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代王艮和泰州学派

明代王艮和泰州学派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是,泰州学派的孝悌内涵已不再是只有绝对服从和尊卑等级关系,侍奉父母兄长不仅对他们表示顺从,而且包括纠正他们的错误。清末民初,出现了新泰州学派。新泰州学派又称太谷学派。中国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为了使其有别于明代泰州学派,称之为“新泰州学派”。
明代王艮和泰州学派_江苏地域文化导论

五、 明代王艮和泰州学派

泰州学派是在明朝中后期,由泰州安丰场人王艮创立,在我国的思想史、哲学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

王艮(1483—1540),本名银,在王阳明那儿从学时,改名为艮,字汝止,学者习称他为心斋先生。泰州学派以其“淮南格物”和“百姓日用即道”学说构成了它不同于前人、也不同于王阳明的独特的思想体系。

“淮南格物”的主要内容是要求封建统治阶级端正自己的行为。在王艮看来,格物就是改造社会,改造社会的责任就在个人。王艮的出发点是站在小生产者的立场,要求封建统治者对自己的行为要有所检点。“淮南格物”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要求尊重人的价值。王艮认为,要实现自己的“万物一体之政”,首先必须保身,这才是本。对无道的君主,他不主张“尽忠”,而强调“保身”,这无疑是用小私有者的“利己”观点,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纲常的冲击与突破。

所谓“百姓日用是道”,实际上是“淮南格物”说在社会政治观上的表现。其第一个观点就是“道”的内涵既不是道学家们所能解释的抽象的精神本质,也不是理学家们所说的天“理”人“心”,而是“百姓日用”。这就把抽象的哲学观念变成了人民群众的人伦日常活动,具有一定的唯物主义倾向。“百姓日用是道”的第二个观点就是“圣人之道”是一切“愚夫愚妇”都“能知能行”的,群众天天都在实践着它,这就是“道”。这多少反映了平民群众的要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百姓日用是道”的第三个观点就是“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与百姓,在封建统治者眼中是根本对立的,而王艮则认为圣人的责任就在于满足百姓的要求。他还把王阳明“人皆可为圣人”的命题换成“满街都是圣人”,使人人都“晓得圣人即是自己”。这就提高了平民百姓的地位,含有朴素的平等思想,透露了小市民阶级要求个性解放的强烈愿望。“百姓日用是道”还十分强调家庭伦理关系,认为“百姓日用是道”乃“孝悌而已”。但是,泰州学派的孝悌内涵已不再是只有绝对服从和尊卑等级关系,侍奉父母兄长不仅对他们表示顺从,而且包括纠正他们的错误。

泰州学派在历史上的影响,主要在于它发展了平民教育,提出了背离正宗儒学的异端思想,这是泰州学派在中国思想史和教育史上所开创的优良传统。平民的教育思想有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主张有教无类。王艮早期在家乡讲学的对象就是邻里乡人和盐民,其门人如樵夫朱恕、陶工韩贞、安徽繁昌县农夫夏廷美,他们三人代表着泰州学派中的庶民学派。王艮特别重视独立思考,反对盲目崇拜。他师事王阳明,又不盲从王阳明,就是一个明证。

清末民初,出现了新泰州学派。新泰州学派又称太谷学派。中国文化史专家柳诒征先生为了使其有别于明代泰州学派,称之为“新泰州学派”。

新泰州学派之所以被称为“泰州学派”,是因为该派第二代主要代表人物李光忻曾讲学于泰州,第三代主要代表人物黄葆年是泰州人,帮助他一道讲学的同学蒋子明也是泰州人。特别是黄氏门徒众多,一时形成享名大江南北的“黄门”,从而光大了太谷学派门庭。

新旧泰州学派时代不相衔接,无直接师承关系,但两者在哲学、政治、思想和社会实践等方面都有相通之处,某些地方甚至有惊人的相似。新泰州学派对自然科学,对土地问题,对经济开发,以及对西方文化、宗教和科技的尊重等方面,又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新的突破,表现出明显不同于旧泰州学派的新特点。

位于泰州市五一路92号的崇儒祠,又名泰州学派纪念馆,是祭祀泰州学派创始人王艮的祠堂。始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历经多次修缮扩建。前后4进,每进3间,天井相通,构造精致,体现了明代泰州地区建筑特色。第一进为门厅,上嵌“崇儒祠”石额;第二进为仪门,悬挂“立本堂”匾;第三进为乐学堂,前檐廊两侧有《心斋王先生祠堂记》及《崇儒祠记》碑刻,室内有王艮全身青铜塑像;第四进为贤人堂,陈列泰州学派文物资料。祠西侧尚有小花园一座,廊壁间刻王艮《乐学歌》全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