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复心理护理的原则

康复心理护理的原则

时间:2022-03-1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康复心理护理要贯穿康复活动的全过程。面对病残患者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康复护士要遵循一些原则来实施康复心理护理,确保工作的有效性。良好的护患关系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护理气氛,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心理护理的目的是消除患者负性情绪,调动其治疗积极性。护士需全面评估,了解病情,掌握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康复心理护理要贯穿康复活动的全过程。面对病残患者复杂多变的心理问题,康复护士要遵循一些原则来实施康复心理护理,确保工作的有效性。

(一)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这是康复心理护理的基础。良好的护患关系能营造良好的心理护理气氛,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这就要求护士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具备较为熟练的业务技术,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与患者交往时诚恳耐心、热情友好,充分取得患者及其家属的信任。

(二)围绕护理目的开展工作

心理护理的目的是消除患者负性情绪,调动其治疗积极性。护士要围绕这一目的开展工作,及时观察和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帮助其克服抑郁、焦虑、依赖等消极心理因素,发挥心理活动中的积极因素,使之积极投入康复训练,保证康复治疗计划的顺利实施。

(三)以患者为主体,促使自我护理

护士要以患者为主体,充分发挥患者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其自我护理。所谓自我护理,就是克服患者依赖心理,调动其自身潜能,发挥其残存功能,让其尽可能自己照顾自己,以提高生活独立性。自我护理有助于满足患者自尊、自信的心理需求,为全面康复创造条件。

(四)全面评估,针对性护理

由于年龄、性别、文化程度、性格特点、伤残程度及家庭环境等不同,每个患者对疾病和残疾的心理反应也不同。护士需全面评估,了解病情,掌握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根据患者的不同心理反应和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护理。

(五)整体性护理

从全面康复的角度出发,进行整体性护理,即处理好患者和环境的关系、患者自身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关系,提高患者对社会环境的心理适应能力,消除患者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的相互影响而形成的恶性循环,促使患者身心功能协调平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