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梦”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结合

“中国梦”与高校德育教育的结合

时间:2022-03-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高校德育教育当中,从共筑 “中国梦”的角度来讲,将 “中国梦”融入高校德育教育中,从实现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角度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把 “中国梦”与高校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当代的大学生坚信中国梦必将实现,同时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中国梦”的内涵中首先强调了国家富强。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当中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和挑战就是实用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

摘 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其核心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在高校德育教育当中,从共筑 “中国梦”的角度来讲,将 “中国梦”融入高校德育教育中,从实现国家价值、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的角度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民主与法治教育以及理想信念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 德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 《复兴之路》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中国梦”。习近平总书记认为 “中国梦”顺应了当今中国的发展大势,昭示了党和国家走向未来的宏伟图景;顺应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美好未来的热切期盼,反映了全体中华儿女梦寐以求的共同心愿;顺应了世界发展进步的潮流,展示了中国为人类文明做出更大贡献的意愿。

“中国梦”的内涵可以概括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从具体的层面来讲,就是要建设强盛的中国、文明的中国、和谐的中国、美丽的中国。强盛的中国就是指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强大、国际地位高、人民生活幸福的国家;文明的中国就是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水平较高,社会民主和法制健全、公民文明素质高、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的文明国家;和谐的中国就是社会稳定、各民族紧密团结的国家;美丽的中国就是生产环境、生活环境良好,生态文明的国家。

“中国梦”是由十几亿中国人共同的梦想构成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道路中,需要所有的中国人树立坚定的理想和信念。这也赋予了高校德育教育最新的工作目标。把 “中国梦”与高校德育教育相结合,使当代的大学生坚信中国梦必将实现,同时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终生。

一、从国家层面上加强价值观教育阐释

“中国梦”的内涵中首先强调了国家富强。富强是中华民族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美好夙愿,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讲,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首要任务。爱国是国家意识的体现,是个人超越个体、家庭、家族乃至地域之后对祖国的深厚情感,也是人类对故土家园、种族以及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尊严感与荣誉感的统一。

英国学者安格斯·麦迪森在 《世界经济千年史》中估算,中国从1000年开始,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占到世界的1/5以上。然而,这样的大帝国,却以一种屈辱的姿态进入近代史。中国的近代史是中国的一部血泪史、屈辱史,“落后就要挨打”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现实激起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梁启超提出 “少年中国”,孙中山喊出了 “振兴中华”,李大钊呼吁为 “中华民族更生再造”而奋斗。

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无论是近代历史当中屈辱的中国,还是今天发展的中国,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都是中国的教育界不变的主题。

高校德育教育的理论教学部分可以用不同时代的精神力量来鼓舞和激励学生,例如,中国红军长征过程当中所体现出来不屈不挠的伟大精神;“两弹一星”所传递的勇于攀登科学高峰的精神;抗击 “非典”体现的勇挑重担、相互支援、全力攻关的精神;汶川地震所体现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

同时将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的影片,例如中国 “八一”电影制片厂的讲述中国人航天梦想的 《飞天》、汶川地震救援的 《惊天动地》等优秀影片引入课堂,并以生动活泼的方式开展讨论,让爱国主义思想深入人心。

最后,高校应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通过实地的考察和学习,让同学们自觉自愿地将个人命运和前途同祖国联系在一起,达到精神上和思想上的认同。例如陕西省富平县习仲勋同志的故乡建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从社会层面上加强价值观教育阐释

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当中,曾经走过一些弯路,这些经验和教训告诉我们,加强民主和法治建设、培养大学生民主和法治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民主是活着的机体,民主的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应该随着时代的需要而不断成长。培养大学生民主和法制意识是关于大学生个人成长和成才的关键问题,也是关乎社会稳定和安宁的重要举措。

民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民主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就谈到和谐,儒家思想当中描绘的 “大同”社会的场景: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学有所教、住有所居就是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构想。要实现这样的美好理想,必须建立在社会主义民主的基础之上。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普及大学生的法律常识、提升大学的法律意识,是高校德育教育当中的重点任务。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用法律的思维来处理和解决问题,是高校德育当中的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的重要体现。

三、从个人层面上加强价值观教育阐释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市场经济不断带来 “财气”,也形成了无所不在的 “地气”。“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能不断发展,浩浩荡荡,其特色之一,就是能以 “厚德”承载市场经济。

日本著名思想家池田大作说:“就教育来说,确实可以从中得到很大的实利效果,但这终归是作为结果而自然形成的。若把实利作为动机和目的,这不是教育应有的状况。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不能不令人感到教育已成了实利的下贱侍女,成了追逐欲望的工具。”

现代职业教育从社会需要的角度来办学,在激烈的办学竞争当中,高职院校为了培养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已经成为社会的工具而存在。从教育的目的上片面强调为谁服务的功能而忽视人文素质教育,这是教育目的观上的社会本位论。

目前高校德育教育当中面临一个重大的问题和挑战就是实用功利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从德育发展长远的角度讲,必须改变社会本位教育理念,大力倡导理想信念教育,将优秀的企业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的精髓渗透到教学理念当中去。

(一)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作为职业教育而言,实践教学的环节在整个教育的过程当中尤其重要,实践教育不仅仅是提高学生对于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还要将企业优秀的文化理念传授给学生。

校企合作是职业院校开放性办学的重要特征,学校通过从校外聘请企业从业人员在校内进行讲座的方式,使学生提前融入职场氛围、感知企业文化、领悟企业精神。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企业实践、行业调研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

(二)中国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相结合

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学校教育中的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在传统文化和校园文化结合的过程中,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在校园中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高职教育当中开展符合高职学生特点的高品位传统文化主题教育活动:“爱我中华”诗词朗诵会、“读经典、品文化”阅读活动、书画大赛等文化活动;组织教师编写 《中华传统文化》高职高专通识教育读本;等等。

参考文献

[1]于平.实现中国梦需要创造活力 [J].艺术百家.2014.

[2]庄晓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视域下的行知精神 [J].教育评论.2015(1):17-20.

[3]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72.

[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 [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9.

[5]吴亚林.价值与教育——价值教育理论基础研究 [D].华中师范大学,2006.

作者简介:

姚瑶,云南外事外语职业学院副教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