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时间:2022-03-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目前职称评审和科研评奖的主要依据是论文数量,对论文质量的考虑仅限于字数、刊物等级。这是高校科研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科研动力不是因兴趣或社会责任等内在动力驱使,而是迫于外在压力才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激励机制缺乏,职称评审标准单一,致使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健全,自上而下未能形成长久、有效、合理的运行机制,资金始终不能到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科研规划意识不强,队伍整合不力,选题分散

从学校到院系,都存在深入实际不够,对科研特色优势把握不准,对科研工作缺乏整体的策划和组织,学院规划缺乏与学校总体规划的衔接与协调,科研处于一种自发松散状态,单兵作战现象普遍,资源得不到有效的整合,形不成合力,致使近年来我校的项目和成果数量不少,但层次水平普遍较低。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从主观上讲,就是因为科研工作者缺乏科学发展意识,科研具有极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对自己研究方向把握不准,跟着形势走;管理职能部门对科研工作的引导缺乏整体性、长远性、科学性和系统性,整合队伍、凝练方向不力,对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的潜力挖掘及引导不够。

(二)教师搞科研的动力主要是评职称和科研奖励

而目前职称评审和科研评奖的主要依据是论文数量,对论文质量的考虑仅限于字数、刊物等级。因此造成科研动力不足,学术浮躁,急功近利,重数量、重形式而轻质量,部分教师为拿津贴、为评职称而搞科研的现象较普遍,缺乏最起码的科研态度。这是高校科研工作普遍存在的现象,科研动力不是因兴趣或社会责任等内在动力驱使,而是迫于外在压力才进行科学研究。从深层次上看,这是目前我校甚至我国科研管理制度、职称评审制度不健全、不完善所造成的。科研激励机制缺乏,职称评审标准单一,致使科研人员的创造性、积极性、主动性得不到很好的调动。

(三)受地理环境所限

学校地处山区小城,工作生活条件较差,高层次人才引进困难,留住引进人才更困难,致使科研队伍数量不足,科研结构尚不合理,科研人员学历偏低,尤其缺乏学术影响大、组织管理能力强的学科带头人,学术队伍整体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产生这种现象除了地域劣势而外,同时与学校科研资金短缺、投资力度不大、所拨资金很难到位、科研人员的科研条件困难有关。

(四)缺乏专职科研人员

专职研究人员极为缺乏,研究机构没有专职研究人员编制,基本是兼职的,而且“双肩挑”人员比例大。搞科研大都是业余时间,教师的教学负担十分繁重,尤其是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行政兼职过多,时间和精力很难完全投入在科研上。我校人才相对缺乏,管理体制和模式也有许多不尽合理的地方,加之广大教职工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得不在教学、行政、科研三方面兼顾,这就导致科研工作人员很难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专职于科研工作。

(五)学科设置水平低

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较低,结构不尽合理,既有交叉重复现象,也有资源利用不充分问题,还存在发展不平衡问题,重基础研究,轻应用研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就说明科学技术最终的目的就是转化为生产力,促进生产,这样的科学发展才真正落到实处。而我校理工科尤其是科技开发和技术转化能力较弱,科技在地方经济建设中的显示度明显不够。造成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主要有:一是自身学科和专业建设远远落后于其他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工作人员自身水平有限;二是大部分科研人员不能深入实践,仍然停留在基础理论研究上,成果转化率很低;三是学校及科研管理单位未能与地方政府和企业取得长久合作关系,没有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

(六)缺少科研设备

科研基础设施差,手段相对落后,图书资料缺乏,科研资金不足,来源比较单一,80%左右的经费均依赖学校拨付,这些都严重制约着科研工作的发展,硬件设施跟不上,地处偏远山区,信息手段落后,使广大教师和科研工作人员申请省和国家级纵向项目比较困难。

(七)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存在缺陷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年度科研量化考评制度不符合科研规律,容易引发学术粗制滥造,引发学术不端行为;二是部分研究机构有名无实,流于形式;三是科研津贴制度存在明显按身份管理,平均主义色彩浓厚,不利于优化资源,突出重点,在优势领域很难取得重大突破;四是由于学校经费紧缺,科研奖励始终停留在文件上,一直未能兑现,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对此意见很大。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体制不健全,自上而下未能形成长久、有效、合理的运行机制,资金始终不能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