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血清胆红素与黄疸

时间:2022-02-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当血清胆红素含量过高会引起皮肤、巩膜、黏膜等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的黄染,这一体征称黄疸。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

正常人血清胆红素含量甚微,仅为1.7~17μmol/L(0.1~1.0mg/dl),其中80%是与清蛋白结合的游离型胆红素,其余是结合型胆红素。凡能引起体内胆红素生成过多,或肝细胞对胆红素摄取、转化、排泄过程发生障碍均可引起血浆胆红素浓度升高,称高胆红素血症。胆红素为金黄色物质,当血清胆红素含量过高会引起皮肤、巩膜、黏膜等组织和内脏器官及某些体液的黄染,这一体征称黄疸(jaundice)。黄疸的程度取决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如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17μmol/L,而小于34μmol/L,肉眼不易观察到巩膜和皮肤的黄染,称隐性黄疸;当血清胆红素浓度大于34μmol/L时,组织黄染明显,肉眼可辨,称为显性黄疸。

根据原因不同,黄疸可分为三种类型:

(一)溶血性黄疸

溶血性黄疸也称肝前性黄疸。是由于临床上任何原因(如过敏、恶性疟疾等)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未结合胆红素产生过多,超过肝细胞的摄取、转化和排泄能力。其特征为:血清非酯型胆红素浓度异常增高,酯型胆红素浓度改变不大,与重氮试剂反应间接阳性,尿胆素原升高,尿胆红素阴性。肝细胞最大限度地处理、排泄胆红素,肠道中生成的胆素原和胆素增多,粪便和尿液颜色加深。

(二)阻塞性黄疸

阻塞性黄疸也称肝后性黄疸。各种原因引起的胆道阻塞,胆汁排泄通道受阻,使胆小管和毛细胆管内压力增大破裂,在肝内生成的酯型胆红素返流入血,造成血清胆红素升高。其特征为:血清酯型胆红素浓度升高,非酯型胆红素浓度无明显改变,与重氮试剂反应直接阳性,尿胆素原减少,尿胆红素强阳性,尿液颜色加深。由于胆红素排泄受阻,肠道形成胆素原和胆素减少,使粪便颜色变浅或呈陶土色。常见于胆管炎症、肿瘤、结石或先天性胆道闭塞等疾病。

(三)肝细胞性黄疸

肝细胞性黄疸也称肝源性黄疸。由于肝细胞受损,肝功能障碍,使其摄取、结合、转化和排泄胆红素的能力降低,一方面肝不能将非酯型胆红素全部转化为酯型胆红素,使血中非酯型胆红素升高;另一方面肝细胞肿胀,毛细胆管阻塞或毛细胆管与肝血窦直接相通,使部分已形成的酯型胆红素返流入血,使血中酯型胆红素也升高。其特征为:血清胆红素与重氮试剂呈双相反应阳性,尿胆素原升高,尿胆红素阳性,粪便颜色变浅或正常。此类黄疸常见于肝实质性病变,如肝炎、肝硬化、肝肿瘤等。

各种黄疸类型血、尿、粪的变化见表14-2。

表14-2 三种类型黄疸病人血、尿、粪的变化

(赵瑞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