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热证与伤寒杂病论全部药方

热证与伤寒杂病论全部药方

时间:2022-03-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为67门,载列证候1739种。《诸病源候论》中分别列有“虚劳不得眠候”、“大病后不得眠候”、“伤寒病后不得眠候”、“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候”等四种失眠类证候,较前代文献列证更加详细。《诸病源候论·寒食散发候》概要记述了多种因服用寒食散后药性发作所出现的病候,其中亦包括了不眠,这是因药患所致不眠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现存第一部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共50卷,分为67门,载列证候1739种。为隋代巢元方等所撰,成书于隋大业六年(公元610年)。详细论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证候表现,以病为纲,以证为目,每类疾病之下,分述各种病证,再论各个病证的概念、病因和证候表现,因“汤熨针石,别有正方”,故基本不录治疗方法。但部分病证之后附有养生导引法,全书共载养生方119条,养生方导引法291条。本书继承和发展了中医病因病机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该书内容也广为后世重要医著如《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日本《医心方》等所援引。

(一)详列不眠四候

《诸病源候论》中分别列有“虚劳不得眠候”、“大病后不得眠候”、“伤寒病后不得眠候”、“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候”等四种失眠类证候,较前代文献列证更加详细。其后宋明历代方书,也多宗巢氏之分类法而列不眠治方。上述四证,均为病后继发以不眠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以看作是失眠证的证候类型。在古代早期的文献中,类似者较多,原发失眠的资料几不可见。

而对于其他病候所致的不眠,书中亦多有记述,计有“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候”、“风痹候”、“鬼魅候”、“虚劳骨蒸候”、“虚劳喜梦候”、“寒食散发候”、“伤寒二日候”、“伤寒候”、“伤寒烦候”、“伤寒厥候”、“伤寒衄血候”、“伤寒百合病”、“伤寒狐惑候”、“时气二日候”、“热病候”、“热病二日候”、“温病二日候”、“寒热厥候”、“七气候”、“逆气候”、“腹胀候”、“疳候”、“积聚候”、“痰饮候”、“食伤饱候”、“水肿候”、“二十四水候”、“九窍四肢出血候”、“诸瘘候”、“金疮成痈肿候”、“八瘕候”、“产子但趋后孔候”、“带下三十六候”、“欲发痫候”、“惊啼候”等30余种病候[54]

(二)悉解致病之源

《诸病源候论》详细分析了导致不眠的病因病机,大致有下列几种:

1.邪客脏腑,阳不入阴 《诸病源候论·虚劳不得眠候》论述了虚劳不眠的病机:“今邪气客于脏腑,则卫气独营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眠。”[54]

2.病后阴虚,阳不入阴 《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论述了大病之后,脏腑气血虚弱,营卫运行失常而致不眠的病机:“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54]

3.余热未尽,阳盛阴虚 《诸病源候论·伤寒病后不得眠候》论述了伤寒病后余热未尽,热与阳并,阳盛阴虚,营卫失常而致不眠的病机:“夫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主夜,夜主卧,谓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矣。今热气未散,与诸阳并,所以阳独盛,阴偏虚,虽复病后,仍不得眠者,阴气未复于本故也。”[54]

4.血虚气乱,内扰脏腑 《诸病源候论·霍乱后烦躁卧不安候》论述了霍乱病后脏腑虚弱,气机逆乱,内扰脏腑而烦躁不眠:“冷热不调,饮食不节,使人阴阳清浊之气相干,而变乱于肠胃之间,则成霍乱。霍乱之后而烦躁不安者,由吐下之后,脏腑虚极,阴阳未理,血虚气乱,故血气之行未复常度,内乘于脏腑,故烦躁而不得安卧也。”[54]至于烦躁的病机,从“霍乱烦渴候”、“霍乱心烦候”、“霍乱呕而烦候”等的记载来看,当是邪气扰心所致,“气逆乘心,故烦。”[54]

5.邪气扰魂 《诸病源候论·虚劳喜梦候》论述了虚劳之人气血不足,脏腑虚弱,邪扰脏腑,魂不守舍而致不眠:“夫虚劳之人,血气衰损,脏腑虚弱,易伤于邪,邪从外集内,未有定舍,反淫于脏,不得定处,与荣卫俱行,而与魂魄飞扬,使人卧不得安,喜梦。”[54]

6.邪扰阳明 《诸病源候论》“伤寒二日候”、“伤寒候”、“时气二日候”、“热病二日候”、“温病二日候”等论述了上述外感病证邪扰阳明而致不得眠。“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夹鼻络于目,故身热而鼻干,不得卧也。”[54]

7.悲忧伤神 《诸病源候论·七气候》论述了悲忧之气积聚所致的暮卧不安:“忧气则不可极作,暮卧不安席。”[54]

8.热伤心肝,误治亡血 《诸病源候论·伤寒衄血候》论述了伤寒衄血,误治血虚失养而致的不眠:“伤寒病衄血者,此由五脏热结所为也。心主于血,肝藏于血,热邪伤于心肝,故衄血也……衄家不可攻其表,汗出额上菹急而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54]伤寒衄血,多由表实证,当汗不汗,失于表散,热郁心肝,阳热上盛,因而发衄。衄家、亡血家皆当禁汗,若误用汗法,而使血愈虚,筋脉心神失养而出现额上脉急而紧,直视不眠等证。

9.心热

10.胆冷 《诸病源候论·大病后不得眠候》论述了大病之后不得眠的病机,并依据不同的证候表现,区分心热和胆冷两个证型:“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荣卫未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54]

11.食伤脾胃 《诸病源候论·食伤饱候》论述了食伤脾胃,胃腑不和所致的不眠:“夫食过于饱,则脾不能磨消,令气急烦闷,睡卧不安。”[54]

巢氏所列不眠四候,实际上前三候可看作失眠证的三个独立证候,而第四候则是霍乱病后烦躁与不眠的兼见之候。从上述论述可以看出,巢氏对于失眠证总的病机的认识,仍然承袭了《内经》的营卫理论,而对于作为其他病证的相兼证,不眠的病因病机也十分丰富,涉及了脏腑气血、寒热邪气、情志魂魄等多方面的内容。

(三)寒食散发致不眠

魏晋隋唐时期,服食成风,《隋书·经籍志》共录载医书256部,4 510卷,而其中仅“食经”一类的著作就有200多卷,养生、炼丹、房中等类著作300余卷。由于服食成风,由此而引起疾病大量出现,《诸病源候论》专列一卷(卷六)“解散病诸候”,讨论了26种因服食而致的病候。

《诸病源候论·寒食散发候》概要记述了多种因服用寒食散后药性发作所出现的病候,其中亦包括了不眠,这是因药患所致不眠的记载。书中援引晋代僧人道弘《解散对治方》(《隋书·经籍志》载:“释道弘,撰《寒食散对疗》一卷,今佚。”[105])云:“人参动紫石英,心急而痛,或惊悸不得眠卧;或恍惚忘误,失性狂发;或黯黯欲眠;或愦愦喜瞋;或瘥或剧,乍寒乍热;或耳聋目暗。”[54]“或饮酒不解,食不复下,乍寒乍热,不洗便热,洗复寒,甚者数十日,轻者数日,昼夜不得寐,愁忧恚怒,自惊跳悸恐,恍惚忘误者,坐犯温积久,寝处失节,食热作癖内实,使热与药行,寒热交争。虽以法救之,终不可解也……急饮三黄汤下之……或夜不得眠,坐食少,热在内故也。当服栀子汤,数进饮食。”[54]寒食散主要由热性矿物药组成,其药力发作或药后之患系内热扰及神明而发不眠,治疗上亦以寒性药物为主组方,以解药热。

(四)重视睡眠养生

《诸病源候论》关于睡眠养生的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睡眠卫生,即提倡注意睡眠的方法,以预防疾病;二是强调以良好的睡眠方式,强身祛病。

1.睡眠卫生防病法 睡眠不当,可成为多种疾病的诱发或致病因素,对此《诸病源候论》大量引述《养生方》的内容,载论颇详。

如睡眠当风、露卧可致发喑、口、头面风等多种疾病:“醉卧当风,使人发喑”;“夜卧,当耳不得有孔,风入耳中,喜令口”;“又新沐头未干,不可以卧,使头重身热,反得风则为烦闷”;“酒癞者,酒醉卧泰穰上,因汗体虚,风从外入,落人眉发,令人惶怪,小治大愈”、“《养生禁忌》云:醉酒露卧,不幸生癫。”[54]

睡卧湿地可致腰痛:“凡腰痛病有五……五曰寝卧湿地,是以痛。”[54]

酒醉睡卧转侧失枕可致转脉瘘:“转脉瘘者,因饮酒大醉,夜卧不安,惊欲吐,转侧失枕之所生也。”[54]

为此,巢氏提倡良好的睡眠方法,包括饱食不仰卧、不顺墙卧、夏季不露面而卧、睡中不饮水及按季节不同变换睡向等。《诸病源候论》引《养生方》云:“饱食仰卧久,成气病头风”,“夫人见十步直墙,勿顺墙而卧。风利吹人,必发癫痫及体重。人卧春夏向东,秋冬向西,此是常法”,“夏勿露面卧,露下附面,皮厚及喜成癣”,“卧觉勿饮水更眠,令人作水癖。”[54]

2.睡眠养生祛病法 《诸病源候论》在“肝病候”、“心病候”、“肺病候”和“肾病候”后附《养生方》,分别以四季睡眠养生的方法,作为调理不同脏腑的健身祛病之法。尽管内容基本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所载基本相同,但作为养生法附于各脏病之后,足见巢氏对于睡眠养生法的重视。“(肝病候)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心病候)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英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肺病候)秋三月,此为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肾病候)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5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