断预后也有一定帮助,比值0.31~0.63者,预后较佳,1.2~2.26者,预后较差,往往进展为暴发性肝衰竭而死亡。当然,由于ALT主要存在于肝细胞内,但在其他某些器官组织中也存在部分,所以胆道、心血管、脑血管、肾、胰腺等脏器病变时也可见到轻度增高。

2.天冬氨酸转氨酶 天冬氨酸转氨酶又称谷草转氨酶(简称AST或GOT),正常值:0~45 U/L。AST主要存在于心肌细胞中,其次为肝细胞。急性心肌梗死时AST明显增高,肝细胞损害较重时AST会明显增高。

3.γ-谷氨酰转肽酶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正常值:0~60 U/L。γ-GT在人体组织器官中分布很广,如肝、肾、脾、胰腺、脑、小肠、心肌等均有分布。血清γ-GT活性增高常提示肝细胞破坏、胆道疾患、肝癌或药物对肝脏的损害。γ-GT还常与碱性磷酸酶(ALP)等结合,用于淤胆型肝炎或黄疸型肝炎的鉴别,患淤胆型肝炎时血清γ-GT活性明显增高,如果γ-GT活性高于ALT活性更有诊断意义。此外,临床上见到肝炎病人γ-GT持续或反复增高,提示病情有趋向慢性的可能。

4.总胆汁酸 总胆汁酸(TBA)正常值:0~10μmol/L(微摩尔/升)。肝脏是合成胆汁酸的唯一器官,当肝功能损害时,胆汁酸代谢异常,可使血清中胆汁酸值发生改变。因此测定血清中总胆汁酸浓度可以了解肝病的变化。当胆汁淤积时,总胆汁酸可增高。黄疸患者如果血清总胆汁酸值正常,则可以排除肝细胞损害。

5.碱性磷酸酶

碱性磷酸酶(简称ALP或AKP)正常值:35~160 U/L。正常人血清ALP大部分来自骨骼,一小部分来自肝脏,经由胆道排除体外,故临床上检测ALP主要用来诊断肝胆和骨骼系统疾病。ALP是胆汁郁滞的重要指标酶,可以用来鉴别黄疸的类型,胆道阻塞时,不论阻塞部位是肝内还是肝外,ALP活性均会增高,阻塞程度越严重,活性越高。ALP活性高度增高时应考虑肝外阻塞性(如肝癌、胆结石、胰头癌)黄疸,中等度增高则可以考虑为肝细胞性黄疸。国内有学者认为,ALT与ALP活性的比值大于4时,肝细胞性黄疸的可能性较大;相反,两者之比小于4则以淤胆型肝炎的可能性较大。

6. 胆碱酯酶

胆碱酯酶(CHE)正常值4 300~13 200U/L。由于血清胆碱酯酶的半衰期短,所以它是肝内损害时的一种极为敏感的、反映肝脏酶合成障碍的试验。其活性降低的程度往往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一致。如重型肝炎患者胆碱酯酶活性值一般都较正常降低,且降低程度与病情轻重密切相关;约80%的病人,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可降至正常值的60%,重危病人甚至下降至10%以下,此类患者多很快死亡。因此,血清胆碱酯酶活性的测定,有助于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及对病情和预后的判定。此外,重度慢性肝炎和晚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胆碱酯酶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