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权力至上”的历史阴影

“权力至上”的历史阴影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权力至上”的观念,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由于“权力至上”,历史上教师的社会地位犹如漂浮于波涛上的一叶小舟,有时被升至一个浪峰,有时被跌下一个波谷。这是教师自尊与专业自尊发生波动起伏的重要原因。“权力至上”会直接导致对真理、道义的漠视与歪曲。目前,由于“权力至上”的影响,一些教师更想当的是国家公务员。在西方一些国家,“权力至上”、不尊师的社会文化同样存在。

专业自尊是建立在一定历史文化传统的背景之上的。教师是生活于一定历史和文化中的人,教师专业自尊的缺失与社会是否有尊师的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关系。

1.“权力至上”在历史上对尊师的影响

“权力至上”的观念,对中国人有着深刻的影响。在我国,尊师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夏、商、周时期,但这种“尊师”的具体情况是不同的。在中国奴隶社会,由于“学在官府”“官师合一”,教师享受着很高的社会地位——这些教师本身的身份就是官员,拥有相当大的政治权力。而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时期,所谓尊师,就融入了许多不健康的因素,往往尊敬的是鸿儒大师和“以吏为师”的师,至于一般的民间塾师、乡村蒙师则地位不高。因此,古之谓“天地君亲师”,实多指王公权贵的老师,大部分教师由于其社会地位低下,自尊或专业自尊的缺乏自不待言。

唐代统治者虽然颁布了一些律令以惩罚不尊师的不端行为,但实际上从唐朝至明清的大儒、经师、宗师都备受尊崇,而蒙师、童师却地位低下。科举制度下的“尊师”实际上是“尊官”“尊权”。“学而优则仕”,不少读书人把“入仕”“做官”作为一生追求的目标。入官之前,从教待征;致仕之后,归而从教,教师岗位往往成为官吏的暂居地或储备所。如果说唐宋时期一些开明的君主尚且考虑是否给老师赐坐的问题,自明清时,教师在皇帝面前则要下跪,“士”与皇权的关系开始从原来的共存到共治降为奴役。具体就教师地位而言,虽然出于借“道统”以维护“政统”的目的,尤其是在王朝刚创建时,统治者尚有励精图治之心,大力宣扬尊师,但明朝后期的君主多不好学,不仅不尊师,甚至辱师。清雍正上台后,为了获得儒师的支持以树立政权的合法性,颁布上谕认为“五伦为百行之本,天地君亲师人所宜重”,民间也开始祭祀“天地君亲师”,但在现实中从事具体教学工作的教师则并非都享受尊贵的待遇。而对于那些在民间从事教学工作却未获功名的教师来说,其生存状况则甚为凄惨,唯有“平步青云”后才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总之,我国历史上历来是以权力为中心,权力成了最尊崇的对象。不仅历代最高统治者最注重的是自身的权力、权威,认为君权高于一切,是否尊师,主要是看是否符合自己的统治利益,而不是出于“以人为本”及对社会文明发展的需要对教师的尊重,各级官吏亦是极力维护其权力、权威,教师是被作为统治者的工具而存在的。如果尊师对权力的获得与维护有作用,尊师则被提倡,并蔚然成风;如果尊师不利于自己夺取与获得权力,教师不仅不能受到尊重,反而还会遭到凌辱与迫害。即使是普通的老百姓,也深受“君权神授”、“君王至尊”的影响,认为是否尊师要视君主的旨意。

由于“权力至上”,历史上教师的社会地位犹如漂浮于波涛上的一叶小舟,有时被升至一个浪峰,有时被跌下一个波谷。这是教师自尊与专业自尊发生波动起伏的重要原因。沉淀了几千年的权力崇尚文化,已经浸透在人们的血液中,许多人无时无刻不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无论是有权的还是无权的。正如玛丽·道格拉斯所言,建立在功利性色彩上的制度总是不够稳定的。因此,尽管有“尊师”的道德要求,但在实际中,民间对教师的认同始终受到应试的牵引,实际上,这种状况一直对今天也有影响。

2.“权力至上”对现代社会尊师的影响

“权力至上”会直接导致对真理、道义的漠视与歪曲。英国哲学家罗素在《权威与个人》中说:“迄今为止自尊一直是少数人所必备的一种德性。凡是在权力不平等的地方,它都不可能在服从于其他人统治的那些人身上找到。”

也正是由于一切服从于权力的建立、一切服务于政权的稳固的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延续数千年的封建专制,使我们的文化传统中缺乏很多“现代因子”,例如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权利的维护,对异己的容忍,对自由、民主、正义原则的坚守,对真理的追求。这些文化上的缺失不可避免地会对教师自尊与专业自尊的形成产生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一是使得人们漠视教育和教师职业,轻薄教育的重要价值与教师职业的专业性;二是使教师自身对此也缺乏积极的认知和正确的教学态度与教学行为。

新中国成立以来,“权力至上”的传统观念对我国社会仍然有一些影响,不利于教师专业自尊的建立和发展。

目前,由于“权力至上”的影响,一些教师更想当的是国家公务员。在有的地方,教育行政化、功利化情况较为严重,行政力量掌握教育资源,学校教育成为绩效指标与谋取利益的工具。

瑞士心理学家荣格认为,在人格结构中除了意识、个体潜意识外,还有一种集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是“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作出特定反映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是个体始终意识不到的心理内容。”[2]按照这种观点,在当今教师人格中也存在这种“权力至上”的集体潜意识因子。

在西方一些国家,“权力至上”、不尊师的社会文化同样存在。“在学校中,教师对于学校老板,可以是纯粹的雇用劳动者,这种教育工厂在英国多得很。这些教师对学生来说虽然不是生产工人,但是对雇用他们的老板来说却是生产工人。老板用他的资本交换教师的劳动能力,通过这个过程使自己发财。”[3]时至今日,西方国家中教师的社会地位仍有待提高。

在我国,也正是由于曾经历过长期的封建专制社会,“权力中心”的意识对人们有一定的影响,教师职业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专业地位。在科教兴国的今天,教师的社会待遇虽然有了明显提高,但教师的专业地位尚不确定,还具有明显的伦理性质。教师需要进行一次思想重塑,需要理直气壮地探求真理,需要自己解放自己,争取人格独立,减少依附性,并重建对道义的担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