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泛论草根教研

泛论草根教研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没有反思的教育,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不肯搞教育科研的教师,很难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针对教育现象或问题,采用科学方法实践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途径。然而,草根教研却因为植根一线教育而独具生命力,倘更有科学的激励机制,就可成为强大动力而推动一线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与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教育部长周济说:“一个不搞科研的教师,成不了一流的教师。”教育科研是现代教师应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对每一位教师的基本要求,教研水平的高低,从一个方面也反映了教师素质的高低。教师从事教研,不断修正和改变自己,使教育教学实践经验得到理性的升华,更践行而不断求索,就可以使教学水平不断提升,促进专业成长。科研联结着教育的幸福与生命的精彩,能深度唤醒教育情感,是专业化成长的要求,是教改与创新的需要。没有反思的教育,不可能成为好的教育;不肯搞教育科研的教师,很难成为真正的优秀教师。针对教育现象或问题,采用科学方法实践研究,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必要途径。

但曾有人直斥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须发表论文的标准助长了抄袭之风。称既不是高校教师,不应承担科研任务,就应取消论文要求;还以为只要书教得好,就是好教师,不需要科研,课上得好的老师未必能写出好论文,而写出好论文的未必课上得好。因此,没有必要把发表论文当做评职称的硬指标。又说,中小学教师的论文大都是抄的。现在网络发达,可以在网上搜到现成的,或者将搜的几篇相关论文拼凑而成,而且出版面费就能发,所以提议取消中小学教师职称评审中的论文标准。事实上,多数教师确实不具备相应的科研能力,由于有评职称的硬指标,有人便把别人的科研成果东拼西凑,搞个论文证或别的什么,奉行“拿来主义”,抄袭之风于是盛行;有的甚至打起雇枪手、出高价买版面的歪主意,压根儿没有自己的劳动。那么,这所谓论文,确实失去了应有的意义,而据此定标准,也有失公平。因此,我们当然赞同遏制或杜绝抄袭乃至顾枪手之类的乱象,但不同意取消论文要求的说法。而且认为:说中小学教师只要书教得好,就是好教师,不需承担科研任务,而教育科研仿佛是高校教师或专职研究者的事,这种观点太过偏激。

第一,小猫偷吃鱼,却也还捉老鼠;鸟有时啄食种子,但更吃害虫;教育科研有乱象,在于管理,主要不在于教育科研本身——教育科研是应该也完全能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要看激励与监督机制是否科学。

第二,中小学教师把教育实践作为研究与思考对象,运用科学方法从不同视角分析,并尝试提升到理论高度加以概括,对于促进学习、积累教育智慧、加速专业成长,对于交流共享、为专业理论工作者提供参考,都具有特殊意义。魏书生窦桂梅不也是从最初的努力开始的吗?我们怎能满足于埋头实践而不再求索呢?课上得好固然应得到赞许,但写不出好论文毕竟是个不足;写出好文章也应给予肯定,即使现在未必课上得好,由于善于总结,也必定可以上得好。母鸡不下蛋,无疑该杀;雄鸡不下蛋,却能打鸣呢;乌鸦叫声不好听,却也吃害虫……有一“长”,尚且应予肯定,何况,肯于教研的,焉知课就上不好呢?而且,即使是各有所长,也不应当厚此薄彼啊?教育科研实际就是用心去理解教育,我们都可以也应当成为主动的研究者。学教育理论,自觉实践探索,不断反思审视,形成自己的理念与风格,提高教育效能——不但能把书教好,更可以有创见,成长提升。

第三,谈到通过搜索的抄袭拼凑、出版面费就能发论文,这情况是有的。但这样文章想要在正规期刊上发表,是难过知网检测关的。能搜索也不是坏事,也是学习过程,只要加以引领,收集而融入自己的实践与思考,也未尝不可。说到收取版面费的发文,那是出版机构企业化管理的产物,文章写得好的也冤啊!而即使要治理,也首当正本清源啊!

第四,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论文有作弊,就取消之;评先进发证有猫腻,就不褒奖先进吗?不能因为苗长得不好,农民就不种田。天下事并非不可为,正是难办,才有挑战。要寻求科学的解决办法——这本身也是科研。因为有猫偷吃鱼,便把猫打死,还会有老鼠祸乱;雄鸡不下蛋也杀,可以靠钟点看晓天,只留母鸡也不行啊;药品有假,我们仍要鼓励研制新药;学术腐败,又怎能因此而否定教科研呢?仅仅会开车还不行,还要知道许多;仅仅上好课还不够,还要有反思、总结、交流、共享,要求索成长。

第五,我们不能尸位素餐。绞尽脑汁研究的,付出经年累月的艰辛,不算工作业绩,写多的又说是沽名钓誉,那么拿不出好主意,尸位素餐、没有追求也不好吧。朱永新教授就说:“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我们不应只是重复昨天故事的教书匠,而应成为用心教书的人,教育科研就是重要见证。

第六,搞课题——闭门造车,确实不太适合一线教师,做草根教研却较合适。但两者可以自主选择嘛。

第七,教师写论文本身以及对职称的追求本当无可非议,教师据自己实践反思或写经验论文也天经地义,因为它实用而接地气,也不乏真知灼见,可以给人启发或借鉴。那些“高大全”的理论,未必都能济事,甚至脱离实践。当然,评定职称对论文的硬性要求,也多少给老师带来几许无奈。为此,不少地方的评分设了上限,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它考虑到了课上得好却不很擅长教育科研的;但同时也因为它“限”了肯于研究的,所以还需完善。其实,“无奈”,也不是坏事。知道不足,就会努力嘛!再说,中老年教师长于总结,就写;青年教师做课多,就崭露头角。各有展示、各显其能嘛!中小学教师评职称,需要有一定数量的论文发表,无疑是有它的合理性的。教师也是专业技术人员,要有一定的专业理论功底或素养,论文至少是个印证。而享受更高级待遇的教师,具备更高水准也理所当然。教育科研不但应有一席之地,而且还要健康可持续发展下去。要走出误区,理直气壮地去研究教育规律。终身学习,成长发展才是硬道理——这天经地义。

但是,同时我们注意到: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在某些地方已脱离实际而走入误区。近年来,让一线教师做课题,则必要循规蹈矩。如受填写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综述、理论依据、研究目标、原则、内容、步骤等栏目限制,再加上其他条件的制约,往往是令人望“研”兴叹。有的经年不成,催急了,草草东拼西凑,且多与教育教学实际两张皮,又有多大意义呢?虚假的经验、繁琐的东西简直成了负担或羁绊,好似为了出嫁而刻意的梳妆打扮。当然,你果真天生丽质,又锦上添花,又会过日子,自然令人羡慕。但现实却往往不能三者兼具。

然而,草根教研却因为植根一线教育而独具生命力,倘更有科学的激励机制,就可成为强大动力而推动一线教师的整体素质的提升与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就说:“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求是渴望被肯定。”教师也不例外。草根教研应当而且一定要给予肯定性的评价、扶持,才能激励广大一线教师的专业成长。我钦佩那戎马倥偬马背上读书的将军,同时我也坚信:能够于较为繁巨的常规工作的间隙,而苦心孤诣研究的老师,一定是好学敬业,肯于积累教育智慧、铺垫教育底色而不甘平庸的老师。并且我们可以期待:只要心在这里,这里就会有风景,其教育教学也肯定不会逊色,即使没有太多精彩,也会时时呈现亮色。素质会较迅速提升,必定会形成个性化的教育教学风格。那些鼓吹或实施什么淡化教科研成果的言行,如果不是因为惰性思潮在作怪,至少也是一种无视教师专业发展的迂腐与短视。

一线教师普遍意义的草根教研,与专家式的教育科研不可同日而语。它不是纯粹的精英文化的教研,而是近乎大众化的教研;不是学者贵族式的研究,而是一线教师能较为广泛参与的探索。它是教育教学生活的升华,也是广大一线教师的憧憬。广大一线教师就是草根族的主体,他们工作量繁巨,见识、理论水平等都有限,其教育个性、科研成果也自然可以草根色彩呈现。但是,却也因为它更接地气——能直接反映一线教育实际,而同样有重要的价值。

一线教育科研的意义不在于必出高端的成果奖项,不可能尽精微而致广大。我们是期望更佳的结果,但更重视努力过程。“全民健身”的积极参与并在经历中的成长、提升,才是真谛。那么,草根课题、草根研究、草根文章,才是更适合的。

一线教师呼唤“草根教研”——或曰“微格教研”。即在自然情境下用多种方法对教育现象的探究,对研究对象的行为、意义的建构给予某种合理解释。它更关注细节、冲突的问题,而时时生出灵感,虽未必能高瞻远瞩,有时却也可洞悉事实而见秋毫之末。一线教育的发展要靠教育科研的推动与支撑,如乡村学校虽一度萎缩,但因其覆盖之广与关系着乡村文明的传承,其存在、延续与发展亦举足轻重。那么,草根教研的意义,就更不能小觑了。

当然,课题也不是就不做,而是讲分层科研、多向选择。或大课题或草根科研,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式或所愿意尝试的。做了,理解和认识水平就会提升,也是一次次的经验与成就感的积累,就是这样地成长着。

然而,一线教师更适合研究较具体的教育现象,做小做实。它不应是空中楼阁而令人神秘莫测。任何一种理论其终极目的倘不能致用,又有什么意义呢?一线教师有几个能动则鸿篇巨制的?而实用的草根教研就可以激励更多的人去做。否则好高骛远,就别怪有的一线教师《论素质教育》了。

我们一线教师最熟悉具体的教育环境、场景与教育对象。我们就应植根于一线教育,用心灵去理解教育,说自己的话。研究教育教学中大量的实践乃至创新范式,对一线教育情境或本质的认识、想法、教育信念、教育智慧乃至困惑等,通过随笔、反思、叙事、报告、经验总结、论文乃至小课题等形式呈现,这都应属于草根教研,都能交流,并给管理者以参考补益,给同道以借鉴或启示,都应给予肯定、指导或褒奖。

但是,我们必须不断汲取、实践、总结、提升。学与教而生成想法,要写;写然后知不足,再学;文章发表了,也乐在其中,成就感嘛。更多的时候,是几个选题同时酝酿。

我也做过几回课题,也是各种原因吧,总觉得蹩脚。而其他的就比较轻车熟路。如在学习汲取中,在教育实践中生成了想法,怕忘了便马上记下来。对某种教育现象有了感悟,便选题。于是酝酿、收集信息。或记录、或剪辑、或复制分类保存——也有反思之类。如将“剪辑”的、摘记的分装在各选题袋中或分记或贴在专题本里,就如日暮天晚,鸡鸭牛羊要各自归舍别让它走失了一样。然后整理、描述、论证、充实、润色。写不出了,就再去学,去实践……在学习中汲取,在践行中反思,在批判否定中甄别,在成功的经历中积累……于是,竟发表论文近150篇。虽多属短篇,但认识自然也有提升,毕竟以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式在想、在做。这不就是教研吗?人人有发现,人人有智慧,人人可以研究。

可是,我们也注意到,草根教研因质量问题、因评估的趋功利性的缩水——如为评职晋级达20分上限的驱动等,也会走入误区。你晋一级的评估要设20分上限,我达此目的,就至少在几年内可以不必再做。那么,就如野鸡生蛋,这一波生一窝蛋就功德圆满。这种科研又怎么能指望可持续健康发展呢?就更不消说找枪手投机之类了。

我们出不了那么多成果也不要紧,不够专业,没更多时间,见识浅短,不可能为鸿篇巨制。那么,就如小笨鸡,不能生鸵鸟样的大蛋,却可以生小笨蛋,虽然生得慢而小,但年年产;虽然不多,却也可物稀为贵。因为它吃的多是草籽、虫子之类,更接近本真的原生态,也自有其品质、价值。我们熟悉一线教育情境,有草根经验,自然就独具优势。

不过,发文困难也会使人望而却步,而学与写的动力又严重不足,那么一线教师就很难埋头钻研,又怎么肯苦心孤诣、绞尽脑汁而兀兀穷年呢?

建立去功利化而又能激发动力的有效评估机制,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如可以20分为基础上限,超过的各级论文,压低分值再浮动加分。即如国家级的原来每篇加12分,在上限外,超一篇可加2分,不很正规的期刊降为省级,毕竟做了;省级的,可加1.5分;地区级的1分……这样,真正热爱教科研的——本来就能写而会坚持或能与人合作发表的,又有了些许动力。能够潜心于教科研的,一定是肯于思考,有思想,肯于读书,肯于钻研实践而又有一定教育效益的人。淡化论文,其实也淡化了研读,淡化了教师的专业性质。因此,给予应有的肯定性的评价,就能带动和激发广大一线教师孜孜以求、砥砺心性,扎扎实实地去做,坚守草根教研的一方天地。那么,教育家或许有希望从一线教师中结晶析出呢。广大一线教师倘能广泛参与,有自我反思,有同伴互助,也有专家引领,又通过网络的超越时空的汲取、传递、展示、交流、共享,从而实现互动共进,那么教育科研就能健康可持续发展,就不再是遥闻幽幽鸡鸣,而是远远近近的回声,并汇成一曲交响律动。苏霍姆林斯基、陶行知就是终生扎根教育教学一线的教育家,先贤示范,高山景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