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现代小儿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

现代小儿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

时间:2022-03-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小儿咳嗽是小儿常见、多发的肺系疾病。这种外感风邪咳嗽的治疗原则是疏散风邪,宣肃肺气。重视预防,治疗及时,年长后可痊愈;若发作频繁,长期反复不愈者,则可能成为终身痼疾。本病除在缓解期调理小儿可防发作外,日常生活中亦应做好护理工作,以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以夏秋两季为多见。

一、小儿咳嗽的预防与治疗

小儿咳嗽是小儿常见、多发的肺系疾病。一般家长认为小儿咳嗽都是因为感冒引起的,实则不然,小儿感受外邪导致咳嗽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尚有因他脏先病,累及于肺所致的咳嗽,一般称之为内伤咳嗽。《素问·咳论》就有“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之说。以下就对小儿咳嗽常见的病因病机做一下介绍:

1.风邪犯肺,肺失肃降 小儿感受风邪,风邪犯肺,壅遏肺络,肺气不宣,失于肃降,肺气上逆,则致咳嗽。这种外感风邪咳嗽的治疗原则是疏散风邪,宣肃肺气。在外感风邪咳嗽的基础上,又有外感风寒咳嗽和外感风热咳嗽之分。前者治疗多用杏苏散加减,后者用桑菊饮加减。

2.脾失健运,痰浊内生 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易为生冷、乳食所伤,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酿为痰浊,上贮于肺,壅阻气道,致使肺气失于宣畅,引起咳嗽,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理。治疗这种咳嗽,中医采用健脾燥湿化痰之法,在二陈汤基础上加减。

3.内热化火,灼液为痰 小儿若外感咳嗽日久不愈,耗伤气阴,致气阴两虚;或素体肝火旺盛,又经常食用辛热刺激之品,致蕴热日久化火。二者均可炼液为痰,阻碍肺气,引起咳嗽。治疗上应以滋阴润肺之法,如沙参麦冬汤加减。

从上面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出,咳嗽的原因有很多种,不能简单机械地进行治疗。孩子感冒了,很多父母的做法是给孩子吃一些抗生素或进行点滴,或者吃一些清热解毒的成药。这些药物是应急的,服用不能超过一周,有的甚至不能超过三天。如果一周后情况无改善,则无需再服用。中医认为,上述药物均可损伤脾胃,不可久服。很多孩子服用以上药物后发热流涕等外感症状改善,但咳嗽不愈,舌苔很厚,胃口不好,就是因为损伤了脾胃。所以小儿在服用了一周的感冒药物后,一定要调理一下脾胃,可进食清淡的粥,服用健脾化湿的药物。除了治疗外,中医认为“未病先防”才是最重要的,小儿日常起居应有规律,根据气候变化加减衣物,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勿食用生冷坚硬、煎炸油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或一些可增强体质的中药茶饮。

二、小儿哮喘的预防与治疗

哮喘是小儿常见病,以发作性喉间哮鸣气促、呼气延长为特征,严重者不能平卧,好发于春秋两季,各个年龄都可发生,以婴幼儿及学龄前期最为多见。重视预防,治疗及时,年长后可痊愈;若发作频繁,长期反复不愈者,则可能成为终身痼疾。

本病内因责之于体内伏痰,与素体脾、肺、肾三脏功能失调有关;外因责于感受外邪或异常食物气味,引动体内伏痰,痰阻气道,发为哮喘。哮喘发作,必有留痰伏饮,受外邪引发。发作时,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搏激,阻塞气道,气机升降不利,以致呼多吸少,气息喘促,咽喉哮吼痰鸣,甚则可致心血瘀阻,气阳外脱等危候,如肢端、颜面出现发绀,额汗,肢冷,面色白,脉微等。那么产生哮喘的体内伏痰又是如何形成的呢?伏痰是产生小儿哮喘的内因,其产生主要是由于小儿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所致。小儿肺脏虚弱娇嫩,皮肤腠理疏松,卫外能力较差,如果照顾不周,则为外邪所侵,风寒风热之邪由皮毛或口鼻侵入肺脏,使肺的宣发功能失常,肺气不利,津液凝聚为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脾虚不运,生湿酿痰,上贮于肺,古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又肾气虚弱,不能蒸化水液,上泛为痰,聚液成引。此内因伏痰外,尚有外因诱动,才会产生哮喘,而外因多是由气候寒温骤变,外邪乘虚而入,邪入肺经,引动伏痰,致痰阻气道,气逆痰鸣而为哮喘。此外,一些过敏原亦为引动伏痰的外因,如嗜食海鲜腥物或者花粉异味刺激等。

从以上对小儿哮喘病的介绍可知,哮喘有发作期和缓解期。中医在治疗上针对不同的时期,给予不同的治疗。如在发作期间,以邪实为主,当攻邪以治其标;缓解期,以正虚为主,治以补肺固表,扶脾益肾,调其脏腑功能。在临床上,我们应重视缓解期的调理治疗,这是预防哮喘发作很重要的一种手段,符合中医“未病先防”的理论思想。哮喘发作期的治疗需分清寒热虚实,寒性哮喘症见痰多白沫,形寒,无汗,鼻流清涕,四肢欠温,面色晦滞,舌淡红,苔白腻,脉浮滑。治疗采用温肺散寒,化痰定喘之法,如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等。热性哮喘症见痰稠色黄,胸膈满闷,身热,面赤,口干,咽红,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治疗多采用清化痰热,定喘止咳之法,如麻杏石甘汤、定喘汤加减。亦有寒热夹杂、虚实夹杂之证,较为复杂,应待医生予以诊断。一旦哮喘停止,进入缓解期,则当从内因进行治疗。如果是肺气虚弱,多表现为面色苍白、疲乏无力、容易出汗、易反复感冒,应予补肺固表之剂,如玉屏风散;如果是脾气虚弱,多表现为面虚无华、食少纳差、倦怠乏力,大便溏薄,应予健脾化痰之剂,如六君子汤加减;如果是肾气虚弱,多表现为畏寒肢冷,面色白,腿膝酸软,遗尿或夜尿增多,应予补肾固本之剂,如金匮肾气丸加减;如果是因过敏因素而引起者,则应以调理肺、脾、肾三脏的功能为治疗原则。

本病除在缓解期调理小儿可防发作外,日常生活中亦应做好护理工作,以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如注意气候变化,做好防寒保暖,适当进行体育锻炼,饮食以清淡为主,忌进食生冷油腻、辛辣酸甜及容易过敏的食物。亦可采用“伏贴法”、“伏针法”等“冬病夏治”的方法,以预防哮喘的发生。

三、小儿泄泻的预防与治疗

小儿泄泻是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如水样为主症,婴幼儿发病率较高,以夏秋两季为多见。泄泻轻者预后良好,若起病急骤,泄下过度,会气阴两伤,甚则阴竭阳脱,久泄迁延不愈者则易转为疳证或慢脾风。

小儿泄泻的原因主要为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三个方面。感受外邪可有多种,如冬春的风寒之邪入侵,影响脾胃运化,会导致风寒腹泻;又夏秋暑湿之邪入侵,内应脾胃,湿渍大肠,亦可产生湿热腹泻。除感受外邪外,亦有由于调护失宜,乳哺不当,饮食失节或过食生冷硬物,损伤脾胃,使脾失运化,胃不消谷,宿食内停,清浊不分,并作伤食泄泻。若小儿脾胃虚弱,失其腐熟运化之功,则泄泻会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成为脾虚泻或脾肾阳虚泻。虽然病因较多,但病变都在脾胃。钱乙谓:“脾方困,脾阳被湿泻所困,水谷不化,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精微不布,合污不下,谓之泄泻。”在治疗上,钱乙十分注重小儿脾阳胃阴的养护,以白术散益气健脾、除湿止泻为主。久泻及肾,脾肾阳虚于下,虚火独炎于上,水火不能相济,阴阳失调,成为重症。治疗上需以白术散或四神丸配交泰丸,以平秘阴阳,交通心肾。

小儿泄泻的预防可从几个方面加以注意,如根据气候变化为小儿增减衣着,饮食清淡而富有营养,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在泄泻季节性高发期,也可根据食疗方法做一些食疗药粥给小儿食用。

四、小儿厌食的预防与治疗

除了小儿泄泻外,小儿厌食也是常见的小儿脾胃病证之一。造成小儿厌食的原因有喂养不当、病后损伤及先天不足几个方面。其中以喂养不当造成小儿厌食的居多,如有些父母片面强调给予高营养滋补食品,超越了脾胃的正常运化功能,损伤了脾胃之气,从而导致小儿不思饮食,甚至拒食。先天不足或病后失养,导致脾胃功能虚弱,运化失常,也会产生厌食。总的来说,小儿厌食的病位主要在脾胃,所以在治疗上以调理脾胃为基本原则,再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加以治疗。如仅见食欲不振,而其他症状不明显,多为脾胃不和之证,治以运脾和胃之法,如调脾散加减;若食欲不振,伴有精神委靡,面色萎黄,大便溏薄,则多为脾胃气虚,治宜健脾益气,如参苓白术散加减;若食欲不振,伴口干,舌红少苔,食少饮多,大便偏干,则为胃阴不足之证,应采用滋养胃阴的方法来治疗,如养胃增液汤加减。此外,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中也创了白术散、异功散、藿香散、消积丸等方,是以调理脾气,消补兼施,以达健运脾气,消食开胃,增进食欲的目的。除了给予小儿药物治疗外,根据中医理论“胃以喜为补”的原则,可从小儿喜爱的食物来诱导开胃,待食欲增进后,再按需要补给。

小儿厌食的防治主要是应掌握正确的喂养方法,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少食生冷坚硬、辛辣刺激、甘肥黏腻之品,多食用清淡而营养的饮食。并注意让小儿保持良好的情绪。

五、小儿肥胖的预防与治疗

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小儿的饮食已由以前的食物单一、营养不均,变成了现在的食物丰富、营养各异,但疾病也从以前的营养缺乏变成了营养过盛。由于父母任由小儿恣食肥甘厚味,致使小儿摄入超量,又无良好的运动习惯,缺乏一定量的消耗。这种进食高热量、消耗低热量的生活方式,催生出了很多的小胖墩,即为本节所谈的小儿肥胖。由于古代物产不丰,故这种病证相对较少,可以说小儿肥胖证是近几十年才逐渐增多的。如果尚未出现与肥胖有关的疾患的话,大部分的小儿肥胖是不需要治疗的,只需在饮食及生活习惯上加以改善。在小儿饮食方面,有句古话叫“若要小儿安,常须三分饥与寒”,意思是说,不要把小儿喂得过饱,食得过多,避免小儿的胃肠负担过重。而“三分饥”可以使小儿的胃肠一张一弛,保持机体代谢的旺盛。除了饮食须定时定量,不要过饱外,小儿的一日三餐应以清淡而富有营养的饮食为主,如清蒸的鱼、虾,或者多吃些含丰富纤维素的食品,如蔬菜、豆类、水果等。如果小儿有大便坚或闭结的情况,每天可以食用一定量的红薯或香蕉,可保持大便通畅。当然,为了避免小儿肥胖,对小儿嗜食的甜食及油腻之物,父母一定要加以节制。除了饮食上的改善外,小儿每天还应有一定的锻炼,可以多走路、跑步或者游泳等。只有通过以上两方面的改善,才能避免小儿肥胖的发生。如果因为小儿肥胖的原因导致了部分疾患的发生,则需要服用相应的药物了。中医减肥的副作用较小,故小儿可以尝试用中医药的方法来减肥。

六、小儿性早熟的预防与治疗

在历代中医文献中尚未见到性早熟的类似记载。根据中医理论,本病病机可能与小儿“稚阴稚阳”之体易出现阴阳失衡有关。《素问·上古天真论》中提及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男子“二八,肾气盛,精气溢泻”,反映了人体生殖、生长、发育与肾之精气有密切的关系。如果肾中阴阳失衡,肾阳偏盛,肾阴亏虚,就会导致青春期提前发动,第二性征提前出现。但是,可以导致小儿肾阳偏盛、肾阴亏虚的致病因素并不多。分析现代小儿饮食,有很多食品添加了雌激素成分,此成分可使小儿肾阳偏盛,如果过食则会导致肾阴肾阳的失衡,从而出现性早熟的症状。本病的中医治疗主要是滋补肾阴、滋阴降火,使阴阳重新达到平衡,可选择服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等。对于本病来说,预防是最重要的,父母应避免给小儿食用含雌激素过高的食品,也不能随便给小儿食用补品,如果实在需要的话,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酌情服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