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监护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人的监护

时间:2022-03-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发生于原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Ⅰ型)。然而,由于这一综合征亦可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所以近年建议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但不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上述综合作用引起弥散障碍和肺内分流,造成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多发生于原心肺功能正常的患者,由于肺外或肺内的严重疾病引起肺毛细血管炎症性损伤,通透性增加,继发急性高通透性肺水肿和进行性缺氧性呼吸衰竭(Ⅰ型)。临床表现均为呼吸窘迫,难治性低氧血症。因其临床类似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而它们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不尽相同,故曾称为“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以示区别。然而,由于这一综合征亦可发生在儿童及青少年,所以近年建议称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但不包括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

【病因】

1.肺部疾病 各种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所致的肺部严重感染。严重创伤;误吸液体如胃内容物、溺水;吸入有害气体如高浓度氧、氯气、烟雾等;脂肪、羊水等所致的肺栓塞。

2.肺外疾病 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药物因素:麻醉药过量,应用呋喃妥因、秋水仙碱等;血液因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体外循环、输入大量库血;其他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尿毒症、急性胰腺炎等。

【病理生理】 ARDS的主要病理改变是肺广泛性充血水肿和肺泡内透明膜形成。病理过程分成三个阶段:渗出期、增生期和纤维化期。病理生理过程是由于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肺泡上皮细胞的受损,引起肺间质和肺泡水肿;肺表面活性物质减少、导致小气道闭陷、肺泡萎陷不张、肺顺应性降低,功能残气量减少;通气/血流比例失调、静脉样分流增加。上述综合作用引起弥散障碍和肺内分流,造成严重的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在ARDS早期,常由于过度通气而出现呼吸性碱中毒,但在终末期,可发生通气不足,使缺氧更为严重,伴CO2潴留,形成混合性酸中毒(图17-2)。

【发生机制】

1.低氧血症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刺激呼吸中枢,产生过度通气。

2.肺充血、水肿刺激毛细血管旁J感受器,反射性使呼吸加深加快,导致呼吸窘迫。由于呼吸的代偿,PaCO2最初可以表现降低或正常。严重者,由于非通气量减少以及呼吸窘迫加重呼吸肌疲劳,可发生高碳酸血症。

【临床表现】 除原发病如外伤、感染、中毒等相应症状和体征外,主要表现在突发性进行性呼吸窘迫、气促、发绀,常伴有烦躁、焦虑、出汗等。其呼吸窘迫的特点是呼吸深快、用力,伴明显的发绀,且不能用通常的吸氧疗法改善,亦不能用其他原发心肺疾病(如气胸、肺气肿、肺不张、肺炎、心力衰竭)解释。早期体征可无异常或仅闻及双肺少量细湿啰音;后期多可闻及水泡音,可有管状呼吸音。

图17-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病理生理变化

【辅助检查】

1.X线胸片 早期可无异常或呈轻度间质改变,表现为边缘模糊的肺纹理增多。继之出现斑片状,以至融合成大片状浸润阴影,大片阴影中可见支气管充气征。其演变过程符合肺水肿的特点,快速多变;后期可出现肺间质纤维化的改变。但X线胸片与病情严重性的相关较差。

2.动脉血气分析 典型的改变为PaCO2降低,pH升高。根据动脉血气分析和吸入氧浓度可计算肺氧合功能指标,如肺泡-动脉氧分压差(PA-aO2、肺内静动脉分流(QS/QT)、呼吸指数(PA-aO2/PaO2)、氧合指数(PaO2/FiO2)等指标,对建立诊断、严重性分级和疗效评价等均有重要意义。目前以氧合指数(动脉血氧毫米汞柱与吸入氧浓度的比值)最为常用。氧合指数降低是ARDS诊断的必要条件。正常值为400~500mmHg。急性肺损伤时<300mmHg,ARDS时<200mmHg。

3.肺功能监测 ARDS时肺顺应性降低,死腔通气量比例(VD/VT)增加,但无呼气流速受限。顺应性的改变对严重性评价和疗效判断有一定的意义。

4.血流动力学监测 通常仅用于与左心衰竭鉴别有困难时。通过置入四腔导管可测定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这是反映左心房压的较可靠的指标。PCWP一般<12cmH2O,若>16cmH2O,则支持左心衰竭的诊断。

急救处理】 ARDS是一种急性危重病,宜在严密监护下治疗。救治原则包括改善肺氧合功能,纠正缺氧,生命支持,保护器官功能,防治并发症和基础病的治疗。

1.氧疗 纠正缺氧为刻不容缓的重要措施。一般需用高浓度给氧,才能使PaO2> 60mmHg或SaO2>90%。轻症者可用面罩给氧,但多数患者需用机械通气给氧。机械通气时给氧浓度恒定,且能与PEEP或CPAP同时应用。

2.机械通气 多数学者认为,一旦诊断为ARDS,应尽早进行机械通气。早期轻症患者可试用无创机械通气,但多数需要气管插管或切开作机械通气。对于ARDS患者,最重要的是应用PEEP或CPAP,使呼吸末肺容量增加,闭陷的小气道和肺泡再开放;从而改善弥散功能和通气/血流比例,减小肺内分流,达到改善氧合功能和肺顺应性的目的。使PEEP或CPAP可增加胸内正压,减少回心血量,从而降低心排血量。

ARDS易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明显降低气压伤的发生率。其要点包括:①应用合适的PEEP水平,避免呼气末肺泡及小气道闭陷;②用较低的潮气量,限制吸气末气道峰压在40cmH2O水平以下;③允许PaCO2高于正常水平。

3.减轻肺水肿,改善肺顺应性

(1)液体入量以50ml/kg为最常用,但具体应以出入量及中心静脉压为准。pH以正常值或偏酸为佳,电解质维持在正常范围,合理使用碱性药物。

(2)应用甲泼尼龙80~1 000mg持续均匀泵入,最常用80~160mg/d,以减少机体应激反应。

(3)多用胶体,清蛋白(白蛋白)10~30g/d,新鲜血浆200~600ml/d,必要时按晶、胶体比2.5∶1给予。

4.积极进行病因治疗

(1)控制致病因素:包括充分引流感染灶、及时有效地清创和合理地使用抗生素。

(2)调控炎症反应:休克、细胞凋亡和器官功能不全时,多属SIRS占主导地位,应采用传统的抗介质或拮抗药治疗;免疫抑制时提示CARS占主导地位,则采用免疫刺激剂治疗。

(3)阻止创伤早期SIRS反应:创伤治疗应针对抗炎和免疫调节的发生机制,采取综合措施。

【护理】

1.观察病情变化 包括:①呼吸频率、节律、深浅,有无病理样呼吸;②体温脉搏血压;③神志;④皮肤黏膜颜色、有无发绀、水肿。

2.通畅气道,改善通气功能

(1)湿化痰液、适当补液、清除气道分泌物。对咳嗽无力者定时翻身拍背,对痰液黏稠者给予雾化吸入,对无力咳嗽或昏迷者用导管吸痰。

(2)应用支气管扩张药物,常用的有茶碱类、β2受体兴奋药类和肾上腺皮质激素类减小呼吸道阻力。

(3)应用呼吸兴奋药,可供选择的有尼可刹米(可拉明)、洛贝林、二甲弗林(回苏灵)、乙苯吡酮、阿米脱林、肺达宁等,使用时注意患者变化。

(4)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可以选择插入口咽导管、建立口咽气道、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

3.氧疗的护理 氧疗要根据低氧原因及缺氧程度,严格掌握适应证,发挥其积极作用,防止不良反应发生。

(1)Ⅰ型呼吸衰竭,原则是按需给氧,氧浓度低于50%。

(2)Ⅱ型呼吸衰竭,应采用控制性氧疗,持续性低流量吸氧,一般1~3L/min,浓度25%~33%。

(3)给氧方法根据需要选择鼻导管、面罩、氧帐或呼吸器给氧。

(4)控制感染、纠正酸碱和电解质失衡。根据血、痰、分泌物培养,血气、生化检查选择药物进行治疗。注意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严格各项操作,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

(5)使用呼吸机的护理,见有关章节。

(王 靖 左 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