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胸椎和腰椎中间的脊柱按压痛

胸椎和腰椎中间的脊柱按压痛

时间:2022-03-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躯干骨共51块,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分别参与构成脊柱和骨性胸廓。脊柱位于躯干后壁的正中,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连结而成,构成人体的中轴,具有支持体重、运动和保护内脏器官等作用。椎弓的后部较宽薄,称椎弓板。前、后纵韧带分别连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后面,有限制脊柱过度后伸、前屈的作用。椎体大小的这种变化,与脊柱承受的重力变化密切相关。

躯干骨共51块,包括24块椎骨、1块骶骨、1块尾骨、1块胸骨和12对肋,分别参与构成脊柱和骨性胸廓。骶骨和尾骨还参与骨盆的构成。

(一)脊柱

脊柱(vertebral column)位于躯干后壁的正中,由24块椎骨、1块骶骨和1块尾骨连结而成,构成人体的中轴,具有支持体重、运动和保护内脏器官等作用。

1.椎骨(vertebrae) 幼年时椎骨为32或33块,即颈椎7块、胸椎12块、腰椎5块、骶椎5块和尾椎3~4块。成年后5块骶椎合成骶骨,3~4块尾椎合成尾骨。

(1)椎骨的一般形态:椎骨由前部的椎体和后部的椎弓组成(图3-5、3-6)。椎体呈短圆柱状,是负重的主要部分,内部充满骨松质,表面的骨密质较薄,故易因暴力而引起压缩性骨折。椎弓为弓形骨板,与椎体共同围成椎孔。所有椎骨的椎孔连成一条椎管,管内容纳脊髓。椎弓的前部较窄厚,紧连椎体,称椎弓根。根的上、下缘各有一切迹,相邻椎骨的上、下切迹围成的孔称椎间孔,有脊神经和血管通过。椎弓的后部较宽薄,称椎弓板。椎弓发出7个突起:向后方或后下方伸出一个棘突,向两侧伸出一对横突,向上方和下方各伸出一对上关节突和下关节突。棘突和横突是肌肉和韧带的附着处,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构成关节突关节。

图3-5 胸椎(上面)

图3-6 胸椎(侧面)

(2)各部椎骨的主要特征:

颈椎(cervical vertebrae):椎体较小,横断面呈椭圆形。椎孔较大,呈三角形。横突根部有横突孔,有椎动脉和椎静脉通过(图3-7)。上、下关节突成水平位。第2~6颈椎的棘突较短,末端分叉。

寰椎(atlas):即第1颈椎呈环状,无椎体、棘突和关节突,仅有前弓、后弓和侧块组成,前弓后面正中有齿突凹,与枢椎的齿突相关节。两侧上、下各有一对上、下关节面,分别与枕髁和枢椎上关节面相关节(图3-8)。

图3-7 颈椎(上面)

图3-8 寰椎(上面)

枢椎(axis):即第2颈椎,其椎体上方伸出一个齿突,与寰椎齿突凹相关节(图3-9)。第7颈椎又称隆椎(vertebra prominens),棘突特别长,末端不分叉,易在体表触及,是计数椎骨序数的常用标志。

胸椎(thoracic vertebrae):椎体自上而下依次增大,横断面呈心形,侧面和横突末端前面均有关节面,称肋凹,与肋骨相连结(图3-5、3-6)。上、下关节突几成冠状位。棘突较长,倾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lumbar vertebrae):椎体粗壮,横断面呈肾形,上、下关节突成矢状位。棘突短而宽,向后平伸,各棘突的间隙较宽,临床上常经此做腰椎穿刺术(图3-10、3-11)。

骶骨(sacrum):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三角形,底向上,尖朝下。骶骨的前面微凹,上缘中份向前隆凸,称岬。中部有四条横线,是椎体融合的痕迹。横线两端有4对骶前孔。骶骨的背面粗糙隆凸,正中线上有骶正中嵴,嵴外侧有4对骶后孔。骶骨侧部的上份各有一个关节面,称耳状面,与髋骨的耳状面相关节。骶骨内的纵行管道称骶管,上通椎管,并与骶前、后孔相通。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其两侧各有一个向下的突起,称骶角。骶管麻醉常以骶角作为标志(图3-12、3-13)。

图3-9 枢椎(上面)

图3-10 腰椎(上面)

图3-11 腰椎(侧面)

图3-12 骶骨和尾骨(后面)

图3-13 骶骨和尾骨(前面)

尾骨(coccyx):由3~4块退化的尾椎融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为尾骨尖,见图3-12,3-13。

2.椎骨间的连结 各椎骨之间借椎间盘、韧带和滑膜关节相连。

(1)椎间盘:是连接相邻两个椎体的纤维软骨盘,分两部分,其周围部为纤维环,由多层呈同心圆排列的纤维软骨环构成;中央部为称髓核(图3-14),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胶状物质,为胚胎时脊索的残留物。椎间盘坚韧而富弹性,它既能牢固地连结椎体,又允许脊柱做各个方向的运动。颈腰部的纤维环前厚后薄,尤其是后外侧部缺乏韧带加强,故当猛力弯腰或劳损引起纤维环破裂时,髓核可突入椎间孔或椎管,压迫脊神经或脊髓,临床上称为椎间盘脱出症。

(2)韧带:连结椎骨的韧带有长、短两种。长韧带连接脊柱全长,共有3条,即前纵韧带、后纵韧带和棘上韧带。前、后纵韧带分别连于椎体和椎间盘的前、后面,有限制脊柱过度后伸、前屈的作用。棘上韧带连于各个棘突的尖端,细长而坚韧,但在第7颈椎以上,则扩展成为三角形板状的弹性膜,称项韧带(图3-15)。

图3-14 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上面)

图3-15 椎骨间的连结(侧面)

图3-16 脊柱(侧面)

短韧带连结相邻的两个椎骨,主要有:①黄韧带。连于相邻两椎弓板之间,由黄色的弹性纤维构成,将椎板连为一体,参与构成椎管的后壁,有限制脊柱过度前屈的作用。②棘间韧带。较薄弱,连于相邻棘突之间,前接黄韧带,后续棘上韧带和项韧带。

(3)滑膜关节:椎骨间的关节有关节突关节和寰枢关节。关节突关节由相邻椎骨的上、下关节突的关节面构成,属平面关节,运动幅度很小,但各椎骨之间的运动总和较大。寰枢关节由寰椎与枢椎构成,以齿突为轴,可使寰椎连同头部做旋转运动。此外,寰椎的上关节凹与颅骨枕髁之间有寰枕关节,可使头做俯仰和侧屈运动。

3.脊柱的整体观

(1)前面观:可见椎体自上而下逐渐加宽,到第2骶椎最宽,从骶骨耳状面以下又渐次缩小。椎体大小的这种变化,与脊柱承受的重力变化密切相关。

(2)侧面观:可见脊柱有颈、胸、腰、骶4个生理性弯曲(图3-16)。颈曲、腰曲凸向前,胸曲、骶曲凸向后。这些弯曲增大了脊柱的弹性,可稳定重心、减轻震荡,对脑和胸腹腔器官具有保护作用。

(3)后面观:可见棘突纵行排列在后正中线上形成纵嵴。第7颈椎的棘突明显高出其他颈椎的棘突;胸椎的棘突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腰椎的棘突向后平伸,棘突间的距离较大。

4.脊柱的运动 相邻两个椎骨之间的运动幅度有限,但整个脊柱总合起来运动幅度较大。脊柱可做屈、伸、侧屈、旋转和环转运动。颈、腰部运动幅度大,损伤也较多见。

(二)胸廓

胸廓(thorax)由12块胸椎、12对肋和1块胸骨连结而成,主要参与呼吸运动,此外还具有支持和保护胸、腹腔脏器的作用。

1.胸骨(sternum) 位于胸前壁正中,前凸后凹自上而下依次分为柄、体和剑突三部分。胸骨柄上宽下窄,其上缘中份微凹,称颈静脉切迹。柄和体的连结处微向前凸,形成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后面平对第4胸椎体下缘,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图3-17)。胸骨体呈长方形,其外侧缘接第2~7肋软骨。剑突扁而薄,下端游离。

2.肋(rib) 呈弓形,分前、后两部,后部是肋骨,前部是肋软骨。肋骨(costal bone)扁而细长,可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肋头,与胸椎体侧面形成关节。肋头后外方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与胸椎横突肋凹形成关节。肋体内面近下缘处有一浅沟,称肋沟,沟内有肋间神经和血管经过(图3-18)。肋骨的前端与肋软骨相连。

图3-17 胸骨(前面、左侧面)

3-18 肋骨(第6肋骨)

肋前端的连结形式:第1肋与胸骨柄直接相连;第2~7肋软骨分别与胸骨的外侧缘形成微动的胸肋关节;第8~10肋软骨的前端依次连于上位肋软骨的下缘形成软骨间关节,从而组成一条连续的软骨缘,称肋弓;第11和12肋的前端游离于腹肌内。

链接

胸部常用骨性标志 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肋,是计数肋的重要标志。胸骨角向后平对的结构有:①第4胸椎体下缘;②主动脉弓的起、止端;③气管杈;④食管与左主支气管交叉处;⑤上、下纵隔的分界;⑥胸导管由脊柱右侧转向左侧上行的部位。

肋弓:是临床上进行上腹部触诊时常用的标志,其最低点平对第2~3腰椎体。左、右肋弓与剑突的之间的交角称左、右剑肋角,左剑肋角是心包穿刺的常用部位。

3.胸廓的整体观 成人胸廓近似圆锥体形,前后径小于横径,上窄下宽。胸廓有上、下两口。胸廓上口较小,由第1胸椎体、第1对肋和胸骨柄上缘围成,向前下倾斜,胸骨柄的颈静脉切迹约平对第2胸椎体的下缘。胸廓下口宽而不整,由第12胸椎体、第12对肋、第11对肋前端、两侧肋弓和胸骨剑突围成。两侧肋弓在前正中线处构成向下开放的角,称胸骨下角(图3-19)。角的尖部有剑突,剑突尖约平对第10胸椎下缘。剑突将胸骨下角分为左、右剑肋角。相邻两肋之间的间隙称肋间隙。

4.胸廓的运动 主要是参与呼吸运动。在呼吸肌的作用下,吸气时肋的前部上提,肋体向外扩展,使胸廓向两侧和前方扩大,胸腔的容积增大;呼气时胸廓恢复原状,胸腔的容积缩小。

图3-19 胸廓(前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