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当前课前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课前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长此以往,不仅所谓的课前作业变成一纸空文,而且还助长学生不做作业、说谎骗人的恶习。很显然,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减负规定是背道而驰的。而且,这样的课前作业,其实并没有太大效果。前面说过,布置课前作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换句话说,课前作业是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不仅没有作用,反而给课堂教学添乱。所以说,课前作业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实际,随时调整。

(一)只有布置,没有落实

新课前,布置课前作业,老师们做得都差不多。可是,作业完成的效果怎样,这点就不大好落实了。动笔的作业还好,第二天看一下作业本就是了。动口的作业,比如读书,读了几遍,读得对不对,好不好,是否通顺,是否流利,这些地方就很难检查。一个个站起来读,不太现实。到小组长那里读,没有这个时间。在家长面前读,然后签字,可以是可以,但部分家长因为工作忙,也不一定有这个精力。所以到最后,读书(阅读)的作业,很可能流于形式,只有布置,没有落实。自觉的学生还好,每天按要求去做,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慢慢地提高阅读能力。不自觉的,能逃就逃,能不做则不做。长此以往,不仅所谓的课前作业变成一纸空文,而且还助长学生不做作业、说谎骗人的恶习。学生的自学能力没有提高,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反而弄丢了。

(二)内容繁杂,加重负担

有些老师,出发点是好的,让学生尽可能多学点,多做点。为此,他们想了很多办法,给学生布置课前作业。比如,设计形式新颖的导学单,里面的项目很多,有摘抄好词好句、理解重点句、概括主要内容、给课文做批注等等。甚至课文都没上,就让学生写读后感。学生光是完成这些作业,就得花费大量时间,更何况还有其他学科的作业了。很显然,这与教育部提出的减负规定是背道而驰的。而且,这样的课前作业,其实并没有太大效果。因为负担太重,学生就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和驱动力。态度好的,硬着头皮应付一下。态度不好的,干脆什么都不做,老师拿他们也没有好办法。

(三)脱离目标,为做而做

前面说过,布置课前作业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所了解。二是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为后续的课堂教学做准备。换句话说,课前作业是为这堂课的教学目标服务的。假如课前要求预习,而课堂上却还是从零起点开始,学归学,教归教,这就把两者严重割裂开来,原本活跃的课堂,也就变成了一潭死水。所以,脱离目标,为做而做,这样的课前作业,只不过是一种摆设。不仅没有作用,反而给课堂教学添乱。

比如一位老师教《植物妈妈有办法》这篇课文,课前已经让学生自学了生字词,把课文读顺,了解植物妈妈都用了哪些办法。本来这样的课前作业挺好的,可是新课开始,老师请一学生朗读课文,其他人圈出课文中的生字,然后再自学生字词,最后找一找:植物妈妈都用了哪些办法传播种子。这样的教学,不是等于把课前作业丢在一边,从零起点开始吗?长此以往,学生就会认为课前学习是没用的,反正课中还要学,于是就随便地应付一下了。

(四)形式单一,无针对性

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按理说,文体不同,内容不同,课前作业也应该不同。可是,或许是出自习惯,也可能是偷懒,有些老师布置的课前作业都差不多。比如:圈出生字,标上注音,课文读三遍,概括主要内容等等。这样布置的好处是,学生知道课前要做哪些预习工作。坏处是,形式单一,没有针对性。比如有些课文的生字少,又很简单,其实老早已经会了。有些课文长,三遍根本读不通顺,那就得多读几遍。有些光读课文还不够,还得延伸阅读,为课堂教学做铺垫。所以说,课前作业不能一成不变,而要根据实际,随时调整。单一的形式,不仅对教学无益,学生也提不起兴趣,只是简单地将它作为一项任务来做。这样一来,课前作业的效果便大打折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