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清热利湿,推陈致新法

清热利湿,推陈致新法

时间:2022-03-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3条论述了茵陈蒿汤证的病机、临床表现与治法。本条茵陈蒿汤方证承阳明病本证而来,故应属阳明病之兼变证。也就是说,黄疸即是脾胃功能失调的病证。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本病的发生于脾土的关系最为密切。谷疸病的主方为茵陈蒿汤。为加强茵陈蒿汤疏肝利胆的作用,加用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

【原文】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1,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饮水浆2者,此为瘀热3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236)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260)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恼者,身必发黄。(199)

【词解】

1.热越:热邪向外发越。

2.水浆:泛指饮料,如水、果汁、蔗浆之类。

3.瘀热:指热邪瘀滞。

【释义】

此3条论述了茵陈蒿汤证的病机、临床表现与治法。阳明病“发热,汗出”,为热有向外宣透之象,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则为热无外越之态。阳明里热炽盛,未及膀胱,膀胱气化有度,则小便如常;津得气化,则全身汗出。此时宜用白虎汤类方施治。本条茵陈蒿汤方证承阳明病本证而来,故应属阳明病之兼变证。今汗出不畅且小便不利,表明机体气化功能失常,气不化水,则水停聚“湿”;过多水浆,被热蒸也可化“湿”,湿滞又进一步阻遏气化。“湿”与未能外越之“热”郁滞中焦,散漫于肌肤可外现土色,故“身必发黄”。对于本条“瘀热”的理解历来颇有争议:一曰“瘀”作“郁”解,瘀热即郁热,为邪热郁滞;一曰“痰”“瘀”作“瘀血”解,即“瘀热”为热塞血瘀。

黄疸的发生与脾直接相关,《金匮要略》中说“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脾五行属黄色,黄疸是脾之本色外露而成;又说“然黄家所得,从湿得之”,表明黄疸的形成离不开湿邪,而其中湿邪的形成又与脾直接相关。所以,中医学认为黄疸的发生是由于脾胃功能受损,水湿运化障碍,湿浊内阻,气血阻滞,迫使脾色外现,谓之谷疸。也就是说,黄疸即是脾胃功能失调的病证。

【方义】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组成。本方中茵陈为主药,苦寒清热利湿,并有疏利肝胆、退黄的作用;栀子苦寒,清泄三焦而利小便;大黄苦寒,泻热行瘀,通腑利胆退黄。三药合用,使二便通利,湿热尽去,取效甚捷,如后方所云:“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近人更有谓:“大黄除瘀热,推陈致新……可知本证当有腹满,大便秘结,小便不利等症”。腹满、小便不利之症固然有之,但大便秘结则未必有之,要知此腹微满是湿热壅滞太甚,用大黄是助茵陈以除湿热。仲景于方后注中明言服茵陈蒿后“小便当利”而非大便当利,其“一宿腹减”的原因是“黄从小便去也”。小便利,黄从小便去而腹减,可见其腹满非腑实便结。

茵陈蒿汤中除了清利湿热以外,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方中大黄的应用。临床中患者出现黄疸,往往伴随纳差、恶心、乏力、便秘等胃肠症状,机体整个代谢减退,肠腑中毒素堆积。所以,通腑可以有效排除毒素,减轻机体伤害,促进黄疸的恢复。

【历代论述】

文通:此治脾胃湿热在里之方也。茵陈入脾散湿,栀子入胃去热,大黄导湿热下行。先煮茵陈蒿,后入栀子、大黄,则大黄、栀子不下大肠,而湿热从小便中泄去。(《百十三方解·卷下》)

钱天来:茵陈性虽微寒,而能治湿热黄疸及伤寒滞热,通身发黄,小便不利;栀子苦寒,泻三焦火,除胃热时疾黄病,通小便,解消渴心烦懊恼,郁热结气,更入血分;大黄苦寒下泄,逐邪热,通肠胃。三者皆能蠲湿热,去郁滞,故为阳明发黄之首剂。(《伤寒溯源集·阳明中篇》)

【病案分析】

孙某,男,55岁,1992年4月21日初诊。3年前洗浴之后汗出为多,吃橘子后,突感胸腹之中灼热不堪,从此不能吃面食及鸡、鸭、鱼、肉等荤菜,甚则也不能饮热水。如有触犯,则胸腹之中顿发灼热,令人烦忧为苦,必须饮进冷水则得安,虽属数九隆冬,只能饮凉水而不能饮热水。医院检查各项指标未见异常,多方医治无效,专程来京请刘老诊治。经询问,患者素日口干咽燥,腹胀,小便短黄,大便干,数日一行。视其舌质红绛,苔白腻,切其脉弦而滑。据脉证特点,辨为“瘅热”之病,《金匮要略》则谓“谷疸”。乃脾胃湿热蕴郁,影响肝胆疏通代谢之能为病。治法:清热利湿,以通六腑,疏利肝胆,以助疏泄。疏方柴胡茵陈蒿汤:柴胡15克,黄芩10克,茵陈15克,栀子10克,大黄4克。

服药7剂,自觉胃中舒适,大便所下秽浊为多,腹中胀满减半。口渴欲饮冷水,舌红、苔白腻,脉滑数等症未去,此乃湿热交蒸之邪,仍未驱尽,转方用芳香化浊,苦寒清热之法:佩兰12克,黄芩10克,黄连10克,黄柏10克,栀子10克。

连服7剂,口渴饮冷已解,舌脉恢复正常,胃开能食,食后不作胸腹灼热和烦闷,瘅病从此而愈[10]

按语:本案是由于洗浴后吃橘子而发病,称谷疸病。瘅,通疸。瘅热是由于脾胃素有湿热,因饮食不节而出现脾胃湿热,湿热交蒸,导致肝胆疏泄不利,小便不利而发黄疸。本病的发生于脾土的关系最为密切。因脾脉入腹属脾络胃,上膈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又复从胃别上膈注心中,故湿热困脾,见胸腹灼热、心烦、口干、腹胀、小便短黄、舌苔白腻。谷疸病的主方为茵陈蒿汤。茵陈蒿汤中茵陈蒿清热利尿退黄;大黄苦寒泻下,泻胃肠实热,行血导滞以化瘀热;栀子清利三焦,宣透气机,利小便而使热下行。为加强茵陈蒿汤疏肝利胆的作用,加用柴胡、黄芩,取小柴胡汤之意。服药7剂后,病情减轻,然湿热之邪仍未驱尽,刘老用黄连解毒汤加佩兰进行治疗,黄连解毒汤泻火,火去则湿孤,加佩兰芳香化湿[1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