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医古文教研文荟》序

《医古文教研文荟》序

时间:2022-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与湖南中医学分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特编辑《医古文教研文荟》一书,执笔者皆为全国中医学院从事医古文教学的优秀教师,汇集论文近百篇,大体可分为古文教案、医经教案、教学工作研讨、文言知识在医文中的运用四类。医古文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均将由此而日新又新,“更上一层楼”矣。目前中医药学后继乏术问题的严重性,远甚于乏人。因之予于《医古文教研文荟》之编成,有厚望焉。

古文是中医教学中的一门新兴学科,建国以前无有也。惟在中医学的发展长河中,医学与文学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凡医学之有成者,无不娴于文学。亦只有具有较高文学修养的人,才可能精通医学。晋之皇甫谧,是历史学家,是大文学家,从事医学研究,著成《黄帝针灸甲乙经》十二卷,驰名于世,远在其《帝王世纪》等著作之上。就近代人而言,黄以周、廖季平、章太炎,皆为我国著名之经学家及文学家,略事涉猎医学,皆各有成就。尤其是廖季平的《六译馆医书》五十种,远非一般医家所可企及。而医家中费伯雄、曹颖甫、谢利恒、陈无咎、恽铁樵等,亦无不精通文学,故其发为议论,则医文并茂,理邃词华,读之颇能引人入胜。所以中国医学与中国文学虽属两事,但确是血肉相联的两件事。而且要想学好医学,必须首先学好文学,只有学好文学,才能给学好医学打下基础。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我这个观点,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所以我于一九六二年写给卫生部对修订中医学院教学计划的几点意见中,便强调中医学院的学生必须要突破文字关,建议加强医古文课程的讲授,既要讲一般的古文,尤要从医籍中选出较好的文章来讲。故医古文这门学科的名称不仅不宜改变,而且它在中医学教育中还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中医学典籍中确实有不少很高明的文章,最典型的莫如《黄帝内经》,周学海《内经评文》自序云:“《素问》《灵枢》,医之祖也,即文之祖也。其义理法度,传于邃古,非秦汉诸子之所能臆度也。其精神格力,比于六经,非秦汉诸子之所攀拟也。且夫藏腑脉络,阴阳运气,曲折微渺,至难摹绘,而两经英词风发,浩然沛然,析及毫芒,昭于日月,是神于医而雄于文者,秦汉之际,未闻其人。况秦汉文多奇崛,是书宽平正大,不动声色,而天地万物已在涵盖之中,糟粕精华,尽入微言之内。故常以为此三代之盛涵养有道之士之所为作也。”

尽管周氏评文的方法,有似茅鹿门、储同人之评《左氏传》《战国策》,是比较陈旧的。但《素问》《灵枢》两书中的好文章,确非唐宋诸家所可比拟,而两书的医学内容,又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所从出。学习它的目的固然是在汲取其医学理论的知识,不过它毕竟是秦汉以前的文字,教师不仅要运用训诂、音韵、校雠、文法种种手段来讲解,而且还要透过医学知识进行分析,才可使学者能听懂、能吸收、能掌握,也就是由文学而入于医学。因此,对教医古文教师的要求,是比教一般文章的要高,既要精于文理,又要通于医学,必须二者俱备,才能胜任愉快。所以我说医古文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新”就表现在这里。对于这门新兴学科的教学,在建国初期是存在相当大的难度的,20多年来经过全国22所中医学院医古文教师的共同努力,终于闯过难关,总结经验,获得成绩,奠定了医古文学科的教学基础。但为了促进医古文教学的不断提高,医古文科研工作的逐步开展,各中医学院医古文教学的经验,实有作进一步相互交流的必要。《诗经·小雅·鹤鸣》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盖科学之进展,无不有赖于互为砥砺,而共同使之提高也。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医古文研究会与湖南中医学分会为了达到上述目的,特编辑《医古文教研文荟》一书,执笔者皆为全国中医学院从事医古文教学的优秀教师,汇集论文近百篇,大体可分为古文教案、医经教案、教学工作研讨、文言知识在医文中的运用四类。每篇文章,都是通过各个教师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多次认识,反复推敲,由感性到理性不断升华而成,其中甘苦备尝的经验是非常宝贵的。通过《文荟》的交流,则人之所长,正足以补我之所短;一隅之发,适足以启反三之思。医古文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均将由此而日新又新,“更上一层楼”矣。予近有述怀句云:“乏术乏人难后继,中医中药总先忧。”目前中医药学后继乏术问题的严重性,远甚于乏人。其所以乏术,即在于一般的文学基础均甚薄弱,对医学钻研,缺乏深入的本领,特别是阅渎经典著作尤为困难。要认真解决乏术的问题,势不得不从打好文学基础做起。只有打好了比较坚实的文学基础,才容易进入医学之门而升堂入室,打开这一伟大的医学宝库。因之予于《医古文教研文荟》之编成,有厚望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